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的朋友格蕾丝每次碰见安妮特都会买一朵花,尽管她走开后就会把花扔掉,但下一次仍照买不误。“我愿意把钱给她,她不像其他乞丐,她至少还在尝试着工作,并不只是指望别人施舍。我想鼓励这种行为。”格蕾丝说。“我喜欢她向你说‘你好’时的那种恳切。在耶鲁的路上见到陌生人谁都不答理谁,只有她向你说你好。”另一位朋友说。之后,丽莎也开始偶尔在她那里买一枝小花,慢慢地,丽莎成了熟悉安妮特的耶鲁学生之一。
从继续的谈话中,丽莎了解到安妮特曾经当过建筑工人、油漆工人和食品店助理。她在耶鲁卖花已经快十年了。她从不避讳谈自己的问题:曾经吸毒,并且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她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住在纽黑文,由她的父亲和继母抚养。“我有很多问题,可我现在戒毒了,也在看心理医生。我不在意自己无家可归。耶鲁就是我的家。”安妮特说。
在丽莎大三那年的秋天,《耶鲁每日新闻》突然在头版登出大幅文章,标题是《安妮特不能卖花了》。原来,纽黑文的警察因安妮特无照卖花,以“扰乱秩序”罪名起诉了她,如果罪名成立,安妮特就得被关进监狱。
卖花执照要两百元钱,安妮特负担不起。不卖花的安妮特开始愁眉苦脸地站在路边,一边小声地问路人要钱,一边担心地回头张望在一旁注意着她的警察。“其实我以前也是在乞讨,”安妮特对《耶鲁每日新闻》记者说,“只是以前我可以给你一朵花作为回报,现在,我只能向你乞讨。”这篇文章在耶鲁社区引起巨大反响,同学们对安妮特的喜爱和关心远远超过了丽莎的想象,许多人写信给警察局提出抗议。有位热心的耶鲁学生马上着手组织一场音乐会,入场的门票全部捐给安妮特作为申请卖花执照的费用;许多耶鲁学生给逮捕她的校警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抗议他们对安妮特的不公正待遇;安妮特的朋友们还组织了一场抗议游行,就在安妮特经常卖花的埃尔姆街上,有一百多人参加了这场游行;在安妮特出庭的那天,许多学生手拿一朵鲜花,举着“花之力量”的抗议牌在法庭上旁听。
这个故事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尾。警方放弃了对安妮特的起诉,安妮特拿到了卖花执照。之后,她不再卖蔫头蔫脑的菊花了,改成了新鲜水灵的康乃馨。现在,丽莎每天都能在路边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欢快的大嗓门。
春夏秋冬轮流光临耶鲁,而安妮特是耶鲁所有季节里不变的风景。
永恒的美德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
谢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写下了广受赞誉的小说《俄亥俄州瓦恩堡镇》,影响了许多年轻人。
1919年,一个在欧洲大战中受伤的年轻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处公寓,住在了离安德森很近的地方。他经常和安德森一起散步,和安德森谈文学、人生以及写作技巧。这个年轻人是读了安德森的作品后才感到文学力量的强大的,但当他和安德森接触后,安德森为人处世的观点更深地影响了他。
后来年轻人离开了芝加哥,安德森也搬到了新奥尔良。几乎和上次一样,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虚心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样毫无保留地帮助他,还把他介绍给自己所认识的出版商,帮助他出现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许多年过去了,安德森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年轻人,他用他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著名作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考利称赞安德森是“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
有必要补充一下前面那两个年轻人的情况。第一个年轻人在192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品的名字是《太阳照样升起》,这个年轻人的名字是海明威。
第二个年轻人在安德森帮助他的几年后写出了享誉全美的杰作《喧哗与骚动》,他的名字叫福克纳。
许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安德森如此慷慨,愿意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写作技巧传给年轻人。也许答案在这里:安德森曾受教于另一个前辈作家——伟大的德莱塞。
玫瑰天使
如果这是一株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维尔玛在杂货店里随意地闲逛着。她的肚子不饿,也并不想买什么东西。失去丈夫的伤痛仍然锥心刺骨,到杂货店来只是想重温他们在一起时的美好记忆。
以前丈夫卢迪经常会与维尔玛到这里来,而且几乎每一次他都在她挑选东西的时候走开片刻,再回来时手中会握着三枝黄色的玫瑰。丈夫知道她喜欢黄玫瑰。
本以为来此寻找一些旧时的记忆会使自己略感宽慰,谁知心中的伤感却愈加弥漫开来。因此维尔玛只想给自己拿些吃的东西,就快快离开这个珍藏着自己太多往事的地方。
站在肉类食品的冰柜前,维尔玛想找一块小些的牛排,心中不禁又记起卢迪生前是那样喜欢吃牛排。接着一位女士走到她身边,金黄色的头发,苗条的身材,穿着一身合体的绿色套装。维尔玛看到她拿起一大包排骨放进了购物车里,犹豫了一下,又将排骨放回了冰柜中。转身走出了几步,她又回过头来看冰柜中的那包排骨,同时也看到了维尔玛注视她的眼神。她笑了笑,说:“我丈夫特别喜欢吃排骨,可说实话这价钱有点贵。”
维尔玛尽力平静自己的心绪,望着她淡蓝色的眼睛说:“八天前我丈夫去世了,他才刚刚三十七岁。”抑制了一下自己颤抖的声音,维尔玛继续说道:“把排骨买回去吧,好好珍惜你们共度的时光。”
她摇了摇头,还是推着购物车走了,但那一刻维尔玛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感动。
接着维尔玛又挑选了一些乳制品,便向付款台走去。那一身合体的绿色套装又映入她的眼帘,她意识到是那位美丽的女士正向自己走来。维尔玛注意到她的购物车中放上了那一大包排骨,同时手中还拿着一包东西,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而当她走近,维尔玛看清她手中所拿的东西时,泪水涌满了维尔玛的双眼。
“这是送给你的。”她说着,将三支美丽的黄玫瑰放到了维尔玛的手中,并在她的脸颊上轻吻了一下。
维尔玛想要告诉她这玫瑰对自己的特殊意义,想要感谢她的馈赠,然而还没有等她的话说出口,她便在维尔玛泪眼朦胧的视线中消失了。低头看着自己手中在绿色包装纸衬托下娇艳欲滴的玫瑰,感觉自己好似在梦境中一样,她怎么正好会送黄色的玫瑰给自己呢?
突然之间,维尔玛找到了答案,丈夫卢迪并没有离开她,他一直在自己的身边,而那位美丽的女士就是他的玫瑰天使。
“现在”就去
发现你的存在是生命的开始,于是,每一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发展,每一时刻都带来新的欢乐。
——奥修
安东尼·吉娜是美国纽约百老汇中最负盛名的年轻演员。
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在一次校际演讲比赛中,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最为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纽约百老汇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主角。
当天下午,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今年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吉娜仔细一想:“是呀,大学生活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年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
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吉娜苦思冥想了一会儿,对老师说,她决定下学期就出发。老师紧追不舍地问:“你下学期去跟今天去,有什么不一样?”吉娜有些眩晕了,想想那个金碧辉煌的舞台和那双在睡梦中萦绕不停的红舞鞋……她终于决定下个月就去百老汇。
老师追问:“一个月以后去,跟今天去有什么不同?”
吉娜激动不已,她情不自禁地说:“好,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一下,我就出发。”老师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你一个星期以后去和今天去有什么差别?”
吉娜终于双眼盈泪地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已经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了。”
第二天,吉娜就飞赴全世界艺术殿堂的巅峰——美国百老汇。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几百名各国艺术家前去应征主角。按当时的应聘步骤,是先挑出十个左右的候选人,然后,让他们每人按剧本的要求演绎一段主角的念白。这意味着应征者要经过百里挑一,两轮的艰苦角逐,才能胜出。
吉娜到了纽约,费尽周折从一个化装师手里要到了将排的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
正式面试那天,吉娜第四十八个出场。制片人要她说说自己的表演经历,吉娜微微一笑,说:“我可以给您表演一段原来在学校排演的剧目吗?就一分钟。”制片人首肯了,他不愿让这个热爱艺术的姑娘失望。
制片人听到传进自己耳膜的声音,竟然是将要排演的剧目对白。面前的这个姑娘感情如此真挚,表演惟妙惟肖。他惊呆了,马上通知工作人员结束面试,主角非吉娜莫属。
就这样,吉娜来到纽约的第三天就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人生第一双红舞鞋。生活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很多人只知道把自己的理想定得比天还高,却从来不肯把理想的实现付诸行动。而吉娜在老师的启发下,撇开了所有的瞻望和等待,大步流星地去投奔了心中艺术的殿堂。
六英尺四英寸
如果你志在最高处,那么即使滞留在第二高处甚至第三高处,也并不丢脸。
——西塞罗
泰迪小时候,父亲给过他一枚小钱,那是给他的“安慰奖”。当时泰迪试图把父亲的斧子上的缺口磨平,但他失败了。
磨斧子并不纯粹是为了干着玩的。父亲需要把斧子磨快,用它劈柴生灶。那是1938年,他们家在弗蒙特州租了个年代久远的农场,以远离布鲁克林闷热的街道。当时泰迪的父亲是那里卫理公会的牧师。
泰迪沮丧地凝视着这一分钱。“别泄气,泰迪,”父亲说,“我看你干得不错。”他试图鼓励泰迪;“看你手里的小钱,”他又说,“你知道那上面是谁的头像?” “知道,是亚伯拉罕·林肯。” “对。他也碰到过无数的挫折。不过,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
父亲面带微笑,继续说着,似乎在讲解他的“初级教义”。泰迪的哥哥,八岁的迈克尔坐在一棵白桦树桩上,泰迪站在旁边。
父亲问关于林肯他们知道些什么。泰迪能说的只有这个伟人出生在一间小木屋里,而且常常爱就着火光读书。迈克尔知道得多些:林肯解放了奴隶,拯救了合众国,并且为了他的理想,在耶稣被害同一天——倒霉的星期五,遭人枪杀。“一点不错,”父亲说,“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林肯经营过杂货铺,破了产,并且因此而负债累累?是否知道他两次竞选参议员均遭败绩?事实上,他一生坎坷,历经挫折。然而,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人能比他更顺利些呢?” “重要的是,林肯不失为一个有志者。”父亲说,“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一点正是你们现在就应该具有的品格,因为它意味着一种沉着而耐心地承受不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