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大师思想盛宴:拿破仑·希尔财富成功学
14143700000025

第25章 人生第五奇迹:向贫困挑战(5)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含有相当哲理成分的名言,在人类的心理状态里,似乎存在“不知者强”与“老成者弱”的意识。

在心理学上,把那种不了解环境或对象的情形,叫做“认知性的分化”,如果知性的分化超过某种状况,而使目的以外的多余因素闯进我们的心理时,反会造成实力不能充分发挥的情况。

由此可见,对某些状况不必过分了解,这是避免恐惧的一种智慧。

当我们参加升学考试的时候不必成为一个“信息专家”,如竞争率多少,录取可能性如何低,还不如活用不知者强的原则。

按当时比赛的情况来说,这位小学生对会场上的严肃气氛,以及名誉得失等,都抱着无关紧要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

在音乐与美术等艺术的领域里,有不少跟自己的经验及年龄完全不符的奇才。

贯彻自己的主张,才能发挥实力,争取理想的成绩。

(7)强扭的瓜不甜

当我们遭遇失败,或对将来满怀着不安的时候,常会情不自禁地陷入非做不可的境地,结果在自我防卫的本能之间,产生心理的隔阂,以致常有不能顺利实行的现象。

人们都有同样的经验: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着急反而越睡不着。相反地,通宵工作的时候,虽然不断警告自己不准睡着,结果却呼呼大睡。

此种与自己的意图或目的产生相反的现象,就叫做“逆转现象”。

勉强自己无疑是一种大忌。这时候,应该这样想:“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做了总比没做好,一切事情都要尝试,我不妨再试试看”,这才是最重要。

人的心理非常微妙,心理太轻松的时候,目标反而不明确,心理的能量也产生不出来。

我们一面使一个自我来背负这种心理紧张,一面要求另一个自我轻松地监督工作的情形。这样一来,则可以得到意料不到的成果。

(8)想脱离绝望状态,首先要认清绝望的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生里留下不少令人难忘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曾经有一段关于丘吉尔的轶事。

当战争不可避免地进行时,有一位政府官员说:“我认为事情完全绝望了”。

丘吉尔却若无其事地说:“不错,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绝望地步。”接着他又说,“不过,我觉得自己似乎年轻了20岁。”

当我们陷入绝望状态时,总要想办法逃避,不过,丘吉尔却终于接受了绝望的事实,而决心振奋起来。

从心理学上说,感到绝望以及对令人绝望的状况有所了解,无疑是完全不同的精神活动。

后者是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状况,前者表示已经不能很客观地审视自己处境。

当我们处在绝望中时,认清绝望不但能使心情变得很乐观,还可以使自己超出绝望之外。

(9)将不安转为有益

有许多人被不安和自卑感困扰得痛苦不堪,但当我们分析原因时,发现原来是将极小部分的失败或恐惧,扩大到整体的结果。

对工作失去信心,无心上班,推究其原因是他不明白眼前的工作有何趣味,跟上司相处不好或跟某同事闹了别扭,还可能跟一位客户发生冲突。

由于人对部分工作没有自信,才会陷入烦恼的深渊里。

上述这种人很显然是讨厌工作的某些内容,而怀着不安的心理,至于对工作的其余部分,都具有很好的印象。

由于极小部分的不利,以偏盖全,才会使其他有利部分遭受抹杀,结果对他的行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如想脱离这种不安,必得先找出理由,尔后积极去认清部分的原因,这样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对比效应。

你若能积极认识使某部分产生不安的因素,你便可明了其他部分根本没有什么可怕,全体性的不安在这种情况之下,与其说减轻到最低限度,不如说已经转化为有利了。

有的人讨厌上班,他的最大理由是跟上司处得不好。那么,不妨积极承认:“那个家伙没什么了不起,反正我非常不喜欢他。”

这种对比效果—一相对的逻辑——就会发生作用,接着你又会想到:“公司还有其他可爱的美丽的女职员,同事们对我也很不错”,这时候全体性的不安就会逐渐消除。

(10)自卑时,阅读金领的传记

当我们失去自信,如能阅读这些金领的传记,对于恢复自信、振奋精神一定很有效果。

即使我们不可能把金领的生活方式,或如何利用自卑感的方法完全搬过来,但我们总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提示。

当我们观察任何金领或伟人的生平时,似乎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除了比常人加倍努力以及拥有超人的智慧之外,事实上,他们还懂得活用本身的自卑感而埋头苦干。

他们常常被贫困的家庭、身体的缺陷和性格的乖僻等因素带来的自卑感所困扰。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逐一克服各种困难。

(11)清楚地分别悲观和乐观的性质

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很正确地预知未来的事,所以,当树立某种目标的时候,大家都会在“似乎可以顺利进行”与“似乎行不通”的观点之间反复徘徊,这是由于悲观和乐观混淆不清的缘故。

尤其,在缺乏自信的时候,悲观很容易产生,进取心受到挫折。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纽约有一位精神分析的医生F·佛克斯博士曾进行这样的研究。

因为他不断和生意人进行精神问题的个别谈话,每当这些生意人要开创新事业,或就任新职务时,一定会对未曾经验的领域怀着恐惧与不安。

于是,佛克斯博士就指导他们制作“悲观与乐观表”。

原来,他要他们在一张白色的大纸中间画一条线,将它分为左右两半,左边的开头写着“乐观”,右边的开头写着“悲观”,然后将它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当下班回到家里时,先站在这张表格面前,将心中对乐观与悲观的想法逐一填上去。

待全部记述完成以后,再用特殊的墨水仔细把悲观的部分擦掉。

这样一来,当他采取行动的时候,悲观的看法也从内心被驱逐出去。

然后,出声朗读乐观的内容,借此使内心充满乐观。这种方法之所以会产生效果,是因为当他进行这种分类工作时,将会发现实际存在的乐观因素显然不算少。

即使其间出现悲观的要素,只要能在表格上消除它,自然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定。

只要能够领悟这种原理,在脑海里进行分类工作未尝不可。

(12)与其“只有……”不如“也……”

假若你在某项考试中只得50分,不知你的想法如何?恐怕有人会钻牛角尖地想:“我只有50分。”

相反,说不定也许有人因为得了50分而兴高采烈呢。用这种“只有”与“也”来区别,同样得50分,彼此的心情就表现得很不同。

这么一来,同样一种客观事实,因为所持的心情不同,会导致各人的成功与失败。

如同你认为只有50分,那么,你的内心必然会留下失败感。

如果你认为我也得了50分,那就表示自己的努力过程跟结果很符合,于是你自然会这样想:“下次的考评,我一定要得60分”。

我们发现,在客观上说,50分是铁的事实,但若能将以后的想法作为自我评价标准,无异于成功的开端。

如前所说的那样:以“只有……”来限定,或否定自己,不如以“也……”来强调正面效果。

(13)把失去的东西当作故意遗弃的东西

美国的一本人生杂志,上面刊载如下的新闻:

有一名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当他从麻醉手术台上醒过来时,军医对他说:“再休息一会儿,你就会痊愈了,惟一遗憾的是,你已经失去一只脚。”

却没有想到,·这位伤兵却大声抗议说:“不对,我这只脚不是失去的,而是被我遗弃的。”阅读完这篇报道,人们对这位士兵那种毫不沮丧地接受悲剧事实的勇敢行为都会感到由衷敬佩。

这位士兵能把失去的东西称为被遗弃的,显然表示他已经越过绝望的深渊。

不管“失去的”也好,“被遗弃的”也罢,反正东西已经失去了,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如果你认为它是失去的东西,你的内心一定会万分地惋惜,甚至还会想不开呢。

相反地如果你把它想成被遗弃的东西,那就表示这是一种希望,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将会以轻松的心情来处理了结事物,而且对它不再眷恋。

在我们的人生中,包含初恋和青春在内,失去的东西不计其数。

只要我们把那些东西当作被遗弃的废物时,沮丧的感觉就会减轻许多。

当你在面对同样的事实时,因一念之差,前后的心情会截然不同。

8.利用语言提高自信的暗示训练

“反正”与“毕竟”是谈话的忌语

“反正我认为不行,毕竟是不行的”,“总之,我是无能为力了”,“我毕竟比不上他”,诸如此类的例子,正是把一种拒绝的心境,加以正常化的典型。

倘若你刚好被困于自卑感里,那你得立刻从平时的谈话或文章里,取消“反正”与“毕竟”等令人丧气的两大忌语。

当工作或读书不顺利的时候,一般人常常会说“反正”、“毕竟”或“总之”一类的话。

纵使这两句忌语浮现在你的脑子里,你也要避免应用它,这样才能增进你的自信。

使用肯定的表达方式最具功效

有些水果,很难从外表去判断它是不是很甜,所以有些人就问老板:“这个西瓜到底甜不甜呀?”“你的橘子甜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改用肯定的语气表示:“如果我这里的西瓜不甜,哪里还能买到甜西瓜呢?”“我这里绝对不卖不甜的西瓜!”奇怪得很,这些货物就能顺利地脱手。

但如果水果商用暧昧不明的语气回答说:“大概很甜吧!”或“我想不会酸吧!”那么十个人中定有七八个掉头就走。

同样地,如想在自己的内心里培植自信,首先得用肯定的方式,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只要说“一定不会酸”,而不说“大概不会酸吧!”这样运用肯定的语气,无疑是获取成功的第一步。

这虽然是商场上的推销手腕,事实上,如果能运用心理学上的原理,使顾客相信这些西瓜或橘子是甜的,以增加对方的信心,必能达到畅销的目的。

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达,可以消除自卑感

罗马大诗人留克利希阿斯奉劝天下人,要称赞肤色黑黝的女人说:“你的肤色如同胡桃那样迷人。”

只要不断如此赞赏对方,那么,这位女人即使再三对镜梳妆,或明知自己皮肤的黑黝,但是她也会毫不在乎。

接着,留克利希阿斯奉劝人们不如将“骨瘦如柴”改说“可爱的羚羊”,“喋喋不休”改说为“雄辩的才华”,“三八型”改说成“大自然的惊异”。不同的语言可将相同的事实完全改观,而且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任何情况之下,只要常用有价值的措词叙述法,则可将同一个事实完全改观,当然也能驱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同样是黝黑的肤色,但有自信的女人会以为:“我的皮肤呈小麦色,几乎可跟黑发相媲美。”其内心一定欣喜不已。

可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女人却因此痛苦地呻吟起来:“怎么搞的,我的肤色这么黑?”

由此可见,价值判断的标准是非常主观而又含糊的,只要认为漂亮,看起来就觉得漂亮,如果认为讨厌,看来看去都觉得不顺眼。而自卑感的情况,也常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所以说,否定意味的语言,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运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词,可将同一件事实说得天壤之别。

“抽象化”可使讨厌的事情变得不讨厌

当我们碰到无法避免的讨厌事情时,常会感到闷闷不乐或恐惧不安。

这时候,有一位学者教给我们一种绝妙的方法,那就是运用“抽象阶梯”或“补贴的旁观”的方式来排除苦闷。

换句话说,任何具体的个别东西,都可以用更抽象的概念来表示。

例如家里的花猫是雌猫,进一步是猫,再进一步则属于猫类,哺乳类,脊椎动物,这样不断往上提升,那么,原来的事物因为变得很抽象而不再令人厌恶。

不善言辞的人,在苦恼的时候也可这样联想:情报——传递——内容,如懂得利用抽象的阶梯,就能消除具体性带来的不安。

利用联想游戏,有助于忘记讨厌的事情

利用联想游戏,有助于忘记讨厌的事情,例如你有一位令人讨厌的A主管,那你也可用“花猫”的方式将他加以抽象化,即用A压迫者——哺乳类——脊椎动物——动物——生物等抽象梯子,逐渐将他那种讨厌的特征驱除殆尽,造成“袖手旁观”的局面。

这时候,把A主管看成脊椎动物,或生物,总比把A看成A的情况更使人心平气和。

如果碰到讨厌的工作,你也可以马上想到劳动是为了什么——挣饭吃——为了生活,懂得这样联想,也能使你心平气和地去工作。

日本有一位作家叫做井上氏,他在《江户紫绘卷源》一书里,充分发挥了联想的过程。

“馒头——女性器官——女人——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就糟了——有一位顾客是很理想的青年——强迫女儿嫁——女儿的结婚——孙子诞生了——一家团圆——从女婿处取得零用钱——安享清福——无疾而终”。

由此可见,这位作家是从一个馒头开始联想到未来的寿终正寝。

人类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心理效果,除了上述的“抽象化”之外,还可利用自由联想的方式。

从讨厌的事情开始,逐渐把能想到的话语连续起来,则可以在无形中使烦恼或不安的情绪淡化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