书城旅游地图西风漫卷
13736100000101

第101章 三军会师聚会宁

会宁虽地处甘肃省中部,是个偏僻的地方,可它的名气却很大。改革开放以来,会宁成了闻名全国的高考状元县。据不完全统计,仅该县走向全国的博士就有好几百人。同时,这里还是一块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红色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个初冬的早晨,我们来到会宁县城。会宁县城夹在大山之中,并不显大,主街道上车辆和行人不是很多。仔细观察,行人大多衣着朴素,不少人脸庞还有两团红云,给人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司机告诉我们,高原小城,冬天寒冷,这是风沙给他们烙下的印记。我们向一位老大爷询问到会师园的去路,他满脸微笑,十分热情,详细向我们介绍了路线。他心里知道,来这里的人十有八九是朝圣红军会师塔的,因为红军会师塔是会宁人的自豪,而远方的客人永远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怀着敬仰的心情,我们走进城西的红军会师园。园内有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址、革命文物陈列馆和将帅碑林等主要纪念建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1986年10月,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军会师50周年时,会宁县将三军会师的会宁文庙辟为红军纪念旧址,在院内兴建的。

在这些经典建筑中,以10层建筑、塔高28.78米的三塔环抱合为一塔的会师塔格外引人注目。塔体正面16米高的汉白玉上,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它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胜利,镌刻着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会师楼由二层亭阁组成,砖木结构,南北开门,歇山顶楼阁建筑,下层为革命文物陈列馆。会师楼原名会宁楼,因为红军主力在此会师,后改为会师楼。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三军会师的物证,也是会宁古城的象征。在红军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着红军会师期间留下的马灯、铜壶、发报机等红军遗物、照片,大量文物以及战斗场景三维动画雕塑模型,让人如同走进了真实的历史。目睹这些沉淀着红军路上艰辛的历史证物,感受着红军长征途中的风云际会,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眼前仿佛浮现出红军长征中一个个艰难的背影,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冲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10余省,行程25000里,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回味着先辈的英雄业绩,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会师联欢会旧址是建于明代的文庙大成殿。1936年10月10日傍晚,红一、四方面军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1986年该殿改为“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陈列有照片、文物和领导人手迹等。位于会师园南侧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陈列着300多件珍贵文物和400余幅图片、电文、图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

会宁会师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作为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与红军长征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革命的圣地。建于1996年的将帅碑林,位于会师园东侧,那里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诸多将军的题词,刻有碑文近300幅,是全国陈列将帅、解放军高级将领题词最多、规模最大的碑林。国务院于1996年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瞻仰会宁会师旧址,缅怀革命英烈,寻访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感受红军当年登上会师楼的英雄气概,倾听当年红军的故事,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在会师园门口,我们遇到一位年近九旬的当地老人,他讲起了他当年所见到的红军。他说:当年红军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送给红军,场面十分感人。因为,在他们心中红军才是最亲的人。在会宁,还有很多说不完的红军故事……

(原载2011年8月2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