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55

第55章 活跃在灵武山川的民间艺人(2)

灵武的民间艺人中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尚立业。尚立业1943年出生在东塔乡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家中。他悟性好,从小就喜欢音乐,经常到地摊听书、听戏,痴迷于音乐戏曲,并向一些民间艺人虚心求教音乐戏曲常识和乐器演奏的技巧。为了学到一些真本事,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刻苦练习乐器演奏。他家住在果园中,梨树下、麦田埂,到处都留下他苦练乐器演奏的身影。因他太爱好艺术了,父母想,这也许就是他今后的吃饭碗吧,因此也很支持他,所以每天他家里总传来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声音。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灵武境内一些民间艺人,甚至高庙里懂音律的道士都是他的老师,竹笛、二胡、板胡、唢呐、三弦等民族乐器他几乎都会演奏。1976年冬,灵武县委在电影院召开“四干”会,他上台吹奏唢呐,台下观众的掌声不断,他连吹了好几首曲子也下不了台,可见他的演奏多么受群众欢迎。在精心练习民间乐器的演奏时,尚立业还认真阅读一些剧本,并练习写一些东西。经过多年的积淀,厚积而薄发。到了60年代初,他开始进行文艺创作,久而久之成为乡土气息很浓的戏曲作家。他创作并指导排练演出的戏曲代表作是《果园老人》。这一戏剧的演出,在灵武一带影响很大,并在宁夏文艺汇演中获奖。有了《果园老人》编排的成功,尚立业对文艺创作更增添了信心。1989年他又创作了舞剧《宰牲》,并代表宁夏的民间艺术家赴北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宰牲》取材于回族宰牲的风俗,以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艺术处理、粗犷剽悍的动作、细致入微的心态刻画,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尚立业在构思中大胆创新,在剧情中充分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这部舞剧受到了回汉人民的喜爱。多年的艺术追求和积累,近50年的民间艺术生涯,使尚立业的民间艺术创作和演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十年来他创作的剧目有:快板表演剧《老俩选楼房》、《还款路上》;方言小品《耍孙子》、《换秘书》、《晨练路上》、《借种》;表演唱《送军嫂》、《六个婆姨夸汉子》、《四大嫂参加表彰会》、《总书记要来咱们村》、《逛宁东》;宁夏坐唱《说唱王有德》、《卖蛋》、《寸土必争》、《躺着的丰碑留千古》;陕西快板《夸灵武》;秦腔表演唱《古城秦韵》。尚立业是一个多产民间艺术家,在各个时期他用不同的笔触,讴歌自己家乡的这片热土,他的贡献、他的成就,受到了灵武广大观众的尊重。说起尚立业,人们都称他心灵手巧,因为他还是一个土专家。70年代初的一天,善于观察的尚立业发现灵武农村川区一带多为旱厕,而且水井和茅厕相距不远,脏水会直接渗入井中。饮用水是圈井、自渗井,地下水位都很高,含氟量、大肠菌数超标,长期饮用这种井水对人身体损害很大。他经常琢磨,怎么才能改进这种饮用水现状。有一年春天,他到南方参加文艺演出,发现了当地有手压井,他非常兴奋,在水井边反复看,向老乡询问原理。回来后他又找书看水压井的构造原理,弄明白后,他自费去物资局购买了钢管,找朋友焊了井头,约了几个同事,在县城西街文化馆的院子里打起了手压井。几个小时过去,第一次打井就成功了,而且水井有十几米深,水量大,水质好。那天灵武城好多人都去看热闹、看稀罕,人们喝着清澈甘甜的地下水,都夸老尚聪明。很快,灵武城几条街上住的群众都打起了手压井,天天有人找尚立业去帮忙。他心肠热,好助人为乐,白天黑夜去给人打井,且分文不取。这种井既经济又卫生,而且方便省力,很快圈井被淘汰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手压井。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就这件事来讲,可以说尚立业对灵武百姓的贡献是不小的。从圈井到压水井这个进步,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的确确为灵武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进入新世纪,年过花甲的尚立业宝刀未老,怀着对艺术诚挚的爱,每天仍背着琴包,活跃在山川平原,为老百姓送去欢乐。尚立业在民间文艺上的辛勤努力,受到灵武老百姓的赞誉,他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后多次受到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灵武还有一个著名民间艺人刘正福。他其貌不扬,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确实是一个能人。刘正福一辈子和社火、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一个有感召力的民间艺术家。他有组织社火演出的能力和表演社火节目的艺术天赋,自50年代至今,始终活跃在灵武文艺的大舞台上,是老百姓喜欢的“刘老扁”。50年代,因爱好文艺,他到银川参加工农兵文艺培训班,回来后艺术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编导、演出、组织,哪一行也难不住他。他演出过《三丑会》,扮演一个神婆子,额角上贴上两贴狗皮膏药,发亮的头发梳成髻子,身穿镶边的黑斜襟褂子,脚穿一双绣花鞋,手拿三尖双环刀,在戏台上将神婆子的姿态演了个惟妙惟肖。“天灵灵,地灵灵,玉皇派我来救命,猪头两个酒一瓶。”他在舞台上蹦来蹦去,铁环刀摇得叮当啷响,把神婆子的丑态演了个入木三分,台底下的观众笑声不断。在手工业联社演出的大型歌剧《收租院》里,他扮演恶霸刘文彩,吃奶妈的奶时说:“有奶吗?”阴沉沉的目光和表情,把扮演丫环的演员吓得寒毛倒竖。在灵武手工业联社编排的另一个大型歌剧《白毛女》中,他扮演黄世仁的妈,在“积善堂”阴森森的灯光下,“她”看到给她捶腿的喜儿劳累了一天昏昏欲睡时,眼露凶光,金牙倒呲,狠毒地用铁签子刺向喜儿的脸。由于演出逼真,全场观众甚至忘了这是在演戏,忘了他是演员,有人大喊:“打这个狗日的!”刘正福的艺术功底和出色演技把这个反面人物艺术形象刻画到了如此逼真地步,那种情景,使好多人至今还难以忘记。就在他任县被服厂厂长时也忘不了文艺活动,每年只要有文艺演出和社火,他跑前跑后积极地组织安排。几十年来,灵武的文艺演出不论什么时候总有刘正福忙碌的身影。

刘正福中年丧妻,经人介绍和东门外新园村农民赵秀珍结婚成伴。年轻时刘正福曾养过花,到农村后,院子宽敞,条件好,又养起了花,谁知越养越多,他干脆让老伴到街上卖,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倒了土房子盖了砖房。现在,刘正福已是70多岁的人了,仍每日到秦腔自乐班排练节目,既当编导又当演员。他在《斩颜良》里扮演白脸曹操,《群英会》中扮演蒋干。也怪,由于常年说说唱唱,一辈子高高兴兴,70多岁的人了,身体非常健康,一辈子只住过12天医院。那还是开着农用三轮车去城里拉花,灯光闪烁,眼睛一花,自己碰到停在路边的卡车上,撞折了两根肋骨。要不然用刘正福的话说:“身体歪(当地方言,意为“健康”),厉害着呢,这辈子医院我一天都不想住。”

杨安林,人们叫他“老崇兴”,也是灵武的一个很出名的民间文艺爱好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痴迷于音乐。父亲杨兴泉,陕西华阴人,上世纪40年代前来到灵武定居,是灵武城有名的老中医。杨安林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医学、古代文学的熏陶,文化艺术修养很高。1968年,他应征入伍,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被调入兰州军区文工团工作。在部队里经过严格的训练及组织精心的培养,他的器乐演奏水平迅速提高。他多次参加军区、师、团的文艺汇演,观看了很多著名艺术家的表演,使自己的功底变得扎实,眼光变得开阔。从部队复员后,他回到灵武。古老文明的黄河文化、闻名遐迩的水洞沟文化、神秘离奇的西夏文化、多姿多彩的伊斯兰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文化,为杨安林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40年来,他在国家文艺刊物发表了民歌11首、民间乐曲10首,创作具有回族风格的歌曲、曲艺作品达40多首(部)。不少作品参加演出后,获得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颁发的金、银、铜奖。他的文艺作品《灵武在腾飞》、《毛乌素畅想曲》、《宁夏,我可爱的家乡》、《水洞沟雄风》、《西夏舞》、《古尔邦晨曲》已成为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的保留节目了。由于他的才能和贡献,他被选为自治区音乐家协会理事、吴忠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他退居二线后,居住在灵武崇兴镇,虽年过半百,仍每日伏案创作。每当家中传出悠扬的器乐声,村子里的一些回族、汉族村民都说:“听,‘老崇兴’又在弹曲子了。”

灵武地区文化艺术氛围很浓,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在灵武山川活跃着李鸣鹭、乔成业、孙成铭、唐真、尚立业等一批热爱家乡、讴歌家乡的民间艺人。他们推动了灵武文艺的发展,丰富了灵武百姓的文化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现在有的人已年老,有的已英年早逝,但他们创作演出的节目通过录像、光碟等方式,有不少保留了下来,栩栩如生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在《百宝箱》中扮演杜十娘的陈淑花,虽然她的演出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一提起她演的杜十娘,人们仍赞不绝口。《女鞋匠》中的扮演者景秀英,嗓子圆润高亢,很有表演才能,特别是在一些新剧目中扮演农村大婶、大嫂,每次演出都赢来一片掌声,可惜她英年早逝,让人们叹息。岁月,许多年过去了,但尚立业、杨安林、刘正福、杨举英、侯玉珍、白福、陈红、杨新萍、黄兴方、杨金莲、周宽、王秀花、杨明这些民间艺术家的名字牢牢地镌刻于人们的心中。几十年来他们呕心沥血,洒着辛勤的汗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自己的才艺,为灵武的父老乡亲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艺术成就永远融会于灵武的青山绿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