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27

第27章 灵武的民间剪纸艺术家郭菊香

在上世纪60年代前,灵武城民用建筑的住宅门窗全是木制品。人们建住宅时,一般都请技术较高的木匠做门窗。那时玻璃缺少,为了使屋内采光好,都采取铰窗棂的办法,用方格或菱形木条拼对安装成窗户。房子建好后,家庭主妇用白纸细心地糊在窗格上。每年快过春节时,“腊八”后扫尘,主妇们将历经一年、风吹日晒、发黄破旧的窗纸撕下来,用新纸再糊上去,使屋里明净亮堂。为了装饰屋子和美化生活,有些手巧的妇女用红、黄、绿、紫等颜色的纸剪成各种吉祥喜庆的图案,贴在窗子的白纸上,叫“贴窗花”。

这些窗花有花鸟鱼虫、家禽走兽、瓜果蔬菜、人物树木,内容十分丰富。这种剪纸折射了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当地妇女对美的追求,对新生活的渴望。经过多年的实践,在一个地方总会涌现出一些剪纸能手。她们心灵手巧,会剪的东西很多。她们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生动、别致的造型以美化居室,点缀生活。

由于剪纸艺术具有特殊功能,几百年来,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并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前,灵武就有一位剪纸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家,她叫郭菊香,生于1926年。郭菊香的母亲非常喜欢剪纸,而且剪得相当好。她的剪纸艺术细腻、造型好,每年春节前夕,一些喜庆的剪纸作品还在集市上出售过。

很多人家过春节窗户上都贴过郭菊香母亲的剪纸。郭菊香14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剪纸。剪纸的工序是:先构思图案画出草稿,然后用几张红纸或其他暖色的纸叠在一起,底稿放在最上边,用纸捻子固定好,开始用煤油灯的烟熏。经烟熏后,揭去第一张,白颜色的留着,将烟熏成黑颜色的地方剪去,就成了一张精美的剪纸作品。叠在一起的几张拆开后,成了多张的剪纸。郭菊香在剪纸方面有一定的灵气,她不仅继承了母亲传统的剪纸法,而且心细胆大,在母亲剪纸的基础上将一些古朴传统的图案改进,融进了新的内容,使一些图案更加鲜活生动。如剪“刘海砍樵”、“红线盗盒”、“刘海戏金蟾”、“三英战吕布”这些古代人物故事时,她大胆地加上了云朵、烟尘等背景造型,使画面构思和处理的技法上更进了一步,从而使剪下的图案更增加了丰富性、艺术性。

在郭菊香的剪纸中,尤为突出的是动物、植物的剪纸作品。如上山虎和下山豹的毛皮、鸟雀的羽毛、鱼龙的鳞甲、花卉的花蕊,这些细微处剪得非常精致。有人看过她亲手剪纸,说她连人物的眼睫毛都剪得出,细缕如丝,功夫不凡。看郭菊香的剪纸,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学习民间艺术的好机会,只可惜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她的艺术才能没有更好地得到发挥。

郭菊香长得慈眉善目,为人很厚道。她居住在灵武大泉乡,在庄子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对自己的剪纸技艺不保守、不封闭,庄子里喜欢剪纸的小姑娘、小媳妇都愿意去她那里请教。每逢人去,她非常热心,毫无保留地将直绞、细掏、反剜等剪纸技艺教给她们。每年春节是她最忙的时候,她不停地剪,剪出很多喜庆吉祥的窗花送给乡邻。庄子里不管谁家娶媳妇、嫁丫头都能得到郭菊香赠送的几张用红纸精心剪成的“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双吉图”(双喜)的剪纸。郭菊香的剪纸作品为乡邻过春节、办喜事增添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1986年在灵武县文化馆的大展厅里,举办了灵武民间艺术展览,展出了郭菊香的“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狮虎争霸”、“鹿鹤同春”、“龙凤呈祥”等20余幅剪纸作品,其精湛的剪技、精巧严谨的构图,使参观的群众赞不绝口。

郭菊香1988年病故,享年65岁。如今她虽然离开我们已快20年了,但她的名字,她留下的艺术珍品,永远载入了灵武的文化艺术长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