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形势相对好转和稳定,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好的人家,在灵武城开始置地建房,以图有更大的发展。邓云禄拔贡在尹家拐子处建造了宅院;徐奎武绅士在西街建造宅院(今文化路牛记中药店处);李鸣鹭拔贡在柳树巷附近建宅院(今商业局旧址);余文元在南门建宅院;周应发在南鼓楼旁建宅院;尹继汤、唐万寿也都在灵武城内选择了较好的地方建宅院。从西门进来有很大一片地方地势很高,被一个李姓大户所购买,盖了不少高大的房子。赵文秀是灵武的商会会长,和暂九师师长卢忠良等人私交很好,经商的名气很大,在灵武城的中心处(今市区商城西南拐角处)也建起了大宅院。
灵武汉族群众盖房子的习俗和陕西关中地区相近,其特点是:盖房不能正南正北,必须要偏一点(稍东南或稍西南)。坐北向南是正房,坐南向北是伙房、库房。大户人家的四合院,正南房子叫“堂屋”,也就是现在的会客厅。一些有钱、有一定地位人家的堂屋还起着名。
如唐万寿考中拔贡的那一年春天,堂屋中梁上垒着的燕窝中孵出一只白燕,其父唐谦认为这是白燕给家中带来的好兆头,故将堂屋起名叫“白燕堂”。
房子建成后,这些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便开始筹划着购置一些家具。灵武城里现在几位在世的古稀老人,在20世纪40年代前曾去过李鸣鹭、邓云禄、唐万寿及赵文秀、王贵、徐奎武的家中。这几位古稀老人对李鸣鹭等人家中的家具摆设是这样描述的:对着门的北墙壁边支着一张长条“贡桌”,上面摆设先人牌位(也叫“神主子”),两旁放着插屏。这种插屏用不同的材料做成,都是两只腿支着横架,上面插着框架。大部分插屏镶着水银镀成的玻璃镜子,但也有极少数人家的插屏档次非常高,精雕细琢,花纹非常精美,还有个别人家中的插屏镶嵌着玉石螺钿。绝大多数人家的插屏用紫檀木、乌木、硬杂木、红木做成。插屏两边摆设花瓶或花觚、帽筒、将军罐。
这些高约50厘米的瓷器,以青花及画有人物、花卉的为最多。在长条贡桌前,摆放着八仙桌,两边放椅子两把。堂屋的正面墙壁上挂着画有山水或花草的中堂,两旁配有对联。堂屋的东墙和西墙各开着一个门,通向里面的各一间房屋。东房是卧室,西边为书房或账房。卧室的家具有衣柜、二连柜、地柜、单柜、炕条桌、蹲箱、板箱、梳妆台。解放前,灵武基本上不兴睡床,只有徐奎武家中有一张雕花木床,样子和南方的雕花木床不一样,只有立柱和雕花。这张床虽不如南方雕花床那么富丽堂皇,但在灵武也算是凤毛麟角了,很受人瞩目。那时人们一般睡的是土炕,炕上放着火盆(冬季取暖)、炕桌或小书桌。书房一般在西边。自古以来人们将东视为上,所以一般都将卧室放在东边。西边的书房放置书桌、椅子、二连柜或三连柜。堂屋两侧的厢房是儿子和媳妇住的,家具没有堂屋那儿齐备,但也有衣柜、单柜、板箱、梳妆台一类的家具。厨房一般都放有碗柜子。库房装粮,过去富贵人家用的都是芨芨编的粮囤子。这种粮囤子经济耐用,透气性好,粮食装在里面不霉不蚀。
灵武过去硬杂木极少,树木以柳木、杨木最多。柳木性韧、价廉、数量多,常用来盖房子,还可以做案板。杨木很脆,人们不多用,做家具时当作隔板的比较多。灵武的榆木花纹好,人们用来做桌子和凳子。当地的沙枣木是人们做家具时喜欢用的一种木头。沙枣木做的家具花纹非常好看,木纹清晰。家具做好后不上漆,用生桐油或者油坊包油饼的油布擦,越擦越亮,光彩照人,能照出人的影子来。沙枣木做独柜、蹲箱、二连柜这些家具最好。有钱的人家做家具的木料还要高一个档次,用山榆木、硬杂木。那时候,城里的官宦人家到木工铺订做家具,因为要求严、条件高,木工铺只好托人到陕西富县一带去购进一些青杠木、白桦木,精雕细琢地给做。有些活做得非常大方,花纹拼对得很漂亮,工艺也是非常讲究。特别是八仙桌上的雕刻,很有味道。一些商人走南闯北,见的世面多,经常还带回一些外地产的小件家具,如小插屏、首饰盒、铜钟、铜镜等,都是很值钱的。小家具大多用红木、乌木、紫檀等珍贵木材做成,制作细腻,体现了南方工匠的精湛手艺。自1941年5月3日起,灵武重建高庙,从外地来了一些身怀绝技的木工。这些木工见识广,接受的新生事物多,短短的几年内,使灵武地区的民宅建筑、家具制作风格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些木匠做活讲究造型和线条,做家具时精推细刨,对工艺精益求精。从灵武遗留下来的一些家具来看,其做工考究细致,既有北方的朴拙,又有南方的精巧,雕刻花纹别致、刀法娴熟、图案新奇,说明了那时灵武木工的技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往,家具的构件全部采取榫卯结合。由于外地匠人的到来,上等家具开始用一种黏性很大的米黄色的鳔胶,粘得非常结实。中等家具用骨胶和驴皮胶粘结。现在看到灵武的一些清末民初的家具,虽破旧但大体还完整。
大概因为灵武过去有磁窑的关系,灵武老百姓在家具摆设中还有一个特点,特别钟爱瓷器。尤其是一些经商的和一些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都喜欢在家里摆上几件瓷器。
从其造型、胎质、釉色及绘画的图案来看,这些瓷器尽管属于民窑生产,但是其图案的精美、造型的别致、彩质的精细、胎釉的匀净,还是能折射出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艺术水平的。灵武城历史上经过多次劫难,保存下来的清代和民国烧制的瓷器数量尽管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的。这些瓷器釉层浑厚,釉面滋润如凝脂,造型规正,上面的花卉、人物笔法纤秀,颜色娇黄古朴,较好地展示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民窑的制作水平。
从灵武民居中摆设的瓷器来看,主要有花瓶、帽罐、瓷盘一类,有的妇女喜欢精美的瓷器,所以也有极少人家收藏一些瓷杯、瓷碗、瓷碟一类。
解放前,灵武地区一些家境稍好的妇女有着佩戴首饰的嗜好。一个家庭妇女所戴的首饰,能说明其家境。当时妇女以耳环、手镯为主要装饰首饰。解放前,政治形势不稳定,百姓非常贫穷,无力购买稍有价值的首饰。城里有钱人家的夫人、小姐佩戴的首饰一般为手镯、戒指、耳环,质地是金的。
20世纪40年代后期,山西、陕西来灵武的商人多起来,他们从外地购回一些用玛瑙、翡翠制作的首饰。这些首饰色泽亮、颜色正、质地好,经商人一渲染,说什么有避邪消灾的作用,一时间,不少妇女都喜欢收藏购买。我曾见过几个年老妇女佩戴的耳环、手镯,从做工上讲,和今日用现代工艺制成的首饰不能相比,但其选料、色泽都是相当不错的。那时假货很少,所以老太太们身上佩戴的这些首饰,虽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仍完好无损,非常珍贵。
1949年灵武解放后,家具的变化日新月异。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人家开始从甘肃南部、县物资部门购来了一些硬杂木,给家中做家具。一些南方来的木匠,一改历史上灵武家具笨拙黑粗的式样,开始做以“新、巧、小”为特点的家具。灵武的家具出现过很多新潮式样,如捷克式、北京式、上海式,等等。大立柜、写字台、高低柜、包床、床头柜等式样小巧、美观的家具涌进家家户户,上世纪50年代的二连柜、独柜、板箱那种粗笨式样的家具被逐步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