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情操论(上)
13959500000011

第11章 论野心的起源及社会等级的区分(1)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现实的情形是人们更喜欢同欢乐而不是共患难。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们习惯于炫耀自己的财富而隐瞒自己的贫穷。当我们意识到旁人对我们的贫寒窘境一览无余冷眼旁观的时候,那种羞耻的感觉简直难以忍受。但是这种人情的淡薄并不是我们追逐财富、远离贫穷的主要动力。那么是什么促使世人忙忙碌碌、劳苦终生?人们追名逐利、争权夺势、一心向上爬,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维持温饱,那么体力劳动者最低的工资就可以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在认真研究过他们的收支状况后,我们发现他们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那些为生活提供方便的奢侈品,为了博取虚名而慷慨解囊上。那么,我们为什么对他们的奢侈的生活既羡慕又嫌忍呢?那些出身上流社会的人为什么害怕落入布衣蔬食、茅屋陋巷、鹑衣百结的窘境,在这种生活状况下即使无需太过辛苦的劳动,他们也会觉得难以忍受?是认为自己的肠胃更高级,还是觉得在豪华套房里睡得比茅草屋更香?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社会各阶层都无法逃避的竞争?我们为了实现所谓人类的伟大目标,改善生存状况而追求的利益又是什么呢?真正的答案是人们都渴望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大家关注的焦点,并从众人的关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真正让我们动心的并不是安逸享乐,而是虚荣。富人看重自己的财富,是因为他觉得财富自然会为他带来众人的关注,而他心中所有由此而生的快意都很容易得到世人的认同。这种感觉使他的虚荣心极度膨胀,也使他更加看重自己的财富,甚至超过了财富为他带来的一切。相反,贫困让穷人感到耻辱,因为他觉得人们会因为他的贫穷而看不起他,即使偶尔注意到他,也不会同情他的痛苦和不幸。尽管默默无闻不等于被人否定,但是低下的地位让他们难以获得尊敬和认同,从而愈加的悲观失望。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注意,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如同在自己的茅屋中一样晦暗。人们假惺惺的嘘寒问暖只能让他们更觉难堪;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选择完全无视他们的存在,就算他困窘的表情在某些场合下让人无法回避,也只是招来别人轻蔑、厌恶的眼光而已。因为春风得意的人往往不能容忍可怜人在他们面前晃悠,用一副可怜巴巴的惨相打破他们安逸平静的幸福。相反,位高名重的人总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争相一睹他们的风采,带着羡慕的眼神幻想着身处那种地位的人该是多么志得意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公众的眼睛,一言一行都成为人们的注视中心。他们总是众人关注的中心人物,当然也是众人眼中成功的范例,人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激励和指示。只要没有荒诞出格的行为,他随时都会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引起关注和好感。虽然伴随成名而来的条条框框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他的自由,但是相比他们获得的众人的羡慕,多少也算是对悠闲自在生活被打破的一种补偿吧。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那些伟大的人物在我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涂上富有欺骗性的色彩,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理想中近乎完美的状态,而那种状态正是我们在白日梦中为自己描绘的人生蓝图。我们由此对这些志得意满的人抱有一种特殊的同情,对于他们所有的偏爱和愿望,我们都亦步亦趋,实际上我们是在认同自己的理想。任何对这些迷人形象的侮蔑和损害都让我们感到遗憾,我们难以接受这种完美的体验会被死亡终结,因而甚至为他们祈祷永生。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宁馨儿,让他们与我们一样,被迫抛弃尊贵的地位,走向上帝为子民们准备的那个可怜而温馨的归宿,我们会觉得过于残酷。“吾皇万岁”虽然是一种东方式的阿谀奉承,但是我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也很乐意随众高呼。同样的厄运和伤害如果落在那些众人瞩目的人身上,会比在平常人那里激起我们更多的同情和义愤。所以,自古以来国王的遭遇和情人的苦难是悲剧最适宜的题材,也是我们在剧场中最感兴趣的情节。由于偏爱,我们喜欢在这两种剧情中设计出天下第一的大团圆结局。虽然我们知道,按照理性和经验,在现实生活中结果可能恰好相反,但是不管是谁,要是阻碍我们享受这种完美的体验,就是对我们美好愿望的最大冒犯。弑君卖国者在人们眼里是最残忍的凶手,因此查理一世之死引起的愤怒超过了人们对内战中所有牺牲者的愤慨。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类的本性,看到人们对下层民众的惨状视而不见,却对上流社会的遭遇鸣冤抱屈,难免会误以为身居高位的人对痛苦和死亡的忍耐力远远不如草民百姓。

正是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在感情上的认同支撑着社会秩序和等级差别。我们服从、尊敬那些地位高于我们的人,并不是希望他们赏赐给我们什么,而是出于对他们优越条件的羡慕。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人能得到他们的恩赐,但这很少的人的运气让所有人眼馋。我们渴望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达成事业的完美追求,满足他们的虚荣和荣誉感而不要求任何报答。我们遵从他们的指令并不是完全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因为即使社会秩序要求反抗他们,我们也常常无法做到。从理性和学理上看,国王是人民的奴仆,我们是服从、是抵抗甚至废黜或惩罚他们,应该完全取决于公众利益的需要,但这并不是上帝的旨意。上帝指示我们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折服于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取悦他们作为我们最大的满足;如果他们有些许不快,哪怕不会因此降罪于我们,我们也会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除非和他们相交甚深,否则即使他们并不计较,也很少有人敢于视他们如平常百姓。更不用说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争论。人们对位高权重者的尊敬由来已久,对他们的同情也格外的深厚。因此,历史上那些被人民用暴力推翻下台、最后走上刑场的统治者,在此之前一定已经是民怨沸腾。因为在老百姓心中他们天生高高在上,所以即使对他们恨之入骨,也不能完全抹杀怜悯之情,甚至很容易恢复对他们的尊敬。他们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君主,同情很快让他们忘记了曾经的愤怒,又开始忠心耿耿地为重新建立君主的权威而卖力。查理一世之死使王室贵族得以复辟。詹姆斯二世在逃之船上被百姓抓住,人们对他的同情几乎使革命难以为继。

那些大人物不需要做出格外的努力,而仅仅凭着自己的特权地位,就能够获得民众的尊敬,而对普通人来说,要获得这样的尊重却难于登天。那些贵族子弟天生尊贵,他们凭借的也不过是高高在上的特权。处于特殊地位之上,平日一举一动,他们都时刻注意每一个细节,遵循着所有繁文缛节。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是众人瞩目的中心,有多少人时刻准备着迎合他们的喜好,所以即使在无关紧要的场合,他们也很自然地展示出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翩翩风采。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显示出的优越感是那些出身卑微的人所望尘莫及的。而正是这种不凡的气度,成功地让人们卑躬屈膝,为他们奔走效劳。君主们则用这种对权势地位的仰仗来统治臣民。路易十四之所以被看作伟大君主的楷模并不是因为他学识渊博、见地过人,也不是靠完美无缺的丰功伟业和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是他无与伦比的权势和地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让其他的美德和优点都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