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高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读了一本《西部悲歌》的纪实文学作品之后。记忆中,我是边流泪边读这本书的。书中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让我如同经历了一场战火的“洗礼”。从此,高台也成了我生命中十分敬重的一个地方。
高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黑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却因20世纪30年代一场血雨腥风的悲壮战事而闻名于世。在高台革命烈士陵园,沉睡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3800名将士的英灵。
2010年夏日,我从新疆旅行返回途中,特意在酒泉作了停留,专程来到高台烈士陵园,凭吊革命先烈。
陵园位于高台县城东南角,坐东向西,占地4万多平方米。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我走进了高台烈士陵园。陵园正门上方匾额为朱德亲笔题写的“烈士陵园”,背面刻有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走进陵园,甬道两旁松柏苍翠,肃穆静谧。行至不远,一组“血战高台”的大型花岗岩英雄群雕出现在眼前。这是陵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由甘肃省著名雕塑家、《黄河母亲》雕塑的作者何鄂女士创作。雕塑群像大气磅礴,生动再现了西路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凝视着烈士群雕,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仿佛走进了中国近代史上那场惨烈的激战之中,耳旁响起红军将士冲锋陷阵的喊杀声,那是他们用生命发出的最后呐喊……
穿过绿树掩映的百米长廊,便是庄严的烈士纪念堂。堂额上的“烈士纪念堂”由原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上将题写。望着这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我的心情和脚步一样沉重。陵园内寂静无声,只有轻风吹拂着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一曲扣人心弦的绝唱,使这片空旷清冷的土地显得不平静。
进入纪念堂内,那展现西路军烈士浴血奋战的油画十分醒目,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烈士们就义前的光辉形象。那些场面,让我感动、震撼,让我潸然泪下。而南北两侧分别坐落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半身汉白玉雕像,更让人肃然起敬。我深情地望着殉难于此的两位红军战将雕像,脑海里浮现出那段悲壮的历史。1936年底至1937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他们的率领下,一举攻克了高台。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骑兵与民团一起,以6倍的兵力三面伏击。红军将士在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条件下,于1月20日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寡不敌众,3800名将士在8天7夜惊天动地的战斗中血洒高台,全部遇难。董振堂年仅42岁,杨克明32岁。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西路军的悲壮诗篇。
高台血战后,残忍的马匪军把董振堂、杨克明等人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高台城楼上示众,把他们的身体绑在炮口轰碎。几十年后,董振堂的遗孀得知这一情形,悲痛欲绝。杨克明牺牲后,远在家乡的妻子魏俊淑不知消息,苦苦守候丈夫唯一的一幅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企盼丈夫归来。直到1985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得知丈夫牺牲后,带着儿孙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高台烈士陵园祭奠亲人。老人长跪在纪念碑前,泪如雨下。第二天,老人因悲伤过度而去世。
红军将士视死如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让我热泪盈眶。凡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会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西路军。
西路军,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为实行宁夏战役,先期派出的左翼策应部队,又是宁夏战役搁浅后,实施中央打通新疆,获取国际支援通道的特遣部队。这支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力的部队,于1936年10月25日奉命从甘肃靖远西渡黄河,出征河西走廊。那永载史册的倪家营子战斗、山城堡战斗、古浪激战、星星峡营救、血战高台等,无一不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资料记载:2.18万红军将士,7000多人战死沙场,被俘9000多人,其中5600多人被虐杀,成为一场历史的悲剧。只有李先念带领部分人员几经辗转,终于回到延安。其他幸存者或颠沛流离、历经磨难回到家乡,或流落西北,一生默默无闻。电影《祁连山的回声》中的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的原型王泉媛,兵败河西被马家军所俘,后逃出魔窟,几经磨难找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要求返回延安,被拒后又沿着当年走过的长征路线“三过草地,四爬雪山”,返回江西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这是多么悲壮的一段历史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烈士公墓凭吊先烈。站在公墓前,凝视着“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的碑文和用黄土堆起的坟堆,我似乎无法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只有用湿润的眼睛叙说着心中的追忆。这里聚集着来自天南地北的红军将士的英灵,正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在高台这片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谱写了报效国家的壮举。
在敬佩先烈壮举的同时,还有另一种让人难以言说的酸楚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西路军的悲壮战事和英雄业绩,曾一度被蒙上了灰尘。“高台多悲风,英雄难瞑目”。历史是无情的,但历史是无法改写的,因为谁也无法回避历史的真实。斗转星移,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还原了西路军的真相。叶剑英元帅在他的《高台》诗中写道:“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一段曾经讳莫如深的历史,渐渐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掩埋在这里的忠魂才得以安息。
西路军,它带给我们不仅仅只是追忆、怀想,还有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追求、思考和感悟。
(原载2011年8月13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