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越忙越穷
现代人见面,多半会问:“最近工作怎么样?”答案往往惊人的一致:“忙啊!”大多数人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时刻为生活操心。
每天早晚,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他们满脸倦容地加班加点,牺牲了休息时间却总也得不到加薪,不仅没有能力购置家产,甚至还要担忧养老金问题。这种人被称为“穷忙族”,即超长工作却入不敷出的人。
在上海市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白淑芬,是一名衣着光鲜的白领丽人,却是彻头彻尾的“穷忙族”。白淑芬担任客户经理,常常忙得四脚朝天。有一次,朋友问她为什么总是这么忙,白淑芬无奈地说:“我要是知道为什么,我就不会这么忙了。”
一天早上,白淑芬刚进公司,前台就告诉她,有客户来抱怨等了一个晚上都没收到电子邮件。白淑芬立即去查邮箱,发现信件太大而被退了回来。
白淑芬赶紧把邮件分批再发出去,并马上向客户道歉。紧接着,项目执行部的同事问她,为什么客户说活动场地布置不符合要求。白淑芬原以为客户会与项目执行部的人直接沟通,哪想到这件事至今尚未落实。白淑芬只好跟客户解释,并马上作出了补救安排。
刚把这两件事处理完,已经快到中午了。没想到策划部同事又来找她,告诉她明天就到一个提案的截止日期了,但她还没有提供充足的资料。于是,白淑芬只好饿着肚子准备资料。
紧张忙碌的工作让白淑芬觉得天天都在打仗。由于工作关系,白淑芬经常要会见客户。为了穿得体面一点,打扮得精神一点,给客户留下好印象,她不得不在穿着打扮上支出一大笔费用。因此,她时不时还要向别人借钱。想起自己的“穷忙”,白淑芬就忧心不已。
2005年,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来北京时,曾经探讨过“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话题。时至今日,中国的“穷忙族”已从萌发到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被网罗其中。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也有一个出了名的“穷忙”的人,那就是西绪弗斯。他因为惹怒了宙斯而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必须将一块巨石推到山上。但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快要把巨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又滚落下来,他不得不重新往上推。如此周而复始,永无解脱之日。
于是,人们就把那种费力而无任何结果的工作,称为“西绪弗斯的工作”。实际上,“穷忙族”也就是典型的西绪弗斯。如果你认定自己是“穷忙族”,就要想方设法,彻底摆脱现在的状态。
下面几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你测试一下自己是不是“穷忙族”:
(1)一天工作超过9小时,但看不到前途。
(2)一年内未曾加薪,三年间未曾升职。
(3)薪水很低,积蓄很少,无力置产。
(4)越忙越穷,越穷越抠。
(5)老是计划干一番事业,但总有忙不完的事。
(6)白天工作,晚上回家依然工作。
(7)收入虽不低,却没有什么结余,内心也缺乏安全感。
如果你符合其中三项或者更多,你就已经加入“穷忙”一族。“穷忙”的危害有目共睹,会带来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
“穷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不管是职业规划还是财富规划,抑或是理想规划,都要有详细的目标和阶段性的计划。那些越忙越穷的人,始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清楚为了什么而做。他们整天忙碌于每个细节和每件小事,结果却总是白费力气。
算算你每天做了多少无用功
有的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可以完成八个小时甚至更多的工作任务;而有的人用同样的时间,只能完成别人四个小时的工作任务。当然,后者未必就是偷懒,关键在于他不懂得方法,工作效率低下。
一家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显得非常忙碌,就会给人这家公司充满效率的错觉。不过,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做有用功呢?如果花费了同样的时间却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这种忙碌没有任何意义。忙碌和效率并不是一个概念,忙碌不等于效率。
赵志昌和陈宇是同一所学校毕业,专业相同,能力也相差无几。两人进入了同一家公司,最初的工作都是核对文件。
两人工作起来相当卖力,每天从上班一直忙到下班。主管看在眼里,对两人都非常满意,经常夸奖他们有上进心。到了月末,公司要发奖金,主管有意鼓励一下新人,便帮赵志昌和陈宇都申报了。
申报非常顺利,因为两人的忙碌是有目共睹的,同事们都非常清楚。但是,奖金发下来之后,赵志昌却发现,陈宇1000,而自己只有500。赵志昌非常疑惑,自己也没有偷懒啊。
带着疑问,赵志昌找到了主管。主管笑了笑,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公司的文件是你们两个人处理的,但三分之二是陈宇完成的,你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虽然你俩都在忙,但你的效率没有陈宇高啊。”赵志昌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做的无用功太多了,效率没别人高,难怪别人的奖金比自己多一倍。
即便有精力去忙碌,也不要任意挥霍,而应把它们用在正确的地方,做有用功。那些聪明人最清楚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他们不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用功上,以免吃力不讨好。
有一名员工,每个月创造的价值是1万元,企业付给他的工资是3000元;而另一名员工,每个月创造的价值是5000元,企业付给他的工资也是3000元。那么,在企业需要裁员的时候,选择谁去谁留可想而知。这就是效率的区别。
一般来说,同样的岗位,最初的薪水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有些员工效率高,有些员工效率低,企业自然会慢慢偏向效率高的员工,因为他们在同样的工作时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一旦有什么福利、升迁的机会,都会优先考虑效率高的员工。
现在已经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时代了。即便是同样的工作,雇主也会首先选择多做有用功的雇员。所以说,在做事之前,最好先考虑一下自己做的究竟是有用功还是无用功。
杰克·韦尔奇接手通用电器公司的时候,通用电器公司员工很多,大家都在忙碌,但是公司情况却很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裁员两万人,公司股票立刻开始上涨。过了半年,公司股票又疲软了。他马上通过效率评估,又裁掉两万人,股票又开始回升。其实,正因为他合理评估每个员工的价值和效率,留下了价值较大、效率较高的员工,淘汰了价值较小、效率较低的员工,才促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要因为忙碌而去忙碌。忙碌不会给你带来效率,反而会让你把时间花在无用功上。只有掌握好轻重缓急,避免做无用功,这样的忙碌才有意义,这样的工作才有效率。
忙于处理急事,反而耽误要事
在很多人眼里,需要做的事情似乎都是急事。于是,他们抓紧时间去做,忙得团团转,结果却耽误了最重要的事情,实在是得不偿失。一般来说,上级或者领导交给你的要事,应该先行处理。要知道,这样的要事其实就是最紧急的事情。
不过,大多数人习惯于处理各类急事,却偏偏耽误了要事。专家研究表明,这些人往往是依据下列准则决定做事的顺序:
(1)先做喜欢的事,再做不喜欢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的事,再做困难的事。
(4)先做花费时间少的事,再做花费时间多的事。
(5)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7)先做经过筹划的事,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8)先帮别人做事,再给自己做事。
(9)先做紧迫的事,再做不紧迫的事。
(10)先做与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再做与自己没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很显然,如果按照这些准则来做事,都不符合高效工作的要求。这会让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耽误了关键的要事。
大凡低效率的人,总是把8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急事上。他们按照常规的习惯,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来决定行事的顺序,而很少权衡事情的重要程度。于是,这些急事总是让他们处在忙碌之中。
对于习惯处理急事的人来说,事情往往分为三个层次:今天“必须”做的事;今天“应该”做的事;今天“可以”做的事。但是,最紧急的事情未必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这些急事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而被耽误的要事却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王钰在一家公司当总经理秘书,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但王钰却是有苦说不出。总经理非常信任她,这是好事,但也给她带来更多的工作。
不管是总经理,还是其他部门,总是有很多事情需要王钰去处理,让她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不耽误事情,王钰每天下班之后都会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安排。比如,上午要给哪个部门送文件,中午要和哪位客户联系,下午必须完成哪些工作。
王钰一直觉得自己的方法不错,总是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不过有一次,总经理上午临时外出,交代王钰中午会有一位重要客户过来,如总经理赶不回来,就让王钰好好招待一下。
王钰听完总经理的交代,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按照前一天的安排开始忙碌。直到中午时分,王钰才记起总经理交代的重要任务,连忙询问公司前台。前台说,客户等了一个小时,已经回去了。虽然公司并未失去这位客户,但王钰还是遭到了总经理的严厉批评。
很多时候,要事往往是突发性的,事先并未进行安排。如果你只顾着处理急事,而忽略了要事,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商业巨子罗斯·佩罗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要用在刀刃上。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
把注意力转移到要事上面,可能会影响做事的进度,但不会影响你的效率。要知道,处理好这些要事,往往能带来更大的回报。从价值的角度来说,你所做的工作价值越高,你的工作效率就越高。所以,将要事放在优先位置,远比忙于急事更有意义。
整日纠缠于琐事,哪有时间做大事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被各种琐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应该做的那些重要的大事,结果花费了时间,反而工作效率不高。你把时间都花在琐事上了,哪里还有时间做大事呢?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大多深知“太专注于琐事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很清楚“抓住大事,琐事自会迎刃而解”的道理。所以,聪明的人大多具备无视“琐事”的能力。你要做好工作,大多数琐事都可以忽略。否则,你就会忙碌不堪,疲惫至极。
美国杜邦公司具有辉煌的历史,发展到第三代开始没落。掌门人尤金·杜邦掌管杜邦公司之后,坚持实行一种“一把抓”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的所有主要决策和许多细微决策都要由他亲自制定。所有开支,哪怕是10美元,也必须由他亲自审核。就连客户的感谢信与合作商的信函,他都亲自拆信复函。
尤金的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的组织结构完全失去弹性,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重要文件长时间得不到尤金的批阅。杜邦公司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连遭致命打击,濒临倒闭。尤金本人也陷入公司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并于1920年因体力透支而去世。
一个人对琐事的兴趣越大,对大事的兴趣就会越小。许多人整天忙着处理琐事,其潜意识还是在逃避做大事。道理很简单,做大事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琐事中挣扎的人,永远是那些能力不足的人。
一名普通职员只有做一些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能够引起上级注意的大事,他才能得到青睐和赏识,才会有升职和加薪的机会。但如果他整日忙于琐事,又哪来办大事的机会呢?如果是企业老板,就更应当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企业的远景规划和经营方向这些大事上面。假如一个老板整天游走在各个部门,关注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杂事,对工作又有什么价值呢?
一家公司的老板把儿子放到公司里锻炼,并且嘱咐儿子一定要保密,因为他想看看儿子真实的能力。令老板欣慰的是,儿子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不仅凭借自己的本事进入公司,并且非常努力。
年底了,老板有意让儿子晋升,便决定提拔儿子所在部门的主管,好让儿子顶上主管的空缺。老板让那位主管推荐一个有潜力、很努力的年轻人接替主管。那位主管不明就里,思考一番之后提了一个年轻人,但不是老板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