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灵武城中高处,可以看到灵武的东山之麓有一座巍峨的古建筑,高耸入云,壮观无比,这就是灵武镇河塔。闲暇去登塔远眺,万木葱茏,禾田千顷,清渠蜿蜒,丘陵连绵,西北的旖旎风光、灵武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
关于这座古塔,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在很早以前,黄河水经常泛滥,灵武年年都发生水灾。有一年黄河水泛滥,洪水一直冲到灵武城墙边,城周围的房舍、庄稼尽被淹没在黄泥水中,灵武城眼看也要被河水吞没,城里大人小孩的哭声连天。无奈中百姓奋力抗洪,采取多种措施自救,方避过了这一难。水灾过后,有人建议盖寺来镇河水,于是就在县城盖了一个镇河寺。尽管老百姓年年到镇河寺烧香供奉塔神,祈祷苍天,但河水还是不断侵扰百姓,人们的日子越来越过得贫困可怜,百姓们只得更加虔诚地祈祷上天保佑。有一天清晨,一位农民正在耕地,一位身材高大的汉子走到地跟前问道:“灵武城在哪里?”
那个犁田的人抬头一看,就随便说了一句:“你塔高的汉子,站起来能看见五六百里路远呢,怎么到了灵武城了,还问灵武城呢?”听完这话那个高大的汉子就站着不动,变成了一座塔耸立在那里。人们传说是塔神看到灵武百姓善良忠厚、贫困万分,因此显身灵武,以镇水魔,拯救百姓。自此以后,河水再也没有泛滥过,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镇河塔也就由此而得名。
还有一种传说:古城灵武数千年多次被洪水淹没,百姓深受水灾泛滥之苦。后一道行高深的风水先生指点百姓说,灵武是无缆无桩的一叶小舟,遇风暴大浪势必沉没,只有选一高址,建一塔为船桩,系住小舟,灵武百姓才不会有水淹之苦。百姓得此良策后,集资捐款建塔一座,喻为高桩以系灵武之舟使其免遭水患。
第三种传说是这样讲的:有姐妹两人,一并赶路,妹妹留恋灵武的美丽风光而停留在灵武东山,姐姐多走了几步留在了银川西郊,姐妹相望共佑宁夏桑梓,这就是灵武的东塔和银川的西塔。灵武民间关于东塔的故事很多,其主题都是赞誉宝塔佑福灵武的。
灵武镇河塔坐落在灵武城东南约2公里处,故又名东塔。整个寺院坐东面西,塔底12.35米,边长5.1米,连同底座13层,是一座八角空心楼阁式砖塔。塔,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佛塔起源于印度,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也是塔的意思。塔这种建筑物是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兴起的。在随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塔的建筑风格融入宗教建筑的特色,经过一些工匠的精心创造,逐步和印度佛塔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综观中华大地千万座塔的造型,它们的建筑模式既有东南亚国家塔的建筑风格,也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特色。
佛塔的层数一般是7层、9层,最多是13层至15层。灵武的镇河塔为13层,是一座高层塔。据史料记载,镇河塔始修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当时阴雨连绵,黄河水暴涨,由于泄洪不利,致使河水泛滥成灾,摧毁农舍庄稼,伤害生灵,百姓四处逃荒。为了镇河水,护灵武城池,当时官府和百姓除修建水利设施泄洪、高筑堤坝抗洪外,经过充分准备,决定建镇河塔,以镇水魔。镇河塔兴建后,巍然耸立于灵武城东,自此洪水似乎收敛了很多,每次泛滥,难浸于塔前,故百姓十分敬重此塔,称此塔为宝塔、神塔。后来经过多次地震,镇河塔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在康熙五十八年又重修,但由于种种原因修到第三层而停。雍正三年,开工续建,乾隆三年告竣,历时16载。老百姓捐物出资,多次修复塔体,建戏楼、盖偏殿、筑围墙,到清末年间基本建成完整的建筑群体。在塔身四周建有八卦罗汉殿、佛殿、禅房,四面有红色坚固围墙合围,规模宏大,来这里进香的四方香客络绎不绝。“文革”时期,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践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掀起了所谓的破除迷信的风暴,镇河塔的佛殿、佛像、围墙、厢房等周围建筑全部被拆毁,只剩下塔体孤零零耸立在那里,无奈地看着这凄惨的一切。自此蒿蓁盈径,偌大的庭院成了乌鸦的栖息之地。1978年后,党落实宗教政策,政府拨款和群众资助又重建了佛殿、禅房,塑了金身佛像等。有碑文记载了上世纪70年代重修镇河塔的经历:河朔灵州,历经水患,城垣数徙,生灵涂炭。蒙释尊恩泽,解黎民困苦,贤达善士捐银献力,重修塔镇河泛。康熙五十八年兴工,塔整三层中道而停。雍正三年,开工续建,乾隆三年告竣,历史一十六载。塔高十三层,呈八角形,诸角悬系风铃。环塔布局大雄宝殿,护法殿,十八罗汉殿,南北两廊,雕梁画栋,幽静肃穆,为多善男信女敬香之胜地,登塔远眺,黄河如带,田园环抱,灵州美景尽收眼底。二百六十余年来,虽遭历次地震雷击,而塔体完好无损。斗转星移,时逢文革劫难,寺院建筑毁于一旦,可塔身幸免。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地方志士仁人徐万福、王培德、赵福全等协力同心,施善募化,经十余年历奋力兴建,方有今日之规模。为弘扬民族文化,庄严国土,惠及桑梓,安定一方,续碑撰文,以昭后人。
2000年,由贤达善士王培德、张仁、徐万福、梁淑琴、唐义、赵福全、朱泽、杨星亮、王赞、陈明义、范灵澈、崔彦孝、苏向川、李增玉等捐款20余万元重建镇河塔卧佛殿,邀请能工巧匠张生桢设计,由李生荣担任木工、徐万华担任瓦工、王立叶担任石工、僧人释界性负责施工,历时三载,使镇河塔基本恢复原貌。现从山门进入,正面就是高耸入云的镇河塔。塔身用白灰粉刷,逐级收缩,每层用七层青砖和三层棱角砖出檐,层次分明。每层转角处都有木方棱镶嵌琉璃瓷龙头装饰,上挂铁风铃,每当微风吹过,铃声叮叮当当响起,伴随着四周庄稼地、花果树木沙沙的声音,如同奏起的丰收曲。塔顶为八面砖雕琉璃座,上托蓝色宝瓶式尖顶。迎面穿过佛殿即可到塔下,宝塔门向西而开,门上额刻着“镇河”两个醒目大字。在塔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南侧为“钟楼”,楼内悬挂一铁铸大钟;北侧为“鼓楼”,放置一面大鼓。院内树木郁郁葱葱,花草飘香。每逢节日,这里香烟缭绕,信教群众、僧侣甚多。
中国大地上古塔如林,以建筑材料而言,塔的类别分为木塔、砖塔、石塔及琉璃塔等。最初的塔为四方形,人们在逐年的建塔实践中得出结论:方形塔易被风暴摧毁。自宋代后建造的佛塔多为六角形、八角形和十二角形。
塔的造型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灵武的镇河塔是空心楼阁式,它线条明快,层次丰富,挺拔俊逸,塔顶设有天盘、相轮等附属物,是中国塔群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塔,是如今在灵武现存的唯一的一处清代建筑。镇河塔因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建造风格,得到了灵武各族人民的珍视,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时代的前进,镇河塔美丽的传说被人们广为传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仰观雄伟的镇河塔,祈盼着灵武风调雨顺、人民安康。镇河塔已拂去历史的疼痛和尘土,迎接着灵武每一日的艳阳天。愿神奇、雄伟、庄严的镇河塔永远屹立在灵武大地上,佑福着灵武勤劳善良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