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与禅
1396100000020

第20章 明月禅心 (9)

△事钞续云“四堕筹者。四分,盗隐记数筹,分物筹。致令欠少也。”资持释云“堕筹者谓下筹多而令物少。或不下筹而取多物,虽非文意,世有其事。” △事钞续云“五异色者。十诵萨婆多云。毡褥氍毹,上有树枝叶华。今从树叶上,盗牵至树华上,犯重。谓异本色故。或如借他衣钵,非理用损,减他五钱,亦结重罪。律云,若坏色故。”资持释云“初引十诵律论约异色犯。如毛绵杼织以成花朵鸟兽之物,而牵挽移易,损彼物故。 或如下次准本律约损色犯。”

△事钞续云“六转齿者。如十诵,樗薄移棋子等。” 资持释云“转齿如世赌博,多用齿骨掷采博物,盗心移转,随物成犯。”

△事钞续云“七离处明不离处。如僧祇,盗他牛马未作得想,虽举四足不成重罪。”资持释云“自明盗四足者,驱向所期,足遍犯重,不随所向者轻。虽离但得中罪。本期不定,举遍即重。本主来逐,心未得者轻。即文所谓未作得想也。”

△事钞续云“八不离处明离处。如善见。空静处盗,决得无疑。如掷杖空中,必无不下。故动即成重。”资持释云“善见得心已决,微动即犯,不待离处。如下举喻可解。”

△事钞续云“九无离处辨离处。如四分,盗他田宅,攻击破村烧薶坏色,犯重等。”资持释云“田宅等物永不可离,不同上句可离不离。”

△事钞续云“十杂明离处。如空中吹物盗鸟,曲弋,断流水注等。并不具述。广如本疏。” 资持释云“第十且出空弋水注三相。律中明处则有十三,疏中次解。今略引示。初地中即是伏藏。有主,望主结。佛僧地,属佛僧。二地上如今道地得物。三乘谓象马等乘。若盗乘上物,离乘方犯。若兼乘盗,乘离即犯。四担同乘两分。五空谓衣物鸟等,从风所吹,而欲盗取。即此空处以辨离处。善见。盗空中鸟。左翅过右翅,尾处至头,上下亦尔,俱得重罪。六架即曲弋也。若盗物者,物离方犯。若连架者,架离即犯。七村或盗村物。或盗村体,击破坏等。八阿练若村外空地。同村可知。九田十诵。若为田故,相言得胜者重。不胜者轻。若作异相过分胜者重。

十处所如店肆作处。盗物盗体,同上村中。十一船处盗物,即以船为处。盗船体者,断绳离处方犯。十二盗水即断水注也。僧祇。溉灌水。或一宿,直一文,或至四五。若坏彼渠,得下罪。水入田,中罪。满五者,上罪。十三私度关如律,比丘无税,白衣应税,为彼过物重。十诵,比丘应税不税,亦重。余广如疏。”以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八。行宗云“五空中。左翅过右约横飞说,尾至头处约直飞论,上下可解。以空无分齐,还约鸟之飞动以明离处之相。九田中。相言谓诣官词讼。得胜重者谓非理而得。若作异相者彼云,若不胜已,更作相,若所得地乃至满五,得上罪。谓坐标相取也。十处所中。处所语通。律云,若家,若市肆,果园菜园,庭前舍后,若复有余处等。”见戒疏记卷六。

第三支 结示

△事钞云“然盗戒相隐,极难分了。若广张体貌,徒盈卷轴,至于披检取悟必繁。故略列犯缘,粗知梗概,意存省事知足。忧心念道者,缘境既局,少应清洁。若多众务而欲高升者,必罗盗网,终无有出。何者。由心怀胜劣,倒想未倾。初果无学,方可营事。有心怀道者,细读附事,深思乃知。犹恐不肖谓繁,余心实未言尽。约略如前,故且削也。” 资持释云“初示前略意。忧下二明人有顺违,初明知足之人惧犯退藏。言忧心者心之可畏难可禁制,微纵成业,殃及累世,是可忧故。念道者慕出离也。缘境局者为教所禁也。若下明多事进为盗所陷。多众务者或好为人师,或乐营世福也。欲高升者名位过人也。罗盗网者结业成也。无有出者苦报无穷也。何下征示其意,如前大集所拣人也。有下三劝修。初句召后人也,细读者劝寻教也,附事者以教照境也,深思者以境观心也,乃知者自省心得也。犹下遮后妄谓,以彰略意。”见事钞记卷十八。

戒疏云“此戒人多潜犯,不谓重罪,但是粗心。 钞疏虽繁,犹恐未悟,可例此斟酌犯罪相也。故善见云。戒中宜从急护。此第二戒,事相难解,不得不曲碎解释。其义理分别,汝当善思。 论文如此。临事可不勉耶。”行宗释云“初叙数犯所以。 钞下指撰述劝修。 故下引论文勉学,前引论文。 后二句指文以劝。”见戒疏记卷六。资持云“引论中初句通示教意,此下别指今戒必须繁文。曲碎解释者论涉三卷故也。其义理等者劝详审也。”见事钞记卷十八。

第三项 不犯

事钞云“三明不犯中。四分云。与想取,己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者。皆无犯。律中。具七法名亲厚。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亲友。准此量之。”资持释云“初引五想。皆谓无盗心也。与想者意谓他与也。已有者谓非他物也。粪扫者谓无主也。暂取者即持还也。亲厚者无彼此也。律下别释第五。七法中。一竭力代劳,为之不厌。二己所重物,与之不吝。三极相违恼,了无所恨。四吐露私心,而无所隐。五掩恶扬善,恐伤外望。六囚系患难,多方拯济。七贵贱贫富,终始一如。如是下结显。故知诚实方入开位,自余滥托皆刑名。”见事钞记卷十八。行宗云“不犯中五,前三约心明开,后二就事明开。”见戒疏记卷六。

五戒唯制邪淫。八戒正邪俱制,全同道众。今文唯于犯相料简中,略示邪淫之义。余皆泛明淫相,不简邪正。学者宜分别观之。

淫中分为三项 一犯境

二犯相

三不犯

第一项 犯境

事钞云“初明犯境者。僧祇云。可畏之甚,无过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下罪,闻声起染亦尔。”资持释云“初示过相。上二句示来报。次二句彰现损。言可畏者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解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离之,若复顾念,是为从地狱出还复思入。又云。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清渊澄镜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狮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也。败正者立事公正,苟荒女色则无所成。即彼经云。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毁德者修身立行,或着女色则皆丧失。

即经云,凡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净心观云,贪色者憍憍,贪财者吝,既憍且吝,虽有余德亦有足观。染下明制急。然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知违戒制御犹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交身,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源,障道之本。是以托腥臊而为体,全欲染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或谛彼淫根实唯便道。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任性随流难可救也。”

△事钞续云“四分中。犯境。谓人非人天子鬼神等畜趣。据报则男女二形。据处则女人三道谓大小便道及口,男子二道。此等淫处。睡眠。若死未坏,少坏。但使入淫处如头,皆上罪。律云。牛马猪狗雁鸡之属。莫问心怀想,但是下道皆重。”资持释云“二列诸境中三,初列境相又三,一以趣摄。注云等者即修罗地狱,四合为一。二约报有三,该上六趣。三约处亦三,须通三报。此下二定犯分齐。文列四相,二生二死,相别可见。如毛头者断犯处也。律下三明不开疑想。律云,若道,作道想若疑若非道想,并上罪。文举畜趣,余趣同然。”

△事钞续云“然淫过粗现,人并知非。及论问犯,犯皆结正。约相示过。耳不欲闻,或致轻笑,生疑,生怪。” 资持释云“三诫轻二,初叙情见,上二句纵其所知。 及下示其制重。问犯谓究问教法也。约下述其愚暗。此有四过。一生厌恶,不欲闻故。二无尊重,生轻笑故。三无深信,疑非佛说故。四不正见,怪作是说故。”

△事钞续云“故善见云。法师曰。此不净法语,诸闻说者勿惊怪。生惭愧心。志心于佛。何以故。如来慈愍我等。佛是世间王,离于爱染得清净处,为愍我等,说此恶言,为结戒故。又观如来功德,便无嫌心。若佛不说此事,我等云何得知上罪。有笑者驱出。” 资持释云“二引诫。法师即论主,将集此戒故先约勒。文中三,初遮众情。生下教观察。生惭愧者克己自责也。世间愚人,谁能反照。身行鄙秽殊不省非,及闻教说反生惊怪。汝必恶闻,何如不作。汝既自作,何得恶闻。此由不知于大慈门,说毗尼藏,全是指出众生恶业。若能知业,岂复有教。呜呼凡愚,迷倒至此。志下令观胜境。初观佛慈,又下次观佛德,若下后观佛教。有笑下明立制。”以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七。

第二项 犯相

犯相中分为二支 一列示犯缘

二料简杂相

第一支 列示犯缘

列示犯缘中分为二类 一正明犯缘

二别示阙缘

第一类 正明犯缘

事钞云“次成犯相有二缘。一自有淫心向前境,纵有里隔互障,但入如毛头,结成大重。具四缘成。一是正境,男则二道女则三处二兴染心,谓非余睡眠等三起方便,四与境合便犯。”资持释云“以自造他逼,犯相有,故列两缘。前约趣境论缘,由本有心,故就身明犯。后约境合辨缘,既开身交,故就心明犯。初自造。第二注云等者者即不犯中一切无淫意,痴狂心乱等。”行宗云“自造缘四种,不出心境。前二离明。后二合辨。三即心为境发,四谓境与心会。”见戒疏记卷五。

△事钞续云“二者若为怨逼,或将至前境或就其身,佛开身会,制令不染。亦具四缘。一是正境,不问自他二为怨逼,三与境合,四受乐便犯。善见云。淫不受乐者,如以男根内毒蛇口中及以火中,是不染之之相。”资持释云“二怨逼中,初示相有二。一逼己淫他,二为他淫己。开身免难,制心护体。遭淫尚易,持往尤难。自非久习净心,直恐未逃刑网。善下示护心法。本谓女根故生染着,今为蛇火乃生厌惧。以心随境转,其必然乎。”以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七。

第二类 别示阙缘

△戒疏云“一阙初缘。非道,道想及疑,得二中罪。阙第二缘。无染心者,则无有犯,谓入无及明观故。阙第三缘。未起方便,威仪不破,但犯下罪若动身相,则有次近二方便耳。 阙第四缘。未与境合,有二中罪。从破容仪去至对境,犯轻中罪。从境交对,毛分未侵,便止心者,得重中罪。”行宗释云“初即境差,境想后二句。非道如余身分。 二中无记开前自造,如睡眠是。明观开后逼,如蛇口火中等。三四两阙,即三方便,随止之处,阙不成犯。三中,初明犯远。未起方便谓未动身,不妨心犯。若下次明次近。以显所阙。四中。但犯次近,阙不至果。破容却动身。止心语通境强疑心及善心息,并如前说。”见戒疏记卷五

第二支 料简杂相

料简杂相中分为二类 一通简犯相

二别示邪淫

第一类 通简犯相

事钞云“问。此淫戒结犯,通戏笑否。如以小儿根,内口中弄,故无淫心。 答。淫心难识。准律云,爱染污心。是淫欲意。并犯重罪。五分。若刺者是戏中罪,非戏者重。受刺者亦尔。” 资持释云“问中,上申疑问。如下示戏笑之相。答中。初示淫心。并下断犯。五分下引证。则通两判。刺者即毛头,相同今宗。非戏者即有欲心,同上所判。受刺亦尔约比丘言之。”

约比丘言之者。若在家人已受五八戒,亦例此结犯。

△事钞续云“四分云。若为怨家,强持男根,令入三犯境。于三时,心无有乐,皆不成犯。随始入,入已,出时,一一时中,有淫意皆重。若为怨家强捉,二处行不净。初入觉乐犯重。 脱有其事,内指中啮之,唯觉指痛则免重罪。如前论说蛇口火中可也。”资持释云“初示犯相又二。前明逼己造他。律中但据初入觉乐,今约三时受始终故。 若下二约为他造己。文依律引,不云三时,准前类解。脱下后教对治方法。”

△事钞又云“若相教,作者,能教犯中罪。不作犯下罪。” 资持释云“中下二罪皆结能教,所教可知。通论四重,能教不同。淫则乐在前人,妄则名利拥彼,二犯并轻。杀盗二戒损通自他,能所皆重。”以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七。

第二类 别示邪淫

业疏云“云邪淫者,此五戒相,由制他开自故。八戒云邪者,误也。” 济缘释云“五戒断他妻,八戒二俱断。”见业疏记卷十。

资持云“邪淫者,俱舍有四,一他妻,二自妻非道,大道口道三非处,非房室中四非时怀胎乳子受八斋。”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第三项 不犯

事钞云“三明不犯中。若睡眠无所觉知,谓开怨来逼己身分不受乐,谓开怨家将造他境一切无有淫意,无爱染污心故并不犯。”资持释云“初开无记。二开对治,觉知造遭亦此所摄。三开非意,如上戏笑非重之类。文云一切通收众缘。”见事钞记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