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的目标在于利润而不是生产本身,如今只要炒作钞票就可以赚钱,谁还会再去造实物商品?于是,大量的资金都被投入到了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截止到1999年,一半的美国人都把自己的钱投入到了股市去做“钱生钱”的营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下属的金融子公司原本的业务内容是进行汽车贷款业务,但就是这样一个资本和人员只占全公司3%的小单位,由于参与了证券市场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居然能占到通用公司的30%,以致公司的许多高层领导都在琢磨“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造汽车”?而安然公司,一家原本规模庞大且经营不错的国际能源公司,在这种“钱生钱”游戏迅速膨胀的形势下经不起诱惑而“怦然心动”,大量进行场外能源衍生产品交易,为此不惜造假——也就是那场非常“著名”的腐败丑闻,到了2000年安然公司的营业额中与能源物质生产有关的部分居然只占3%,也难怪有人说“安然已经变成了一家投资银行”。
由物流经济向货币经济的变化,也许政府可以进行微调,但总体趋势是无法逆转的。不要忘记,正是因为欧洲的国王和贵族们阻碍了资本家去追逐利润,才酿成了资产阶级大革命,使得“国王们”遭到了货真价实的“斩首行动”。正是这样,美国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GDP总值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0%,制造业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从90年代初期的24%掉到目前的18%,美国目前的商品进口已相当于国内制造业产出的40%。
2000年美国股市的资产泡沫开始破灭,但是,对不起,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并没有变,因此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困境不仅没有改善,还在经济衰退中变本加厉地被打击。2001年美国的制造业是35%的负增长,到2002年又下降了0.6%。根据美国商务部2003年1月份公布的数字,在2002年12月美国新增101万失业人口,其中65万都是制造业工人。到2002年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投资竟在七个季度连续下降,如此不顾本国物质产业生产部门的死活,国会与白宫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是谁,显而易见了吧。
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很快,连微调也变得难以完成了。按格林斯潘的话说,出现了一种“非理性的繁荣”,而这,要从1995年前后说起。
两次浩劫,使得欧洲人对战争的态度趋于理性,但这不等于说降低了他们对欧洲统一市场的渴望。靠着一天几个土豆的报酬,西欧人在短短数年间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再一次燃起了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的希望——从“煤铁协议”到“欧共体”,再到“欧盟”,到了1993年,欧洲一体化开始了一项实质性的举动——统一货币。1993~1995年的近3年来,各国为了达到统一货币的基本要求,财政紧缩的力度不断加大,这就引起了总需求下降、进口减少和失业率上升。到1997年,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已从1993年的6.4%降到2.4%。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国经济如果处于紧缩中本币应趋于坚挺,但实际上自1995年以来,除了游离于统一货币之外的英镑外,欧洲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比值却是一路下跌,1997年末与1995年末相比,马克下跌了27%,并曾一度超过30%,法郎下跌了25%,有些欧盟国家本币贬值的幅度更大。由于“欧洲汇率机制”是大部分欧盟国家的货币与马克挂钩,马克对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都对美元贬值。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欧元区各国投资者对启动欧元后其币值的走向难以把握。首批进入统一货币的11个国家经济发展层次拉开得太大,而直到1995年许多成员国包括德、法在内,与启动欧元所规定的4条标准仍有很大差距。出于对各国在启动欧元时难以同时达标的考虑,1995年5月,欧盟执委会公布了统一货币的《绿皮书》,允许成员国以“多速度”进入统一货币,实际上等于放松了统一的标准。而1995年12月在马德里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各国不仅一致赞同《绿皮书》方案,还再次宣布了按时启动欧元的决心。这种前后矛盾、一波三折,再加上德、法两国关于欧元领导权的扯皮,就使许多人对欧元的前景心存疑虑,为了躲避统一货币的风险,于是大量的欧洲货币被兑换成美元以及大量购买美元资产,由此引起了欧洲货币在1995年以后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巨大的货币环流从欧洲向美国流动。
到底有多少欧洲金融财富转换成美元,这里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可以粗略估算一下。那时欧洲的金融财富有28万亿美元,如果按欧洲货币对美元的平均贬值幅度大于25%计算,估计有7万亿~8万亿美元的欧洲财富流向美国。欧洲国家货币贬值的程度与后来亚洲国家在金融风暴中贬值的幅度相比并未相差很多,之所以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主要是因为贬值的过程隐藏在欧洲国家主动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后面。靠政府硬撑着——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体制完善程度是东南亚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而没有引起股市与楼价的大幅度下跌和恐慌情绪。
这最终引起了至少两起“链式反应”,其一是使得和美元挂钩的亚洲各国货币变相地升值,这颗定时炸弹最终酿成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其二,大量货币财富突然涌入美国,创造了美国经济奇迹——有人将这归结为美国高科技发展的结果,在其制造业日渐萎缩的时代这就是句笑话。所谓的高技术,对美国经济的最大贡献,体现在通过炒作新概念来让公司的股票升值,这使得克林顿总统在1995年可以在黑板上骄傲地画一个大大的零出来——那一年联邦财政赤字为零,这是数十年来的第一次。正是这些天上掉下来的财富,一股脑儿地都扎进了美国的证券市场,美元因此严重背离了其实际价值,美国经济的通胀率虽然很低,但资产价值的膨胀率却超过了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的任何时候,这种情况极类似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情形。而且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的情况与亚洲金融风暴中受到打击的5个危机国家相似,美元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背离的程度越来越严重。1997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0亿美元。
再拿“外行话”来解释一下,所谓泡沫,就是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间的不相符。严格地讲,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没有泡沫的。在物流经济时代,通过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可以使其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而一旦失控,突然间的变化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而货币经济已经失去了实物商品为依托,其中产生的纯粹就是泡沫,其运作的风险自然不言而喻,一旦国家信用破产,丧失货币霸权,那么物质生产正在萎缩的美国立刻便会被“打回原形”。到此,美国的金融市场似乎和其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开始分道扬镳了,而从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发展规律看这又是不可逆转的。
战争背后的经济账
来自欧洲的资产使得美国“钱生钱”的泡沫被吹得过于庞大,股市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持续注入,经济链条就要断掉。而如此庞大的泡沫,所要吸纳的资金是巨大的,以往是通过调整汇率,调整金融政策,但实际上这些慢变量方式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顶用了。国际证券交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投资人的耐心最多不会超过两周”,想叫它实现“软着陆”几乎就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就在这个时候,确切地说是在1999年的1月,欧元在欧洲资本大量外逃的情况下出乎美国人意料地顺利发行了,欧元区整合了一个4亿多人口的、比美国更为庞大的消费市场,一种准世界货币出现了。
很快,中东产油国表示出了以欧元进行贸易结算的意象,铸币权开始向欧洲人手上滑去。一旦货币霸权破灭,美国人瞬间就会成为“第二世界人民”,欧元区经济规模实际与美国相当,从制造业规模讲,中国事实上也已经达到了它的40%。美国现在超额财富是建立在一个大得异乎寻常的泡沫的基础上的,现在军事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2亿美元一架的隐身战斗机、30多亿美元一艘的航空母舰……还有由这些所武装起来的那支横扫塔利班游击队、多次攻占乌木盖茨尔的“无敌军团”,这些都是建立在美国虚高的财富之上的。一旦资本流入量不足,美国的国家信用破产,丧失铸币权,那么它的军事霸权很快也会成为一个笑话,也许其消失的速度会比后来萨达姆的失败来得还要快。
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战争。只有通过战争打击欧元信用才能把这个危机化解掉,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就是“转嫁危机”。很快机会来了,东欧剧变使得南联盟由于意识形态问题成了欧洲的一个“破碎的边缘”,在急欲整合东欧各国市场、正在进行欧盟东扩的西欧国家眼里,这里显然成了一颗必须拔出的“钉子”。而此时欧洲的军事力量与这种急迫的心情很不相称,既然欧洲人只盯着南联盟这只“蝉”,那么美国的“无敌军团”便有机会作为“黄雀”开进了巴尔干半岛。1999年的3月27日,北约对前南(南斯拉夫)实施轰炸。
效果十分显著——投资者的疑虑被欧洲腹地再次出现的战火以及贫铀炸弹又一次加重,新一轮的资本外逃开始了。到2000年3月,超过1万亿美元的欧洲财富赶鸭子般进入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欧元对美元开始大幅贬值。当时的新闻您也许还记得——法、德连续几次要投入地面进攻,原因无他,就是想尽快结束战争,美国您老赶快走人,而最终欧盟显然未能如愿,轰炸不紧不慢地持续了78天。当时记得事后不少人士点评说:在目标选取上没有贯彻经典的“五环”理论,精确制导武器效果不理想……实际具体炸什么并不重要,什么都炸不到也没关系,反正只要炸弹投下去,欧元就进了美国的口袋里。
就这样,欧盟的铸币权生生地被美国的TNT炸没了。汲取了教训的欧盟开始忙不迭地加快军事力量的整合,就是为了在军事上不再有求于美国。
2006的朝鲜核危机[ 朝鲜核危机是指朝鲜半岛因为朝鲜恢复核项目而引发的紧张局势。朝鲜于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于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并多次接受其核查。由于朝鲜认为美韩的补偿措施未能到位,2006年10月9日悍然进行了核试验,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出现了危机,延续至今日。
]与此倒是有几分相似。朝鲜在东亚经济整合中同样处于一个边缘位置,正是布什政府不怀好意的对朝政策,几乎点燃了这个东亚的火药桶,把半岛局势推向险境,东北亚地区整合经济圈的努力面临付之东流的危险。前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舒缓的方式帮助朝鲜逐步稳定地融入东亚经济圈中才是上策。国内曾有一种声音,要“联美制朝”,以“消除中国身边的核威胁”。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没有读懂“科索沃战争”。同一个错误,第一个人犯了是短视,第二个人再犯就只能是愚蠢。
很显然,欧洲人并不愚蠢。随后在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法、德联合俄罗斯对美国采取了非常“不配合”的政策。欧盟已经意识到了随着苏联的解体,基于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在“二战”后再一次显现出来了。这次不再是争夺市场或资源,而是争依托于货币经济的货币霸权,争谁的货币更能在国际结算中被认可,美国目前最主要的对手就是欧元区国家。科索沃战争,实质就是美欧战争——美国与欧洲开战也许听着像是笑话,但战争确确实实已经在欧元的外围区域爆发了多次。与4年前的情形一样,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又一次使美国的货币霸权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于是这一届的布什政府又一次使出了战争这个“杀手锏”用以应急。
和前南一样,中东也是欧元区的一个“外围”。美国对中东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却比别国要小得多。换句话说,美国“抢”那里的石油并不主要是为了拿来自己烧的,虚拟货币经济下,美国十余年间财富膨胀了数倍,而能耗增加还不到30%。但是欧洲仍还处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的阶段,能耗和经济增长仍然成正比关系。出于对俄国人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信任,中东又是其石油的主要来源,中东的战火和巴尔干的战火一样,最终还是会打压欧元,还是会把国际资本赶到纽约证交所去,只是这次所选的对手换成伊拉克这只已经死了一多半的病猫,比轰炸前南更容易掌握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