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77

第77章 我心中的那座大山(2)

吃完饭后,常吉庆主任点着了一根烟对我说:“小段,我给你讲一件30年前发生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从一建公司调到建委来,这中间除了你的工作能力外,其中还有一种报恩的思想。”我听了感到莫名其妙,追问常吉庆主任是怎么回事。他沉思了一会儿,叙述了3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原来在解放后,我父亲在磁窑堡任六区区委书记时,一次县长丁子齐下基层检查工作。那时没有车辆,路也不好走,他骑着一匹黑马,两名政府干事都背着包跟着,从灵武城出发,一直向磁窑堡地区走去,其中一个干事就是常吉庆。常吉庆那时才16岁,是从伪政府接管过来的小科员。他年龄小,但很聪明、精干。他跟着丁子齐县长出发后,一路上也许太寂寞了,加上年纪小,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就边走边将身上背的小马枪捣鼓起来,谁知不知怎么搞的,子弹上了膛,砰的一枪,将丁子齐县长头上戴的毡帽打了下来。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如果枪口再低一寸,就要了丁县长的命。丁县长大怒,跳下马来,命令另一位干事用马缰绳将常吉庆绑了起来。他们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天擦黑才到了六区。丁县长很疲劳,躺在炕上,让区上干部赶紧做点饭吃。我父亲看到他们来时还捆着一个小孩,问怎么回事。丁县长说:“小狗贼,一枪差点把老子打死,帽子都给我打了个窟窿。你审问清楚,他是不是坏人,要是坏人,毙了算了。”父亲听后,将常吉庆带到另一个房间,让区上的干部给常吉庆松了绑,并亲自问了详细情况。常吉庆这时吓得不知所措,语无伦次,不知说什么好。经过仔细询问,父亲了解到这件事是常吉庆贪玩好奇所致,他并不是有什么背景的坏人,更不是故意的。父亲给丁县长讲清了缘由,又让常吉庆到丁县长跟前说明了情况。这两位老区干部商量了一下,以宽宏大量的方式解决了这件事。当时宁夏刚解放,形势很复杂,如果是粗枝大叶处理问题,常吉庆的后果就非常严重了。这件事给常吉庆留下的印象极深,虽过去多少年了,但他仍记得非常清楚。几十年过去了,他还念叨着这件事。我记得从吴忠开会回来后,讲给父亲听,父亲淡淡地一笑:“办啥事,都得细心一点。他当时是个小娃娃,谅他也不是刺杀老区干部的坏人。一条人命呢,不细心哪能行。”从父亲的脸上,我读到的是严肃和慈祥。

1950年土改后,新建立的人民政府鼓励农民搞生产,发展经济。到了5月份,麦子特别需要水,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地却淌不上水,为此人心惶惶。为了迅速解决此事,安定人心,县上将我父亲抽调到农场渠工地上负责修渠。父亲以一个普通干部的身份出现在工地,他和农民一道抢时间、抓质量,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好了渠,让农民的庄稼地按时淌上了水。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惊动了县委和二区区委。6月5日,二区干事张忠贤在一面墙上发现了“彻底执行反革命条例”的标语,他立刻将此事报告给我父亲。当时灵武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刚开始,这一条内容非常反动的标语的出现,使这个地区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父亲赶到现场后沉思了一会儿,立即揭下了标语。经反复调查,父亲搞清了事情的缘由。标语是初小教师马宪写的。区干事张玉铜到县委办事,回来时将县委宣传部发的镇反标语用复写纸誊写,由于他一时粗心,书写时不小心在“执行”后面漏掉了“惩治”这两个字。马宪照着写的时候也未细看,就将这幅错标语写好贴到了墙上。了解情况后,父亲向县上领导如实地汇报,他又和何其廉、李占彪两同志商量,给县委详细地写了事情的经过,没有轻率地按反革命事件去处理当事人。县委也同意了这种意见,仅对当事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让他们作了检讨。在刚解放的灵武,在当时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这件事情影响很大,群众议论也多,但父亲处理时认真缜密,实事求是,得到了二区干部的一致好评。

在父亲当区长时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那时是供给制,区上的干部穿的衣服都非常破烂,特别是冬天,一些干部穿着破旧的单袜子,有的人鞋烂得都穿不住了。许多同志的脚冻得红肿,走路一瘸一拐。有一天晚上,一位区干事在炕洞边烤着山芋,用熟山芋抹在脚后跟的冻伤上,以减轻疼痛。父亲看到后心情极为沉重。第二天,父亲和区上几个干部商量了一下,决定用区上收缴地主的几十块银元给区干事每人买一双棉鞋。办了这件事后,同志们都非常感激。谁知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认为这是一种贪污行为,就将父亲上告到县上。后来,县上经过认真调查,认为给同志们买棉鞋是事实,但这是集体决定的,父亲并没有将公款挪为己用,这件事才算了结。虽然父亲受了几个月委屈,但他认为只要给大家办了事,受一点委屈也算不了什么。

当时的六区辖地覆盖面很大,干部们下基层工作时没有交通工具,要走很多路,爬很多山,非常艰苦。父亲夜以继日地工作,饥一顿饱一顿,身体状况非常差,他的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组织上决定将我母亲接来照料父亲。区政府派干事肖金贵赶上牲口去陕西定边高天梁将我母亲接来。母亲到灵武后,父亲的生活有了规律,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给父亲当过通讯员的马寿、张忠宇、张富都讲过父亲当年的情况。他时常穿一身灰军装,出门打着裹腿,腰间佩带着一枝手枪,既威风又干练。他工作雷厉风行,走到哪里办完事,让通讯员马一拉就走。他处理一些问题敏捷快速,毫不拖泥带水,他对区政府的同志们既关心也严厉。他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事,给下属和群众留下的影响非常深。父亲对家属要求很严,告诉家人生活要朴素、勤俭,平时不得到处乱走,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不能到区上干部灶上就餐,搞特殊化。他说到做到,给六区干部作出了表率。

20世纪50年代,灵武成立供销合作社,办起了铁业、修理、木器等集体企业。为了加强税务方面的工作,县上任命父亲为县税务局局长,从此一副新的工作担子又压在了父亲的肩上。税务局那时设在现在的东大街,是一个四合院,父亲和母亲住在后院的两间小房内。为了工作方便,组织上给父亲配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父亲学会骑自行车后,每天和同事们下乡征税,路走得更远了,新华桥、梧桐树、石沟驿,很多公社他经常下去,有时一星期也回不了家。由于自行车上没有包链,裤角容易被自行车链子搅住,每次下乡时父亲总把右腿的裤子塞在袜筒里。这种情景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我们懂事后,还学着父亲的样子,骑自行车时将裤角绑住,口里说着:“走公社。”

50年代末,全国形势都已稳定,县上决定将干部佩备的枪支全部收回。那天,县上来了两人到税务局我父亲的办公室,将县委的决定给我父亲念了一遍。父亲听了一声不吭,过了很久,让那两位同志先走了。听我母亲讲,父亲晚上找了一块油布,用布子将那支他使用了多年的手枪擦了一遍又一遍,枪在油灯下闪着幽幽的蓝光。父亲将枪放在枕头下,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下午,那两位干部又来到税务局,父亲当着那两位干部的面,细心地将枪又擦了一遍,然后叮咛了一句:“经常擦一擦,别生了锈。”说完,父亲放下枪拔腿而出。那一天下午父亲没吃饭,晚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那支跟随了父亲十几年,历经了血雨腥风的战斗,中共定边县委书记郝玉山亲自奖给父亲的枪就这样离开了父亲。

枪被收走了,父亲很快调整了情绪,还是那么一股干劲,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有时为了征收一笔税,他亲自深入到每个公社,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遍做不通就两三遍地做,直到完成任务。税务局办公室主任朱璠在世的时候,对父亲的工作作风很敬佩,他说:“不愧是陕北三边过来的干部,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从不知疲倦。”这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话。

50年代灵武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父亲任总指挥。这是灵武解放后第一个物资交流大会。为了开好这个会,安全、运输、场务、保卫、货物组织、营业网点,父亲都得统筹安排。有时为了一个细节,父亲连夜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进行研究。父亲经常实地查看,对于一些摊点的纠纷亲自过问,细心地做工作,化解矛盾。他深入细致地工作,精心组织,一丝不苟,使这次物资交流大会开得非常成功,得到了组织的好评和群众的肯定。交流会结束后,税务局的干部在一起聚餐,疲惫至极的父亲给大家敬完酒后,竟在会议室拐角的一张椅子上静悄悄地睡着了,他太劳累了。大家怕惊扰疲惫不堪的父亲,再没有大声喧哗,悄悄地给父亲盖上衣服离去了。父亲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令唐玉、朱贵这些跟随他多年的下属们极为佩服。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唐玉、朱贵等老同志和我聊起来,对父亲仍赞不绝口。

风饕雪虐,难移对党的忠诚1957年,父亲在吴忠自治州学习,当时提倡大鸣大放,号召党员、干部给上级提意见,转变工作作风。经过一些领导的反复动员后,父亲针对当时灵武县委存在一些宗派主义倾向,给一些领导实事求是地提了两条意见。

一是县上要纠正存在的宗派主义现象;二是公安机关对在押犯人不得体罚,不能动用一些旧社会用过的刑具。按照现在的观点看,这是一种合理化的意见,但就是这两条意见,触动了那时一些当权者的神经,给父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县上有些领导泄私愤、图报复,很快使父亲和一些提意见的同志都陷入了黑沉沉的泥潭。父亲开始受到批判,没有了人身自由。父亲那些天的情绪极为低沉,他始终想不通,并联想到1942年延安时期的整风。那时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所以党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

为什么才过了十几年这些道理和原则就成了空话,就被人践踏、曲解?为什么自己提上两条意见,就不得了了?这符合党的原则和作风吗?因此,别人越批判,父亲的抵触情绪越大,思想上越想不通。有一天,一位领导在会上又批评父亲,耿直的父亲实在气愤不过说:“我又不是文人,老子是从枪炮中走出来的,说话不会咬文嚼字,更不会舞文弄墨!”在别人的批评声中,父亲更火了,索性骂了起来:“你们想咋办就咋办,反正是老牛力尽刀尖死,保国忠良无下场,大不了回家放羊去!”看到父亲强硬的态度,个别领导人私下唆使一帮人变着法整父亲。一次次批斗,一次次逼压,很快父亲失去了职务,失去了党籍,成为了一般干部,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但是,父亲并没有倒下去,仍旧怀着对党的一颗忠心。他相信党,相信总会有一天冤案会昭雪的。他被指派到最艰苦、最难干的第一线去征税。父亲把痛苦、委屈埋在心底,仍勤勤恳恳地工作,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做好,他完成的税务征额数在全局最高。哪里工作艰苦,税难征,父亲就到哪里。父亲十分认真地工作,使局里很多干事仍旧对他非常尊重,在生活上也时常关心着他,使他感受到了同志之间的温暖。“文革”开始后,耿直的父亲由于不善于溜须拍马,不善于投机钻营,被下放在灵武北沙窝林场劳动。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凄凉悲惨的岁月,他先是清理厕所,后去喂猪,去林场最远的地方看林。他居住在透风、不挡寒的小泥屋里,每天行走几十里看林,常常一天吃不上饭,晚上还要挨批斗。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父亲还是坚信这种局面不会长久,他用了很长时间,写着一封封上诉书,寄向各级党组织,甚至寄给他在延安学习时的老首长,请求得到支持。谁知寄信的事被人知道,个别领导出于个人卑劣的动机,非让他交出底稿。但底稿早被不识字的母亲当废纸烧了,父亲怎么也找不到,干脆到干校找到负责人说底稿被烧了。父亲冷冰冰的态度,更加激怒了这位负责人。在他的指示下,一些人变本加厉地攻击父亲、批斗父亲。数九天,让他去西门的湖里割芦苇,去清理臭气熏天的公用厕所。那几日,父亲的脸上似乎又刻上了很多深深的皱纹。

在北沙窝林场,父亲经受的打击一个接一个。他白天挨斗,晚上回到树林边的房子里,还要看护树木。即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父亲仍认真地工作着。他早上起来沿林子转个遍,生怕附近的农民砍树、割柳条,而且天天如此,没有一天脱过空。我放暑假时,曾去给父亲作伴,常见父亲抽着旱烟,静静地坐在树阴下沉思,不知是在思念着过去的战斗岁月,还是想着今日这种状况什么时候结束。有时父亲表情非常冷峻、严肃,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直到父亲平反后,通过和父亲的一次谈话,我才明白父亲那时想的是什么。父亲说当时他曾经想一死了之,用结束生命和屈辱、不平抗争。父亲告诉我,一天晚上挨批斗后,他实在不愿意活下去了。静寂的夜晚,只有风吹着树枝发出“嗖嗖”的声音,他找了条绳子,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临死前又想回家看最后一眼。他步行了几里路,回到家已是深夜。他看到我和二哥已熟睡,他用手摸摸两个儿子毛茸茸的脑瓜,心顿时如刀割一般。他想,如果自己死了,两个儿子怎么办?谁养活他们?自己半辈子的戎马生涯,对党是忠诚的,为推翻旧社会是流过血、流过汗的,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是清白的,为什么要死,死后别人会怎么评价?父亲又想了很多。他逐渐在痛苦中冷静下来,他决定活下去,坚定地走下去。他学着锥鞋、补鞋,利用空闲给我们织毛袜子、挖苦苦菜,用火盆的炭火给我们爆玉米花。他写信给老家的大伯,让想办法送点炒面、燕麦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