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灵武市邮电局的职工李生春从心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
为了打发漫长的时光,每天他早早地起来,到西湖公园去散步。有一天,他发现在不远处有拉板胡的,而且拉的是秦腔。老李多年来一直喜欢秦腔,对秦腔有着特殊的感情。凭着一种特殊的艺术嗅觉,他感到这板胡拉得很有滋味。隔了不久,他发现在此处又有清唱秦腔的,他们一唱,吸引了周围不少的人。很清楚,这些人都是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这么多的人喜欢秦腔,为什么不成立个秦腔自乐班来编排秦腔呢?有了这个想法,老李和几个爱好秦腔的人一商议,决定立即找房子,“招兵买马”。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他们在高庙旁边找到了一间空房子,就把它租了下来。有了房子没乐器不行,于是老李和这几个人共同摊钱购买了几件乐器。光有乐器没有服装还是不能演出,可是再让这些老同志摊钱买服装就不合适了。
有人出了个主意,为什么不给市政府打个报告,批点经费。
于是,他们写了个报告送给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李咏梅。
看了他们的报告后,李咏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为体现政府对文艺事业的支持,关心老同志的晚年文化生活,她和有关部门商议,给自乐班批了7000元钱,购置了服装、道具等,使自乐班一下子武装起来了。曾在市剧团当过团长的尚立业、高自强、郭安忠及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强进义、刘彩玲、沈秀兰都参加了进来,增强了自乐班的实力。
尚立业拉板胡,王学礼负责后勤兼拉二胡,刘正福负责剧务,高自强打板,加上张新建的板胡、郭安忠的勾锣及梆子、李金龙的平锣,他们开始排几个折子戏,如《苏三起解》、《三对面》、《花亭相会》、《二进宫》、《回路》等。
自乐班里的编排完全是为了娱乐而进行的,没有什么教条和模式,谁适合演什么就演什么。在剧团工作过的杨秋月、郭安忠、沈秀兰的功底扎实,表演技巧好,无形中成了排练中的导演。有些剧目大家都没排过,这些老同志就自己出钱买影碟,在自己家里放,按照影碟中人物的动作、唱腔跟着学,学会后再到自乐班进行配戏。自乐班里没有闲人,往往是一个人兼搞多种工作。刘正福既负责剧务还当演员,在《三娘教子》中饰老生薛保;杨明除了搞后勤,还在《三对面》中饰包公;刘全忠搞剧务,也在《二进宫》中饰徐颜招;周自林搞对外联络,同时在《二进宫》中饰杨四郎。根据大家的意见,自乐班每星期活动3次,戏排好后主要是在市内一些乡镇演出。这项活动开展了一两年后,影响扩大了,每年逢庙会,群众邀请他们到庙会上演。久而久之,似乎形成了规矩,逢庙会必有秦腔自乐班的演出。灵武近几年庙会办得比较隆重,除高庙、东塔举办的规模较大的庙会外,灵武西门外的大佛寺、东门城隍庙的庙会都邀请他们去演出。通过这些演出,自乐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又有不少人参加了进来。这时排练的房子太小,不够用了,于是他们多方联系,又在北门农贸市场的西苑小区租了几间房子。城建局得知此地没暖气,就挤出2000元资金给安装了暖气设施。就这样在多方的努力下,秦腔自乐班从场地、人员配置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编排的剧目越来越多,一些在灵武地区有影响的老艺人纷纷参加进来,并担任主要角色,如杨秋月在《花亭相会》中扮演生角高文举,沈秀兰在《苏三起解》中扮演苏三,景淑琴在《花亭相会》中扮演黄桂英,刘正福在《三娘教子》中饰老生谢保。剧目的增多,老艺人的加入,有关部门的支持,使这个秦腔自乐班的演出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他们派出几个骨干到银川地区参加秦腔演出大赛,刘正福、刘艳梅、魏忠保、史玉梅等7人全部拿上了奖。这一次获奖回来后,在灵武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使自乐班的成员对今后的艺术活动更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