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
1377600000031

第31章 国际时政与世界经济:币缘战争 (3)

话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美国的货币霸权和“二战”结束以来其发动的几场战争关系密切,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靠美国的货币霸权为战争融资,其直接目的在于地缘,在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仍然是靠货币霸权下的虚高财富来支撑,但目的却简化到只是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在于维系货币霸权。这便是所谓的“币缘战争”,战争的打击对象和真正的目标未必会重合。我们总是说现在美国打仗是专捡“软柿子”捏,战场上的对手如何挑挑拣拣呢?奥秘就在这里。离现在更近的发生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那场冲突,从军事角度分析不出所以然来,什么时候见过这边兵凶战险,那边还不急不慢地在国会慢慢商量下一步推进到哪儿?说到底这场冲突在本质上还要归结为美、欧之间在外围区域进行的“币缘战争”。

中国在伊战中的“收获”

2011年12月15日,美国驻伊拉克部队在巴格达举行降旗仪式,标志着历时九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画上句号。

再过若干年,世界史教科书上恐怕要把伊拉克战争作为一个重点来告诉学生们,为什么会是伊拉克。显然不单是为了推翻那个曾被“美国之音”吹捧为“自由、民主的捍卫者”的萨达姆,将伊拉克战争称为“倒萨战争”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会使得战争的本质在很多人头脑中被掩盖掉。

这里,我们不妨先对中东的历次战火梳理一遍。石油在现代工业体系和军事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任何关于经济的乐观估计,必然是建立在石油供应不出问题的假设之上。然而和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它的生成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却异常地苛刻,因而它在这颗星球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匀。连接亚非两块大陆的那片中间区域恰恰近乎完美地具备了生成石油的一切地质条件,不光储量丰富——拥有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的2/3,仅是面积与北京市差不多的科威特,石油探明储量就和中国相当;而且开采成本极低——在俄罗斯冻土区域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开采成本约为每桶20美元,而中东沙漠地区只要5~7美元,近海地区也不过25~30美元。公元630年前后就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民族和历史更为久远的波斯民族因为石油而得到了财富,代价是失去了和平与安宁。

依旧从“二战”之后说起。与美国一样,苏联同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但它显然没有美国那么走运,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满目疮痍和2700万条冤魂,它所谓的强大不过是一部只能消耗资源的战争机器而已。想要恢复元气,除了尽快拿到德国1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就是依靠苏联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依靠和西方国家做能源生意来获得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当然,美国并没有给苏联这个机会,而是拉起了所谓的“铁幕”,一来是出于意识形态,二来美国也需要给西方世界“制造”一个敌人,一个可以迫使西欧和日本必须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敌人。美国的目的在于全球扩张,解决苏联终归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就如同后来要解决欧元一样,而在这之后所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也与此如出一辙,这些都是后话。总之,当时苏联的确为此作了具体的部署:1945年,为了获得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以打通到达西欧的海上油路,苏联政府照会土耳其,要求废除1925年苏、土两国的中立及互不侵犯条约,重新分割海峡的控制权;1946年,苏联拒绝按时从伊朗撤军,其目的在于获得与阿塞拜疆接壤的伊北部石油开采权。

这两件事情最早给了美国直接插手中东的机会。在此之前英国是中东实际的控制者,美国只能与英国名下所属的石油公司进行合资,才能获取有限的利益。而现在,由于国力衰退,英帝国已经无力再继续援助与苏联对峙的希腊、土耳其两国,到了1947年3月,美国开始代替英国向希、土两国提供援助,也就等于从英国手里“接手”了这一地区的控制权;而在更早的1946年1月,本已经被废黜的伊朗礼萨王室在美国的支持下将伊朗问题提交到了联合国,最终迫使苏联无法染指伊北部的石油资源。紧接着,礼萨·巴列维国王在1949年、1953年接连发动两场“保守主义政变”,重新攫取了伊朗的军政权力。之后,美金和F-14战斗机等各式“美援”随之滚滚而来,这其中的深意,就无须细说了。

美利坚在中东至此算是完成了“登陆”,后续的扩张随之展开。历史教科书上是这样记载的: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决议终止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对这一地区进行划分,分别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阿拉伯联盟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 由于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合理的分割,以及战争前犹太人武装对巴勒斯坦原住民的驱逐和对巴勒斯坦的占领,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战胜,阿拉伯联军战败。第一次中东战争可以看作是整个阿以问题的开端和导火索,由于联合国对巴勒斯坦土地极为不公平的分割,所以这场战争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

]爆发……

所谓的“终止英国托管”,就是结束了英国对此处的控制,而由于手里握着美元贷款,1947年的联合国在西方内部事务上几乎就是美国的私人领地——在核心利益面前,美国人干净利落地把它“亲密的欧洲盟友”一脚踢出了中东。颠沛流离了2000多年的犹太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偏偏就被美国建立在这个地方,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不过11%的以色列却分得了这里59%的土地!这就注定了以色列自建国伊始,肯定是美国先天的“盟友”——综观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的形势,当时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现在被奉为神话的以军将领在那时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

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以色列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对与西方合作存有一丝希望的苏联,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不甘心失去中东的英国最初极力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久之后,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其中的奥秘,恐怕还是在“美金”上——对于“百废待兴”的英国,这才是最紧要的问题。

最终,阿拉伯国家被迫同意停火4周。这期间,以色列被美国重新武装起来,得以起死回生。这4周时间最终使阿拉伯人转胜为败,战争以一种令美国人和以色列人都满意的方式结束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共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代价则是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未能建立。同时,由于英国态度的被迫转变,这次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英国的矛盾,英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被美国给终结了。这以后,巴、以和平问题成功地被制造了出来,冲突—和谈—再冲突—再和谈……在一届又一届美国政府反复张弛之下一直延续至今,各种协议、路线图不断地翻新花样,唯一不变的是,中东石油的控制权始终握在美国手里。

欧洲人为了实现欧洲的复兴,重返中东的愿望始终未放弃过。他们的第一次“反攻”应该是发动于1956年。当年的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行为触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10月29日,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联合以色列军事入侵埃及,挑起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11月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究其根源,英、法的最终目的恐怕还在于部分恢复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的苏联也强调“将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起积极作用”。英、法参与军事入侵之后,苏联立刻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英、法不立即撤军,苏联将“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支援埃及”。

有意思的是,当时作为盟友的美国也对英法的军事行动提出抗议。显然,美国人并不欢迎欧洲人回到这里,而要命的是它还掌握着美元。因此,最终在11月6日,入侵者不得不宣布停火。同年的12月份,英、法军队便早早地撤出了埃及,以军撤出西奈是在次年的3月。这标志着英国人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中东。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东,英、法所能做的只有面对着那些躺在伦敦、巴黎博物馆里的法老聊以自慰了。精明的英国人在被欧洲国家日益边缘化的情况下,最终只能彻底地将自己和美国绑在一起——正是应了那句话:如果没法战胜他,那就加入他。

前两场中东战争,战火烧在中东,真正心痛的首先应该是欧洲人,这也是当时西欧愿意接纳“巴解”组织的一个深层原因。这之后先后爆发三次中东战争,同样是发生在美苏全球对抗和美欧局部对抗背景之下,其最终的标的物仍然是中东石油的控制权——石油对阿拉伯人究竟算是恩赐还是灾星,真的不好定论。但是,美国在一次次的战火中牢牢地控制了中东,并以此来影响全世界的资本流动,这一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因为失去了黄金的信用支撑,开始急速地贬值,从1971年到1980年,金价从35美元1盎司疯涨到850美元1盎司,翻了24倍!整个西方世界都陷入了经济动荡。此时的美元,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新的信用支撑。那是什么呢?答案还是石油。1974年,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开始了一连串的对中东国家的访问,其目标就是要迫使欧佩克组织接受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结算的唯一货币。而在1973年10月2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插手下刚刚打赢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很快,美国从和其关系密切的沙特王室身上打开了缺口,沙特政府同意采用美元作为唯一结算货币,并将获得的美元以投资的形式再次回流到美国。之后,还是由沙特政府出面说服了欧佩克其他成员如此行事。

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离开石油,而地球上有2/3的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美元就成了所有国家都必须储备的货币——虽然它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直到现在,国际贸易70%都在以美元结算。中东的石油美元和美国的货币霸权至此绑定在了一起,任何可能动摇“石油美元”的举动,自然都是美国所难以容忍的。

1979年2月11日,在美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伊朗爆发了由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 1979年2月11日,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寿终正寝,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国家,赢得了伊斯兰革命胜利的穆斯林们最终选择并在伊朗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国家政权、法制法律以及社会生活三方面彻底伊斯兰化的共和国时代。

](亦称做“二月革命”),长达2500年的王权统治宣告结束,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美国在中东的一个着力点就这样丢掉了,更严重的是伊朗企图向中东地区“输出伊斯兰革命”。这里有一点常识要说明:所谓的输出伊斯兰革命,是向阿拉伯世界推行“什叶派”教义——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波斯文明,在被伊斯兰文明征服后仍倔强地选择了占少数的什叶派——从世俗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伊朗要成为中东大国的一种手段。这一行为直接威胁到了在中东形成不久的“石油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