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46

第46章 灵武地区民风、民俗及礼仪的变化

过去灵武县城很小,只有几条街,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人们集中居住在东南、北门几个片区,西边主要是湖泊。城市虽小,但文化底蕴却是深厚的。加之这个地方曾经是唐肃宗李亨登基的地方,书香门第的家庭也不少,故出了不少名人,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社会风尚,因此在礼节礼仪上大家都很注重。尤其是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政治形势稍稳定一些,灵武的开明人士胡正义等人兴办了学堂,讲授一些先进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尊老爱幼,懂得礼义廉耻。这样的举措,对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净化地方风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县城小,街邻互相都认识,人们早上见面都相互问好;有一定身份及知识的人则是作揖,双手抱拳问好;同辈人则是比着孩子辈而称呼,如“张姑爹,吃了没有?”“李姨妈,你走哪里?”小辈更要注重向长辈问好。有教养的家庭里,子女见到熟悉的长辈一定要双脚合拢向长辈鞠躬问好。灵武是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生活方面,回族有不少优良传统和习俗,对汉族影响甚深。回族的妇女、小孩见到熟人或亲戚问候对方时比较亲切诚恳。如小孩到某长辈家中,对爷、奶、叔、伯、姨、姑都得一一问到,而且到屋里后坐位子也要选择。往往长辈盘腿坐于炕上,妇女很规矩地坐在方桌的两侧,孩子只能站在地上。老年人见面互相打招呼时,通用一种祝安词。问候者说“安色俩目尔来库木”,意思是“求真主赐你平安”;而被问者则答“吾尔来库色俩目”,意思是“求真主也赐你平安”。这和汉族的“你好”、“你也好”一样。回民后生见到长辈不问候“色俩目”是不礼貌的行为,别人是看不起的。对于别人问候而不回致“色俩目”的,也被人认为是没教养的行为。

据《灵武县志》记载,到了清朝,灵武私塾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三字经》、《女儿经》、《列女传》、《劝孝歌》,这些课程的中心内容是尊老爱幼、讲究礼仪。到了光绪年间,知州陈必淮将灵文书院改为灵州第一高级小学堂,增修学生宿舍20余间、讲堂3间,以及自习室、杂役房、图书室10余间,以加强教育。课程内容除上述外,增加了《御制九诰》,重点是冠、婚、丧、祭等礼节。由于各地重视教育,吴忠堡、花马池、惠安堡、宁灵厅、新安堡、胡家堡等地都出现了小学堂。在灵州城有了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1所,出现了王寅、张松年等有学问的名士。他们为提高灵武的经济、文化,促进民俗民风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到了民国年间,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灵武一带更加重视新文化运动,重视民风及社会风气的变化。自民国后,外地人来宁夏做生意的很多,这样一来,引起灵武人对礼节、交际等方面的重视。如回汉相聚,汉民要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不在清真寺边戏闹,见到外地人问路要耐心回答、说明。1917年,县知事余鼎铭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吴忠堡西街文庙处创办了第二高级学校。第二年,宁夏道护军使马福祥在崇兴寨和吴忠堡分别设立清真高级小学。到1939年,灵武的学校达到20所,其中高级小学3所、初级小学17所,有教职员工53名。这些学校开的课程除了算术、书法、国文、地理、唱歌之外,主要的就是体操、历史、修身。体操课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健身强体,行为举止要规范;历史课主要是使学生熟知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懂得中国是礼仪之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修身课则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国民大法,做有道德、有教养、有知识的新型公民。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风气的好转,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促进民风、民俗的转变。一是在各区加大对种、吸大烟的打击力度,对一些吸毒成瘾的烟民进行强制性管理教育;二是坚决打击赌博、卖淫、嫖娼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三是坚决取缔巫婆、神汉等封建迷信活动;四是大兴办学之风,鼓励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文化教育。到1952年,全县中小学学生增加到2982人。到1958年,全县中小学增加到142所。由于各地重视文化教育,各区先后出现了扫盲班、脱盲班。大批的学生及青年学习了文化,开阔了眼界,为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风气打下了基础。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了讲卫生、讲文明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妇女,学到了文化,懂得了自我的价值,大胆地走出家门,走到工作岗位上。如梧桐树公社陶家圈妇女陶月英送子赴朝鲜参战。儿子牺牲在前线,她忍住悲痛,仍和乡亲们一同参加集体生产,成为出名的劳动模范。北京来的女青年臧翠莲走出家门领着妇女做军鞋、织袜子、做鞋垫,千方百计支援抗美援朝,并带领妇女拾粪、整理街道、维护社会治安,成为全县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新思想、新风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婚姻大事开始由男女青年自己做主,实行恋爱自由。组成家庭后,男女开始共同承担家务。打骂老婆、不侍候公婆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少了。同时,由于青少年上了学,一些人情事故、人来客往的礼仪都得到重视。如到了吃饭的时候,要诚心留客人吃饭,要请年长的客人坐在上座;吃饭时不要用筷子在碗里乱搅,不要高谈阔论,口水四溅;打喷嚏、打哈欠时要特别注意,避开客人;拜访亲友时,在客厅安坐,别四处乱闯,更不能犯那种乱翻乱问的毛病,惹起主人反感、讨厌;亲戚朋友有病时,要备一点小礼品去看望安慰;遇喜事,亲朋邀请,人到礼到,以示祝贺,即便人有事不能到,也应礼到;长辈去世,晚辈去吊唁,一烧纸,二叩头,三问候活着的老人,四送灵柩上山安葬。从一个丧葬仪式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事,更能看出一些亲朋好友及亲戚的做人之道。

我国是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礼仪很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都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孔子曰:“不言礼,无以立”,为人不明礼、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一个人如果知礼仪、讲礼仪,那么他的朋友肯定很多,生活、学习、工作就会很顺利,他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