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02

第2章 灵武古城和城郊的土寨子

今天的灵武县城建于明代。据清代《嘉庆灵州志迹》记载,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和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两次因黄河东移,河岸塌陷,危及城内百姓家园,地方官员新选城址,将城迁移到城北7里外建造,城建好后,因城郭太小,又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加以展扩。灵武城墙的周长近4000米,墙高近10米。四周有护城河,河深约3米,宽约16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巡抚罗凤翔动员士兵、百姓用砖石将城墙包裹,在原来三个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门。城门上的石刻匾额很有名,东门是“澄清”,西门是“孕秀”,南门是“弘化”,北门是“定朔”。四门都建有城门楼子,气派别致,非常壮观。城门楼用料也比较讲究,木料是从外地运来的,用粗大的落叶松、樟子松做成立柱。城门用厚实的木板做成,个别部位用铁皮打着铆钉。这样沉重的城门,需几个人才能打开。历史上唐肃宗的登基典礼,人们传说就是在灵州城南门楼上举行的。但由于自然灾害和战火的毁坏,史料上所记载的唐肃宗登基的南门城楼早已不复存在了。明代建的这座城门楼经过罗凤翔等人的修补,才显得高大壮观。城墙4个拐角建有角楼、环楼、门台和钥城。城墙用条石砌筑基础,青砖裹砌外壁。每块城砖长45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3.5公斤。城墙基石为红砂石打制,每块长1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约重80公斤。东城外挖筑护城河,河深约3.3米,宽近10米。城的西、北、南有大片自然湖,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城内有4条大街8条小巷,沿袭了宋代县城街道的建筑风格,易辨别方位,但存在着一个缺点,街道拐角为90°直角,视线不好。主要街道均用石条砌筑,缺乏平整度。

最后一次的筑城,根据《嘉庆宁夏新志》记载是景泰三年。“洪武十七年,以故城为河水崩陷,惟遗西南一角,于故城七里筑城;宣德三年,城淹于河水,又去旧城东北五里筑之;景泰三年,增筑新城。”由此得知自洪武十七年始60年间,灵武城3次改建。灵武历史上洪水、地震频繁。根据史料记载,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水患淹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地震毁城;1920年海原大地震,灵武虽不是震中,但震度不小,造成城垣毁坏。

鉴于灵武的地理位置特殊,每次城墙毁坏后,灵武主持军事和政治的官员都非常重视维修城垣,加上百姓极力支持,每次城墙损坏后都能立即修复。

灵武城墙在宁夏的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其砖包墙工艺在操作上是非常有讲究的。具体做法是将当地的糯米熬成汤,和白灰掺和砌砖墙。这样砌成的砖墙非常坚固,所以这种建筑方式在古代广泛使用,如赵州桥、西安城墙都是用这种方法砌筑的。灵武城外修筑着钥城,墙上有堞墙,上有发射弓箭的箭孔。城墙上面很宽,可以行走战车、战马。站在高处看灵武城,城郭方正,南北钥城如同巨爪,老年人把它形象地称为“金蟾扑岸”。

“文革”期间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浪潮中,城墙砖被撬走修建了地道,土被生产队挖走垫了猪圈去沤肥。东门后街有一个杨姓青年就是在挖城墙时被倒塌下的城墙砸死的。经过几十年人为的破坏,灵武城墙几乎被挖光,只剩下西北角处的一点残垣,令人非常惋惜。记得20世纪60年代,城门洞完好,当时我们还在上小学,常由老师领着去捡麦穗。每次走进城门楼洞时,班长起个头,大家边唱歌边跺脚,门洞里回音很大,发出一阵嗡嗡声。我和一些伙伴到了十三四岁的年龄,上城墙时从西北拐角往上爬,即惊险又刺激。真可惜,完好的城墙毁于动乱之中。现在灵武城那完整的城墙,只能存在50岁以上的人们的记忆中了。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灵武境内经常能看到一个个土寨子,这是在清末及民国年间,兵荒马乱,盗贼横生,土匪抢掠,民间极不太平,一些有钱绅士和驻扎西北的清军将领,为抵御盗贼土匪侵犯而修建的寨子。土寨子的围墙采用当地黄土,一层层夯实加高,墙高7~8米,厚3~4米。有的还用土坯在墙外裹砌一层,将土墙打成一个大院子,仅留一个门,晚间紧闭,有家丁把守,院内盖房居住,并建有粮仓、马厩等。上个世纪50年代前,灵武的寨子很多,比较有名的是龙二石家寨子、清水营闵家寨子。石沟驿建有民团黎维清、黎维新的寨子,这个寨子很有特色。它建于石沟泽的中心,土墙极厚。这一带主要是沙土,难以夯实。黎维清弟兄从远处拉运黄土填压夯实。这种土质带有黏性,经几十年风化还非常牢固。崇兴有一个非常大的寨子,也属于土城,里面建有清代将领石怀玉等人的小寨子。特别是一个李姓清将的寨子非常牢固。解放初期,我父亲在这一带搞土改,曾去这个寨子勘查。据他讲,这个寨子很高,搭上梯子上墙都很费事。这里还有一些建于民国时期的寨子,开明人士何义江的寨子位于现在崇兴镇的东北拐角,旁边有丁生奎的寨子;马明连的寨子在崇兴镇的西北角,崇兴镇的正中部位是石生岐的寨子。为什么崇兴一带有这么多的寨子?据说,解放前这里是商贾云集之地,更是灵武的产粮区,富户大户很多,故备受盗贼注目,为防盗贼抢掠,富户大户纷纷建筑高大坚固的寨子。县城北门外的张江是城北有名的地主,家中果园、牛羊甚多,他还兼作一些贩运生意,故家中极为富有。他的寨子建在花果园中,寨前有一棵百年古树,夏日树阴极浓,树阴下有一口井,水清冽,水量极大,可以说是风水宝地。磁窖堡有民团刘杰、刘清的寨子。磁窑堡一带多为沙漠,黄土极少,为了建此寨子,刘杰、刘清不惜代价从远处拉运黄土修建,从中可以看到刘家弟兄的经济实力。郝家桥胡家堡有3座寨子,是苏德运家的,人们称其为“连三寨”。

这几个寨子也叫“五七寨子”,因为寨子长70米、宽50米。寨子的结构有些独特,进门后是一道很大的影壁墙,上面用青砖雕刻着一个大福字,东边第一个院落为账房先生和长工头居住的厢房,西边是厨房、仓库及牲口棚,向北第二个院落为花厅、客厅,是小辈人住的地方,向北第三个院落是长辈居住的房屋和会客厅。坐北向南的房屋为祠堂,供奉着寨子主人先辈的神主牌位。这些寨子在那些动乱时代起的作用不小,一方面为寨子里的人家的财产生命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墙高土厚,可以抵挡寒流风沙的侵袭,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这些寨子是典型的西北地区土建筑。

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填湖造田的浪潮中,灵武境内绝大多数土寨子被夷为平地。现在磁窑堡、临河等地还有些残破的寨子,但由于年久失修,早已残痕累累。距市区35公里处的横城,是明代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由右都御史杨一清负责修筑的屯兵城堡,清代两次进行维修。城堡西临黄河,北靠长城,属囤重兵之城堡。在动乱时期被破坏,砖石被挖走,墙壁崩塌多处。现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依旧屹立于黄河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