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104

第104章 备受瞩目的灵武书法(2)

1955年9月,为支持大西北建设,萧允中带着一种远大抱负,携妻带子从北京来到宁夏,落户到灵武县梧桐树公社京建大队,开始了务农生涯,从此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北京文化人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灵武农民。他放过羊、喂过驴、挖过渠,他插秧、割麦、打场……但他无怨无悔。和萧允中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萧允中活得怡然自得。他自己有一种说法:“人活得要有一点精神。”这种精神,是豁达,是随遇而安,是善良和朴实。上世纪80年代初儿女们参加了工作,萧允中也随他们进了城。为生活所迫,他在百货公司当门卫,到药材公司铡草药、拣枸杞,生活凄怆、贫穷。但是他对艺术的追求丝毫未减,他仍醉心于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碑帖,每日研习临摹,打发着艰苦的岁月。萧允中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研习,终于使自己的书法迈向了新的台阶。萧允中的书法继承了中国古代书法传统,广涉博取,蓄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他书写的小楷一丝不苟,端庄劲健,字字珠玑,飘逸俊秀。数载严霜,奇蕾绽放。自80年代后,萧允中的书法作品在很多大赛中不断获奖。1990年,萧允中的作品获全国商业职工书法竞赛一等奖;1992年,萧允中的作品在“宁安国防杯”、“宁夏杯”老年书画展及宁夏国税局举办的“税收带来宁夏美”书画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1994年萧允中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回族书画展,1998年参加全国文史馆书画精品展,1999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群英奖”展览;2000年萧允中的作品参加北京为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00周年举办的书画展,并被收入大型画册。鉴于萧允中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良好造诣,他被聘为自治区文史馆馆员。他的书法作品集相继出版。在其作品集上,自治区主席马启智题词:“笔端生祥瑞,小楷成大家”;赵廷杰副主席的题词:“醉心翰墨,笔耕不止”;宁夏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正谦赞誉萧允中“笔墨精良”;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胡介文题词:“人瑞墨宝”;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善璋称赞他“福寿同春,人书俱老”;原宁夏军区司令员胡世浩誉萧允中“痴迷定成”。萧允中谦和严谨,憨厚善良,交友甚多,这也是他的字被人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和他的交情甚深。记得有一次我和他整整聊了一天,我问他:“怎么你写哪一个字都不潦不草,一丝不苟,都这么认真呢?”萧老笑得非常慈祥,告诉我:“我今天高兴,写字认真,今天不高兴写字也认真。熟人来认真写,生人来也认真写。为人平平和和,不怒不伤,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和做人、行事、生活的准则,也是我长寿健康的秘诀。”我听罢恍然大悟,难怪萧允中老先生虽年过九旬,但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原来是他处世平和、随遇而安、善良豁达的品行而致。

萧允中的书法小楷代表作是他书写的《朱伯庐治家格言》、《兰亭序》、《春江花月夜》、《前后出师表》、《赤壁赋》、《洛神赋》。最珍贵的要算他和张大千的女弟子张正雍女士合作的“九歌”墨宝了。在这幅作品中,萧允中的小楷字字珠玑,珠圆玉润;正雍女士的画神形俱备,细腻到位。这幅作品可谓当代水墨丹青合作作品中的精品了。

人老怀旧,90高龄的萧允中常怀念着自己的老师张大千先生,现在还珍藏着大千先生给他的5封书札。其中1941年的一封信的内容是:佛存仁弟:兹汇上一百万元(旧币),请分赠何世嫂及正雍、天民两同学;又米友老润笔三十万元,诸希费神为感,北平待寄诸物请将衣服及丈二匹、墨、迁安纸留存,其余水陆画幅画稿俱请速为寄渝。至盼至盼。纸样一张请分托吾弟与慧兰,正雍、天民、云生、霜厂、世光、章甫、凌飞文渊诸同学,上款俱题(君谋)此君为中大前校长,二月下旬携往美国付印。既望加意着摹为盼,兄爰白,一月二十五日。

遗憾的是岁月沧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难于保存,这些珍贵的信札和书画丢弃遗失了,成为萧允中心中的憾事。

1987年春天,我买了一本陈重远的《鉴赏述往事》,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萧允中的父亲萧敬亭在北京琉璃厂开设“吉珍斋”、“静寄山房”的经过。我将书拿给萧允中老先生看,看到描写其父开店及他做学徒时的文章,老人闭上眼睛,老泪慢慢溢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几天后,萧允中打电话让我去家中,桌子上放着那本《鉴赏述往事》,萧允中指点着让我翻开扉页,上面题着:“怀君挚友雅爱书画,时相过纵,购得此书见示,阅后回忆已数十年矣,不胜感慨之,八十七翁允中识。”老人微笑着说:“转眼数载,人老怀旧,好多旧友过世了,想念他们哟。”我凝视着萧老的满头银发,心中极为感慨,多么善良的老人。

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名人访谈”专栏组专程从北京来灵武,将萧允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拍摄成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4年9月18日自治区文史馆在银川隆重举行了“萧允中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萧允中的小楷百幅之多被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内蒙古、香港、澳门等地文史馆、美术馆收藏,生平事迹被多种书刊报纸报道介绍。灵武百姓都很尊敬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人们为能收藏萧允中小楷书法墨宝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秉忠,字山禾,宁夏吴忠人,生于1956年,是灵武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清秀俊美,得益于其父张姬德从小对其的言传身教。他少年临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几十年认真阅读古帖,尤其是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十七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王献之的《廿九日帖》、《洛神十三行》、《送梨帖》、《淳化阁帖》以及怀素的《圣母帖》、《自叙帖》、《千字文》反复临摹,潜心领会研习这些古帖之精华。他善用羊毫长笔,运腕自如,用笔时中侧锋兼用,妍美流畅,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的字给人的感觉是有张有弛,神清气爽,自然洒脱。张秉忠的作品曾参加过很多书展,并多次获奖。

王兆贤,字平定,号乐天斋主,生于1954年,陕西吴旗县人。他自幼练习书法,与书法结缘40余年,对书法艺术的酷爱达到痴迷的程度。

他幼年时从临唐楷、隶书入手,80年代后对唐宋时的行书萌发了兴趣。兆贤十几年精读苦临,求师访友,博采众长,进行了严谨的笔法训练,对笔意的领悟,对书法的造型,达到了较好的境界。

王兆贤的书法不拘泥于文字原有的结构,而是通过书写的张弛,求得艺术上的和谐。他在创作中,将行书粗犷张扬的特点与构思的灵秀清逸统一起来,达到自由之境,使其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长期的练笔中,他尤其对何绍基的书法艺术苦临,形成了飘逸而不飘浮、厚重而不呆板、典雅而不造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近几年,他的创作成果颇丰,作品深得灵武、盐池一带书法爱好者的喜爱。2005年,他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杏花杯”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载入本次大赛作品集。近几年,他还在宁夏书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吴忠市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现为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青年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灵武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崔占魁,字淡泊,号竹韵楼楼主,1948年出生。崔占魁在少年时就对中国传统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严寒酷暑里遍临赵孟頫、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他对汉、唐、宋时期的古碑帖爱如珍宝,临摹时如痴如醉,转眼砚边习练已40余载,笔秃毛尽,石砚欲穿。如今,他写的小楷铁划银钩,秀美飘逸,字如珠玑;他的草书似行云流水,墨韵飞扬。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大赛,曾在自治区文化厅、文联举办的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崔占魁淡泊名利,豁达谦和,性格开朗,为书界人士所称道。在取得累累硕果之后,崔占魁仍在砚边苦苦探索,笔耕不止。天道酬勤,很多书法界的朋友都相信,崔占魁的书法艺术将会攀上更高的山峰。

杨文炯,回族,自幼喜爱书法,醉心于书山墨海中,习临古人碑帖到痴迷状态。杨文炯虽从政,但仍潜心于翰墨,每日闲暇之际耕耘于笔墨中,破书、旧报纸是他苦临书帖的工具。他尤善隶书,经过无数次地临书《龙藏寺碑》、《受禅表》等隶书碑帖,真正领会到隶书之精妙。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现文炯隶书功底不凡,凸显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大赛,且屡次获奖。

刘银安,灵武小有名气的书法收藏家,其书法也是很有特色的。多年来他虚心向各地书法家求教,十几年前便写信求教于李铎、刘正谦等书法造诣高深的大师们。在研习名家书法的同时,他苦临诸名家碑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书写时他喜用侧锋,令众人称奇。他的书法行笔从容不迫,阴阳得宜,刚柔互济,为名家所赞誉。他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奖,是灵武书法界实力派中的代表人物。

石虎麟,男,1969年3月出生于宁夏灵武,1990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银川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现在灵武市高级中学任书法教师。石虎麟自幼酷爱书法,习字如痴。上大学时得益于我区著名书法家丁生俊的教诲,先后临习《苦笋赋》、《乐毅论》、《黄庭经》、《紫金帖》、《九成宫》、《灵飞经》、《兰亭序》、《道服赞》等古代名帖,毛笔硬笔齐头并进,使书法功底日渐长进。1992年7月5日,在宁夏硬笔书法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他精心组织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硬笔书法家协会灵武一中工作站”,培养出50多名硬笔书法后起之秀,在全区及全市书法比赛中数次获奖,填补了我市书法教育教学的空白。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在连续6届全市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灵武一中的教师、学生包揽软笔、硬笔12项书法类竞赛一等奖。石虎麟的书法作品散见于《书法》、《青少年书法》、《灵州文苑》等刊物上,多次入选自治区、灵武市书法大展,在灵武市书法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灵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书坛群星灿烂。梁三畏的书法质朴厚重,功力不凡;韩广德的书法凝重古朴,墨气浓郁;马登山的书法俊秀飘逸,温婉妩媚;郭浩的草书如行云流水,已渐臻佳境;杜子龙的行书端庄劲健,格调高雅;蒋峰的行书笔墨酣畅,气势豪迈;杨宽砚边苦练几十年如一日,尤小楷章法严谨,飘逸俊美,显露出不凡的功底;小李磊悟性较好,已在书法界初露锋芒。灵武是一块美丽的土地,由于萧允中、张秉中、刘银安、王兆贤等人的引领,如今在书法界出现了你追我赶、百花争妍的可喜局面,年老的宝刀不老,年轻的博采百家,奋力前行。他们对书法艺术孜孜追求,矢志不移,潜心砚耕,书中求索,承前继后,是灵武书法能攀登高峰的基础。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灵武的书法艺术受到重创,文化名人遭摧残,古城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洗劫。焚烧古籍、砸碎文物、拆高庙、挖城墙、填西湖的喧嚣,烈火烧、锤斧敲的场景今天仍不时地闪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多少珍贵的文物被毁于一旦,多少有才能、有希望的书法人才被埋没了,令人扼腕叹息。灵州城中那些碑文,那些进士、拔贡、秀才的书法精品,今天都成了飘荡的烟云,只能在老年人的记忆中涌现。它们的消失,是宁夏、是灵武文化艺术的损失,更是灵武人民所痛心疾首的,永远是灵武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

随着改革盛世的到来,灵武政通人和,万事俱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一些书法家焕发了艺术青春,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灵武市的一些建筑上和一些百姓、机关的厅堂内。河东机场碑文、《重建高庙记》、《重建镇河塔记》、《唐肃宗登基记》、《重建钟鼓楼记》相应出现。更为可喜的是,区内外不少书法家为灵武馈赠的50多幅墨宝被勒石成碑镶于钟鼓楼内,成为灵武书法长廊中的珍品,为喜爱书法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