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
14146500000049

第49章 破坏性与虐待症(3)

以剥削性的控制为基础的社会,还有另外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可以预料的。它会意图削弱臣服者的独立性、人格的完整性,批评性的思想与创造生产性。这并不是说它不会供给人们种种娱乐与刺激,而是以限制人格发展的那些娱乐与刺激为限,它尽量少提供有助于人格发展的东西。罗马皇帝们给民众提供娱乐的景观,即以虐待性的东西为主。现代社会用报纸和电影提供相似的景观,报道罪行、战争、暴行;内容尽管不如罗马时代那般狰狞,可是对于心灵却没有营养,正像它们广告中的早餐麦片粥一样对儿童健康没有多少好处。这种文化食粮不提供积极启发性的刺激,只提供消极的、怠慢的刺激。顶多它提供好玩的,惊险的东西,可是几乎没有让人喜悦的东西;因为喜悦需得自由,需得松解控制的缰绳,但在肛门——虐待症的社会来说,这正是与虎谋皮。

个人的虐待症跟社会虐待症的平均值相关,有的人比平均值高些,有的人比较低些。凡是使儿童或成人觉得空虚,觉得无能的因素,都会加强虐待症(一个在儿童时期没有虐待症的人,到了成年期,如果遇到新的环境,也可能变成虐待者)。恐惧便是因素之一,例如恐怖的惩罚便会加强人的虐待性。我所说的恐怖的惩罚并不仅指它的严厉程度,而是指恣意的惩罚,这种惩罚是出自惩罚者虐待的欲望,而它的严厉则让人产生恐怖。有些儿童由于气质使然,对这种惩罚的恐惧可能变成终生的主要动机,他的人格完整感可能慢慢崩溃,自尊会降低,终至于他会常常出卖自己,以致他会不再有自我认同感,他不再是“他”。

另外还有一个条件会产生致命的无能感,即是精神的贫穷。如果没有刺激,便没有东西唤醒儿童的种种功能,如果周围的气氛是沉闷的、无欢的,儿童就会冰封起来;没有东西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的效力,没有人回应他,甚至没有人听他说话,这样的孩子就被遗弃在无力感和无能感之中。这种无能感并不必然会产生虐待性格,因为还要靠许多其他因素来决定。然而无能感却是虐待症发展的一个主要来源,就个人而言如此,就社会而言也是如此。

当个人的性格同社会性格不相合的时候,个人会把合于社会性格的种种因素加强,而使不合于社会性格的因素潜藏起来。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虐待性,而且虐待行为在这个社会中被认为是不善和使人不愉快的事,这社会里如果有虐待性的人,他就不能任性发泄虐待欲,他固然不一定会改变他的性格,但他可能不会以此为行为准则;他的虐待性可能并没有消失,但它好像是“干缩”了,因为缺乏养分。世界上共意社团中的生活便提供了不少这种例子,当然,新气氛导致性格上的真正改变,也是实有的例子。

一个虐待性性格的人如果处在反虐待的社会里,大致上对他人不会产生伤害;别人会把他当做病人。他不会变成有威望的人物,也极少有机会达到某种地位,产生社会影响力。如果问道,某些人的虐待性为什么这么强烈,我们切不可只考虑到他的禀赋的与生物学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心理的气氛,这种气氛实际上不仅深刻的影响到个人的虐待症,也深刻的影响社会的虐待症。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仅从个人的禀赋和家庭背景,是不足以了解一个人的发展的。要想知道一个人的某些特征为什么这么坚持和根深蒂固,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人和他的家庭生活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体系中,并且要知道这个体系的精神。

在邪恶的、虐待性格的人中,亨利克·希姆莱是一个昭彰的例子,说明了虐待症与极端的肛门——囤积、官僚、权威性格之间的关连。

“欧洲血狗”——许多人这样叫希姆莱和希特勒,合力屠杀了1500万到2000万的俄国人,波兰人和犹太人,这些人都是无武装的,没有力量的。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许多观察过希姆莱的人都曾提出他们对这个人的描述。我们现在可以从几个描述开始。对希姆莱的性格观察得最敏锐,掌握得最紧切的可能是勃克哈特,他那时是但泽的国际联盟代表。勃克哈特写道:“希姆莱使人觉得他是一个神秘怪诞的下级军官,心胸狭小的讲求是非的人,不通人情的循规蹈矩,再加上机械式的工作的人。”这一段描绘把虐待性的权威性格做了最佳的说明。它强调希姆莱的屈服性的下属性格,不通人情的、官僚的、讲求是非的性格和循规蹈矩;这一段描绘和一般人对希姆莱的看法不甚一样,因为勃氏并没有说他是一个痛恨人类的人,也没有说他是一个恶魔,而只是一个极端不通人性的官僚。

希姆莱性格结构的另一些因素,还有别的观察者向我们提供了资料。阿尔伯·克拉布斯,是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纳粹,1932年被开除党籍。他记述1929年在火车上跟希姆莱同坐了6个小时,那时希姆莱还没有多少权力;在这6个小时中,他注意到希姆莱显然的缺乏安全感,而且很“驴”。克拉希斯感到这段行程简直无法忍受,因为希姆莱“不完不休的用根本愚蠢的、没有意思的话一直冲向我”。希姆莱的话主要是物质上的自夸,小资产阶级的琐屑之谈,和派系性的热烈预言。希姆莱用不完不休的琐谈冲向克拉布斯,强迫他听他说话,以此来控制他,这正是虐待症患者的典型性格。

海恩兹·高德林——德国最有天赋的将领之一——谈希姆莱的性格,我们听来也颇为有趣:

希特勒的追随者中,最不出色的一个就是亨利克·希姆莱。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充满种族自卑感,样样行为都简单。他想做得彬彬有礼。他的生活形态和戈林不同,他几乎是斯巴达式的简单。但他的妄想却是无边无际的……7月20日以后,希姆莱被军事野心扰得心神不宁。这个野心驱使他终于获得指派为后备军司令,后来又做了军团指挥官。可是希姆莱的首次失败,也是彻底的失败,却是在军事方面。对于我们的敌人,他所下的判断,除了说是幼稚之外,无话可说。我有好几次亲自看到,在希特勒面前他没有自信心与勇气的样子。

另一个人,艾弥儿·海费利克,德国银行界优异分子的代表,写道,希姆莱是“老式学校中那种残酷的老学究形态,对自己严厉,对别人更严厉。……他的同情的表示、他说谢谢你时的腔调,完全是挤出来的,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那种冷漠无情的人一样”。

希姆莱的副官吴尔夫对他的描述比较不那么负面,他只提到希姆莱的狂热盲信与缺乏意志,却没有提到他的虐待症:“他可以做一个温和的家长,一个正确无误的上司,一个好同志。同时却又是一个强迫性的狂热者,一个偏执的梦想者……是希特勒手中一个没有意志的工具,对希特勒的爱与恨与日俱增。”吴尔夫描绘的希姆莱具有互相对立的两种人格——而这两种性格显然同样强烈——一种是仁慈,另一种是狂热,却没有设问一下他的仁慈是不是真正的。希姆莱的哥哥,吉哈德,对亨利克的描绘则只有好的一面,可是这个弟弟在没有获得政治权势以前却早就在伤害他,侮辱他。吉哈德甚至赞誉他“对于属下的需要与烦恼,像父亲般的关心与照顾”。

这些描绘包括了希姆莱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他的缺乏生气,他的陈腐,他的统制欲,他对希特勒的臣服,他的狂热。吴尔夫和他的哥哥提到他对人仁慈的关怀,这种关怀显然是一种行为特征,究竟有多少成分是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有多少真实——很难确定;但是想到希姆莱整个的人格,他的仁慈中真实的成分必然极少。

当我们对希姆莱的性格结构越来越清楚时,我们就会发觉他实在是一本肛门(囤积)虐待一被虐待性格的教科书。我们已经提到过,过分讲求秩序和深度的迂腐,是这种人的特殊特征。从15岁开始,希姆莱就把他信件的收发留下记录,注明他所接到的和发出的每一封信。

他对于这方面的热衷,和保持精确记录的迂腐嗜好,表现出他人格中的重要一面。卢与凯兹是他的密友,他在记录他们的信件上,充分表现出他书店老板的心态(家人的来信他没有保留。)。在通信记录上他不仅注明每封信收到的日期,而且几时几分到他手中。由于这些信件有许多都是生日贺卡之类,他的迂腐便显见超乎荒谬的程度。

做了禁卫军的头目以后,他存有一份卡片索引,记载他给过人的每一样东西。14岁的时候,由于父亲的建议,他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24岁,我们发现天天都有毫无意义的流水账,而深刻一些的思想几乎没有。

希姆莱写他睡了多久,什么时候吃饭,在什么地方喝茶,是不是抽了烟,遇到了什么人,待了多久,到哪一座教堂去,晚上什么时候回家。他还记载拜访过什么人,主人待他好不好,什么时候坐火车回到他父母处,火车是否准时。

下面举几则他日记中的例子,日期是1915年8月1日到8月16日

1915年8月1日。星期日……第3次洗澡(显然是在湖里或海里)……爹爹,厄斯蒂和我在划独木舟以后,第4次洗澡。吉哈德太热了。……

1915年8月2日。星期一……晚上第5次洗澡。

1915年8月3日。星期二……第6次洗澡。

1915年8月6日。星期五……第7次洗澡……第8次洗澡。

1915年8月7日。星期六,早上第9次洗。……

1915年8月8日。……第10次洗澡……,

1915年8月9日。早上第11次洗澡。……后来第12次。

1915年8月12日。玩,然后第13次洗澡……

1915年8月13日。8点钟。玩,然后第14次洗澡……

1915年8月16日。8点钟。……然后第15次,也是最后一次洗澡……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同年8月23日,希姆莱记载有8000名俄国人在根宾宁被捕入狱;8月28日,东普鲁士被捕的俄国人已达3万,8月29日,人数不是3万,而是6万,可是根据更精确的计算,又是7万。10月4日,他记载说,被捕的俄国人不是7万,而是9万。他加了一句说:“他们像臭虫一样增加。”

1914年8月26日,他的日记如下:

8月26日。跟法克在园子里玩。在魏其塞以东,1000名俄国人被我军逮捕。奥地利人进军。下午在园子里工作,弹钢琴,喝咖啡后拜访克森巴斯家。我们得到允许可以摘他家的梅子。落下来的多得可怕。现在我们有42公分口径的大炮。

艾克曼说,希姆莱关心的究竟是可吃的梅子,还是被杀的人数,我们无法确定。

希姆莱的迂腐可能得自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极端迂腐的人,原来是高中老师,后来当校长,他的主要力量就是讲求秩序。他是一个保守分子,根本上很脆弱的人,是一个老式的、权威型的父亲和老师。

希姆莱性格结构中另一个特点是他的“屈服性”,是勃克哈特所说的“下属性”。虽然他对父亲并没有表现得过分惧怕,但他基本上是一个从命的儿子。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屈服于权威,并不是由于权威那么可怕,而是由于吓坏了——不是被权威吓坏,而是被生命吓坏——因此他们要寻求一个权威,来让自己屈服在它之下。他们的屈服可说是投机性的,而希姆莱的情况正是如此。他利用他的父亲,他的老师,后来又利用军队和党里的上司——从格里高·斯特拉塞到希特勒——来求升迁,并借他们的力量来打败他的竞争者。他对父亲一向唯命是从,在他找到斯特拉塞和纳粹领袖做他有权力的父亲偶像以前,对他父亲从没有一点违背。他父亲叫他写日记,他就照写,只要有一天不写,便觉得罪过。他和他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他们是按规矩进教堂的人,在战争时期每个星期去3次到4次,他向他父亲保证,不要担心,他绝不看像左拉所写的那种不道德的作品。但是年青的希姆莱却并没有什么宗教热忱的表现;他们家里的宗教态度纯粹是习俗性的,这正是他们那个阶级的特色。

他从对父亲的忠诚,转变到对斯特拉塞希特勒的忠诚,从信仰基督教转变到信仰亚利安人异教,这个过程表现得并不像背叛,他是平平滑滑的,小心进行的。他在采取一个步骤以前,一定先弄清楚是否安全。到了最后,当他的偶像希特勒失败了,再没有用处的时候,他出卖他,想投身到新的主子——同盟国之下,而同盟国今日的胜利者,却是他昨日的大敌。希姆莱与希特勒在性格上最深的不同之处可能就在这里:希特勒是一个叛徒(尽管并不是革命者),希姆莱却完全没有反叛的精神。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也无由相信希姆莱去做纳粹是对他父亲的一种背叛。他的这一项转变似乎别有原因,希姆莱需要一个强壮的、有力的父亲偶像来弥补他自己的脆弱。他的父亲却是一个弱者,在帝国体制和它的价值体系瓦解以后,他原先的社会特权和骄傲大部分都丧失了。新兴的纳粹运动,在希姆莱加入的时候固然还不很强大,可是它发出的批评攻击却是凌厉的,它不仅攻击左翼,而且攻击小资产阶级体制,而希姆莱的父亲则属于这个阶级。这些年青人扮演英雄的角色,未来是他们的,而希姆莱这个懦弱、卑屈的人找到了比他父亲更合适的依靠对象。而且现在他可以屈尊就驾的看待他父亲,感到自己是强者了。

他对希特勒的态度表现出他极度的屈服;不过我们怀疑,他的这种屈服是不是有不真诚的成分,因为他是一个投机分子,他可能阿谀希特勒来取得宠信。希特勒是他的神人,可比基督教的基督,至圣者之歌。他写道:“他(希特勒)是命定要领导宇宙性的德国,领导反东方之战,来挽救德国;他是最伟大的光的化身之一。”他以前屈服于基督上帝,现在则屈服基督希特勒,但比以前的屈服更强烈。必须提出来一说的是,在新的环境之下,这新的神祗比老的神祗更能提供获得声望与权力的机会。

希姆莱一方面屈服于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偶像,另一方面又伴同着深深的、强烈的对母亲的依赖,他母亲则溺爱他。许多书和文章,在讨论希姆莱的时候,都说他缺乏母爱,实际并非如此。但是我们可以说,她母亲对他的爱是原始性的;这种爱里没有直觉的洞察,没有看出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母亲对他的爱是对婴儿的爱,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调整。因此,她的爱毁坏了他,阻止了他的成长,使他成为她的依赖者。在我描绘这种依赖性以前,要指出,希姆莱——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需要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是由于自己的无助感所产生,而这种无助感却又是由于他一直还没有长大,一直还是一个小孩子,渴望母亲(或一个母亲偶像)爱他,保卫他,安慰他,却不向他提出任何要求。如此,他并非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孩子,脆弱,无助,没有意志与创见性。因此他总是在寻找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可以让他臣服,给他一种力量感,而自己所缺乏的一切素质,也以这个领袖做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