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人或团体对其他人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但并不是每个拥有这种权力的人或团体就一定有虐待症。许多或许是大部分——父母、狱卒、老师和官吏并不是虐待症者。许多人的性格结构即使在与虐待症发展的环境下,也不会发展为虐待性的性格。凡是以促进生命为性格主要方向的人,便不容易被权力诱惑。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只有两种,一种是虐待性的魔鬼,另一种是非虐待性的圣人;这样的分类犯了过于简化的危险。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他的虐待性的激情程度如何。有许多人的性格结构中确实有虐待性的成分,但他们促进生命的倾向却十分强烈,因此不能归类为虐待性的性格。这样的人,虐待的倾向和促进生命的倾向往往在内在产生斗争,使他特别敏感到自己的虐待倾向,因而使他能够防范一切虐待行为的表现(不过他们的虐待性倾向,仍旧可以在不重要的边际行为上留下痕迹,只是轻微得往往不致使人注意。)。另有一些人虽有虐待症性格,可是他的性格中却具有相反的力量,足以平衡他的虐待性;因此,这些人固然在控制无助的人时会感到兴趣,可是不致实际去残害他人,或以暴行为乐事(特殊的情况下例外,如群众狂热)。希特勒政权残害犹太人、波兰人和俄国百姓,所采取的措施便是一个例子。这些暴行只让一小撮禁卫军知道,而绝大部分的德国人则被蒙在鼓里。希姆莱和其他执行暴行的人,曾多次强调必须用“人道的”方式来屠杀,而不可过于虐待,否则即使禁卫军也会觉得无法忍受。有些时候,在杀害俄国和波兰百姓以前,先做一个短短的、形式上的审判,使行刑的人觉得枪决他们是“合法的”。这些事情本身当然是虚伪的、荒谬的,但却证明纳粹领袖施行不人道的大屠杀并不是没有顾忌,他们知道,如果不制造出一些屠杀的借口,他们就会失去大部分忠于那个帝国的人。1945年以后,关于纳粹的暴行我们已获得许多资料,但德国大部分人民到底对虐待行为有何反应,尚待更进一步的调查。
要了解虐待性格的种种行为特征,必须把它们放在整个性格结构中来看,否则便无法正确了解。这些特征都是症候群的一部分,它们是一个整体。就虐待性性格的人来说,一切活的东西都是可以让他来控制的;活的生命变成了死的东西。说得更确切一些,活的生命被他变造成了活的、颤动的、心脏跳动的控制对象。虐待者要作生命的主人,因此他的牺牲者必须保持一口活气。这正是虐待者和破坏者不同的地方。破坏者要求的是把人除掉,把人消灭,要把生命毁灭;虐待者则要求控制生命和窒息生命。
虐待者另有一个特征,就是,只有无助的人才会激起他的虐待欲,他不会想去虐待强者。比如说,跟一个势均力敌的人作战而让对方受伤,便不能产生虐待性的快乐,因为在这种境况下,使他受伤并不表示你对他的控制。在虐待性的人来说,只有一个东西是他钦佩的,即是力量,他赞美有力量的人,爱他,向他屈服;那些没有力量的人,不能反击的人,他就轻视,想控制他们。
凡是不确定的、不能够预断的事物,虐待性性格的人都觉得害怕,因为这样的事物会逼着他去做发自内在的、原创性反应。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惧怕生命。生命使他害怕,因为生命是不可预断的,不确定的,这正是生命的本性。生命虽然是有结构的,但并非一成不变;生命中只有一件事确定,即是人人皆死。爱也同样不确定。被爱者必须自己是一个爱者,才能够唤起爱,而且要冒着失败与被摒弃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虐待性的人只有在能控制他的对象时才能够“爱”;当他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对象时,才能爱。一般来说,虐待性的人都是恐异症者,恐新症者——凡是异于自己的,都是新的,而凡是新的,就激起恐惧、猜疑与厌恶,因为新的事物必须用发自内在的、活泼的反应去对应,而不能用僵化的反应去对应。
这种症候群还有另一个原因,虐待性的人是屈服者,是懦夫。初看起来,这似乎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不仅不矛盾,而且从动力学的意义来说,是必然的。虐待者之所以为虐待者,是因为他觉得无能,没有活泼的生命力。他想弥补这个缺陷,用的方法却是控制他人,使自己由一只无能的虫子变成一个神。但他即使有权力,仍会痛觉到自己人性的无能,他可以杀人,折磨人,但他却仍旧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孤立的,担惊受怕的人,需要一种比他更高的力量,让他去屈服。在希特勒以下的人,元首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在希特勒自己看来,至高的权力却不是他,而是命运,是进化律。
这种屈服的需要,深深根植在被虐待症中。虐待症与被虐待症,在行为表面上看来虽然相反,实际上却是一体的两面,密不可分;它们共同的根基即是致命的(极严重的)无能感。可以说,虐待者与被虐待者都需要另一个生命来使自己“完成”。虐待者把另一个生命变造成自己的延伸物,被虐待者则把自己变造成别人的延伸物。两者都需要共生性的关系,因为他们内在都没有一个中心。表面上看来,虐待者可以脱离他的牺牲品而独立,实际上他依赖他的牺牲品,只不过它的方式是邪僻的,倒错的而已。
由于虐待症与被虐待症有这么密切的关系,我们最好称这种性格为“虐待一被虐待症”。固然有些人虐待性较强,有些人被虐待性较弱,但这种人必然既有虐待症又有被虐待症。从性格结构的心理学层面来看,这种人是虐待一被虐待者,从政治态度来看,这种人就是“极权性格”(“权威性格”)。在政治态度上凡是极权性格的人(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是展示着虐待一被虐待的性格:凡是低于自己的人他就要加以控制,对高于自己的人则卑躬屈膝。
要想对虐待一被虐待症有充分的了解,必须涉及弗洛伊德的“肛门性格”概念,以及佛氏弟子亚伯拉罕与钟士对这个概念的增订。
弗洛伊德认为肛门性格是由种种性格特征的症候群表现出来的:顽固,讲求秩序,吝啬;后来他又认为守时与清洁也是这症候群的一部分。他认为这种症候群的根源是“肛门欲力”,它的来源区域则是肛门快感带。他认为这种症候群的种种特征是肛门欲力的反向行为,或是它的升华。
我的看法与弗洛伊德不同,我用关连方式来取代他的欲力理论。我认为有一种人,他同别人的关连方式是保持距离,控制,摈斥与囤积(“囤积性格”),而症候群的种种特征,则是这种性格的表现。这并不是说弗洛伊德在有关粪便与排泄方面的临床观察不正确。事实上,几十年来我所做的心理分析观察,完全肯定了弗洛伊德这方面的正确性。不过我们的不同点却在对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肛门欲力是粪便嗜好的渊源,因此间接又是肛门性格症候群的渊源吗?或者,这种症候群只是某种特殊的关连方式的一种表现?如果情况是后者,则对肛门的兴趣就只是肛门性格的一种象征表现,而不是它的原因。事实上,粪便是一种非常得当的象征:它们代表从人类生命过程中排泄出来的东西,它们对生命再也没有用处。
囤积性格者在事物、思想号情感上都是讲求秩序的,但他的讲求秩序是不育的、僵硬的。任何东西如果不摆在固定的位置他都受不了,他一定把它们弄得秩序井然,这样他便控制了空间;他守时守到无理的程度,这样他控制了时间;他顽固的保持清洁,以此他洗脱了同世界的接触——因为他觉得世界是肮脏的、敌意的。囤积性格者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被困的城堡:他必须防止任何东西出去,他要节省城堡里的东西。他的顽固是一种半自动的防卫,以防止外在力量的入侵。
囤积者会觉得他只有定量的力量或精神能力,这个储存量会越来越少。终致用尽,而永不能复原。他不能了解一切的生活质都具有自我复原的机能,而活动与能力的运用会增加我们的力量,停滞则削弱我们的力量;对囤积者来说,死亡与破坏比生命与成长更有真实性。他确实听说过“创造”,但那是一种奇迹,他无法相信。他最高的价值是秩序与安全;他的座右铭是“太阳之下没有新事”。他无法跟别人产生密切的关系——“密切”对他是一种威胁;他同别人的关系只有两种,一是保持遥远的距离,二是占有;在他看来,这两种关系都意味安全。囤积者多猜善防,他有一种特别的公平感,本质上等于说:“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
肛门一囤积性格在同世界的关系中,只有一头觉得安全:占有世界,控制世界;这是因为他不能够用爱与建设来同世界相关。
肛门一囤积性格跟古典心理分析家们所描述的虐待症有密切的关系,这有丰富的临床资料做证;至于我们是用欲力学说来解释肛门一囤积性格与虐待症的关系,这是用人同世界的关连方式来解释,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凡是具有肛门一囤积性格的社会团体,也易于展示出明显的虐待症。
从社会的意义来说,跟虐待一被虐待性格粗略相等的是官僚性格。在官僚制度下,每一个人都控制比他低的人,并且被比自己高的人所控制。在这样的体制下,虐待的冲动和被虐待的冲动都可以获得满足。对于地位低的人,官僚性格者会待以不屑;对于地位高的人,他却会羡慕与惧怕。我们只要看看某些官僚的面部表情就够了:这一刻,他如何批评他的部下,他怎么样皱眉头;一分钟以后,他的表情和行为可能完全变了,至少象征性的表示他在上班时间“属于”他的上司。另外我们也可以想想,邮局窗子里的职员,到了下午五点三十分整,他分毫不差地把窗子关起来,脸上露出不容易察觉到的微笑,而窗子外面最后的两个人虽然已经排队等了半个钟头,却必须明天再来。重点不是到了五点三十分整,他便绝不卖邮票,而是他以挫伤他人为乐,他要向他们表示,是他控制了他们,这种满足感在他的面部表情上表现了出来。
无需说,并非所有的老式官僚都是虐待者。老式官僚人员、非官僚人员与现代官僚的虐待症,它们的异同情况,需要深刻的心理学研究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资料。以几个特殊的例子来说,马歇尔将军和艾森豪将军,虽然身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的军事官僚之中,却显然没有虐待症,他们真心真意的关怀士兵的生命与生活。第一次大战期间,不少法国和德国将领却无情而残酷的对待士兵,没有什么重要的战略目的便大量牺牲士兵的生命。
在许多情况下,虐待症常常被仁慈和恩惠的幕布掩遮起来。但这种仁慈却并不是一种有意的骗局,也不仅是虚假的姿态。要想对这个现象有较好的了解,必须想到,大部分没有发疯的人都希望保存一个自我图像,使自己至少在某些方面合乎人性。完全不人性,意谓完全孤立,会使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人。因此,有不少资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对人类没有任何仁慈、友爱与关切,到最后会导致不可忍受的焦虑。报告中记载,纳粹特务中负责杀人的人,有些会发疯和产生精神错乱。纳粹政权中负责执行集体屠杀命令的官员,有不少人产生神经崩溃,这种病被人称作“官员”症。
在讲到虐待症时,我用“控制”与“权力”来说明它的特性,但我们必须警觉到词义的含混。“权力”一词可以指控制他人的一种力量,也可以指做事情的力量。虐待者所追求的是控制他人的权力,而这正是因为他缺乏做事的力量、缺乏做人的力量。不幸有许多作家借用“控制”与“力量”的含混意义,把“控制的权力”与“做事的力量”混为一谈,目的则在推崇“控制的权力”。再者,缺乏控制并不意谓没有组织,只是没有剥削性的控制——剥削性的控制意谓被控制者不能控制控制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共意社团”,都有许多例子告诉我们,在他们的社会里有合理的权威,这种权威是以众人真正的同意为基础——而不是以操纵下的同意为基础;在这种社会中,“控制的权力”关系不会发展出来。
确实,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人在性格上也是受苦的人。他可能变成一个屈服的与被虐待性的人,而不是虐待性的人。但他的缺乏力量有时也会帮助他发展出某些美德,如团结、同情与创造性。没有力量的人,易陷于被奴役;有力量的人,则易于失去人性,这是两种恶道。最应躲避的是哪一种?这是宗教、道德或政治信念的问题,佛教、以先知为始的犹太传统和基督教的福音书,都很明白地作了决定,这个决定正与现代思想相反。在力量与非力量之间做微妙的区别是完全对的,但有一个陷阱,我们必须躲开:不要借用某些字义的含混,来同时事奉上帝与凯撒,更不可把上帝与凯撒认同为一。
究竟是哪些因素助成虐待症的发展,不是本书所能尽言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必须在开始就得说清楚:环境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式的。这是因为构成个人的性格的因素固然复杂多样,而社会的组成因素也是复杂多样。个人性格受体质遗传的影响,受家庭生活特质的影响,也受个人生活中特殊事件的影响。不仅这些个人的因素影响个人的性格,而且环境因素也远比一般人所想像的复杂得多。我以前曾强调过:一个社会不是一个社会。一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老的和新的中下层阶级,新中产阶级,上层阶级,衰败的特权分子,有宗教传统或哲学、道德传统的群众,或没有这些传统的群众,小镇和大城——这些只是社会构成因素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任何因素孤立起来,以它来做了解性格结构或社会结构的关键。因此,如果我们想探索社会结构与虐待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等于要把所有的因素做实际的分析。但同时我们又需说明,一个群体剥削和压制另一个群体时所依仗的力量,会使统治群体易于发生虐待症,固然个人的例外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群体来说,实情的确如此。因此,要想消除虐待症(个人的病症不在此列),必须先消除剥削——不论是阶级剥削,性别剥削或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剥削都是一样。可是除了极少数的小社会之外,世界历史上就从没有一段时期是没有剥削现象的。不过现在世界上还是呈现着一种努力,想以法律为基础,建立一个秩序,阻止大部分的权力滥用,只是目前在世界各处又受到阻挠,甚至像美国这样的地方,也在“法律与秩序”的呼吁下,重建了权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