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压兰山,冰塞黄河,1907年岁暮,13岁的邓瑜,跟着一帮骆驼客跋涉700余里,来到了甘肃省会兰州。
一到兰州,他就兴冲冲地去找问甘肃陆军小学堂。好不容易找到一座丹柱飞檐的牌楼大门,几个如狼似虎的门役,将他团团围住,看看那身穿戴,竟把他当作一个无事取闹的小叫花子,毫不客气地轰了出来。
人生地疏,举目无亲,西北风裹挟着细碎的沙粒迎面扑打,冻得他直哆嗦。兰州城虽然如此之大,但到何处去安身呢?邓瑜只是走着,漫无目的地走着。走进重楼高耸、上悬“万里金汤”四字巨匾的崇武门,走过禁卫森严的总督衙署辕门……走得饥肠辘辘,头昏眼花。看看那城隍庙门牌楼两侧,吃食摊儿一家挨着一家。做油果子的,擀杖敲得案板儿乒乓响,死面上铺一层蜜发面,三卷两切,扔进油锅,炸得滋滋叫。卖清汤牛肉面的,扯出的细丝儿面一甩四五尺长,下到锅里翻滚起一朵莲花。那舀豆腐脑儿的,雪白的豆腐脑儿配上绿汪汪的香菜,红艳艳的油辣椒,热气腾腾,一股诱人的清香飘来,直往人鼻子里钻……可是,邓瑜咽咽唾沫,把手伸进口袋摸了摸,还只剩下最后一个铜板!
他在人群里木然地东张西望,忽见两个汉子一边吃牛肉面,一边斗嘴。一个说:德国泰来洋行在城北桥门外承建黄河铁桥,那机器轰隆隆怪响,准会震动龙宫,激怒龙王,给兰州带来一场大祸。一个说:扯淡!中国的龙王只能欺压中国百姓,还敢惹洋人?老哥原先看守浮桥,怕铁桥建起,丢掉你的饭碗吧!一个说:丢掉饭碗我也不去给洋鬼子干活。不像你见钱眼开,赶上大车去给洋鬼子拉运机器!一个说:拉机器咋哩?还不是给咱中国修桥!工地上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了,挣了洋人的钱,就不是中国人了?……邓瑜一听修桥工地上有活可干,再没有理会饱汉们的斗嘴,一路打问着,匆匆朝那里赶去。
走出桥门,果然车马塞路,人声喧闹,一群群衣衫褴褛的人们,有老有少,打着赤膊,在十来个洋人叽哩哇啦地指挥下正在紧张地干活。远远望去,宽阔的河面上已露出四个粗粗的桥墩,人们踩着冻得厚厚的冰桥来来往往。
邓瑜见一个小木房前,长长地排了一串人,便也挤过去排在队尾,慢慢移到窗口,领到一块三寸长编写着号码的红漆工牌。他用仅有的一块铜板,在路边小摊上买了两个烧饼一吃,勒勒裤带,就按照监工指定的马车,一袋一袋,往附近的临时库房里,摇摇晃晃去背运沉甸甸的水泥。直背到天色昏暗,炊烟四起,才收工算账,领到了七个铜板的工钱。浑身骨头散架似的没了一丝儿力气,又买了两个烧饼边走边吃,去寻找过夜的去处。
走到总督衙署辕门,见对过那座月牙桥下有两间小小的窑房,有几个跟他一般衣衫破烂的人钻了进去。他便不问青红皂白,也向那里悄悄摸去。不料一脚刚踩进门,黑暗之中被人当胸猛击一拳,打倒在地。不等他回过神儿,有人厉声问道:
“哪路来的溜子?眼子还是线子?不报家门,竟敢直闯山门……”
邓瑜一听,全然不懂,只说自己是秦州来考学的,丢失盘费,没处过夜,求在此借宿一晚。对方一听,一阵笑骂,说是秦州娃子想到省城卖乖,来夺爷爷的生意。一下扑来四五个强徒,将邓瑜边打边搜,把那买过烧饼下剩的六个铜元,搜个精光,并将他从那窑房里推了出来。
这顿意外的饱打,将邓瑜打了个晕头转向,却也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眼界。他哪里知道,在这沦落到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之间,也还存在着跟封建王朝一般等级森严的规矩!特别在这总督眼皮底下的省城,小偷、乞丐,都划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头头。每日偷乞所得,首先得敬奉头头,否则打个半死,将你撵走。这头头,都是上通官府的帮会分子地头蛇,各霸一方,坐地分赃,犯了案,也由他们庇护周旋。月牙桥下的窑房,就是一个头头的巢穴。邓瑜不知底细,闯入此等所在,怎能不饱挨一顿毒打呢!
霜花沾衣,寒风呼呼,爬出月牙桥下,邓瑜只好找个避风的墙角,蜷缩住打得青肿的身子,熬过漫漫长夜。从此,在兰州街头形形色色的流浪汉里,又增加了一个不肯向命运屈服的流浪儿。
看看岁至腊残,年关将近。有一天,邓瑜去一家饭馆要饭、他见一个50来岁的客人正在吃饭,便喊声大伯,把只破碗伸了过去。那客人抬起头来,从头到脚细细地打量着邓瑜,忽然一扔筷子,失声问道:
“你,你……莫非是友斋兄的孩子邓瑜?!”
邓瑜听那秦安口音,仰面去看这位客人,原来是爸爸的好朋友梁涛安叔叔,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梁涛安拉邓瑜一起吃饭,叹声说道:
“娃呀,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你们隔壁邓家大院的邓楷堂,就在兰州做事,你咋不去找找他呢?……走吧,我领你去!”
梁涛安领邓瑜走街过巷,来到邓楷堂住处。邓楷堂没有带家,只一人独居,敲门进去,正跟人下棋。他一边飞相走马,一边招呼梁涛安喝茶,对跟在梁涛安身边的蓬头垢面的邓瑜理也没理。
梁涛安指指邓瑜,边喝茶边说:
“楷堂!这是隔壁你二爸的孩子,小名天成,学名邓瑜……”
“邓瑜——?”邓楷堂两眼盯着棋盘,漫不经心地说:“我多年没回家了,听说我二爸早已去世。他有几个孩子,我也弄不清楚……”
梁涛安说:“共有三男二女,这是老二,今年才13岁,到兰州来投考陆军小学堂……”
“啥?考陆军小学堂!”邓楷堂鼻孔里一声冷笑,“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在那里上学的,都是人家官宦人家的子弟,毕业之后,不是参将、游击,便是都司、守备。我们邓家坟里,恐怕还没有出将军的脉气吧……”
“脉气不脉气,我管不着。可这孩子该咋办呢?”
梁涛安打断邓楷堂的话说。
邓楷堂满脸不高兴地站起来,拱手说道:
“梁先生!你把你的事儿干,闲事少管多安然。楷堂还有公务在身,失陪了。”
梁涛安见这家伙六亲不认,只好拉起邓瑜就走。走到街上,忽然一拍脑门,低声笑道:
“走,我娃别难过,天无绝人之路!在丝线铺里跟你爸一搭干过事的秦州杨家寺人马尊义,你该认识吧?他现在兰州下东关开了个叫义顺店的脚骡店,秦州来的客商多在他店里歇脚,好生兴旺。我送你到他店里,暂且打杂。”
两人来到下东关义顺店,马尊义一见立刻请进内室说话。邓瑜口称马哥,诉说了自己来兰州的目的和遭遇。马尊义笑道:
“考陆军小学堂,都得秀才出身,你只在关爷庙念过两年书,哪能行?再说,你年纪小,人家也不收啊!”
邓瑜想了想,说:“那我就在你店里先干杂活儿,等攒下盘缠,再上口外去当兵……”
“别胡说了,上口外?你不听: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没人烟……你小小年纪,敢走口外!”
马尊义连忙劝解。
“对,就按你马哥的安排,在他店里当小伙计吧。再由着性子野跑,我们就都不管了!”
梁涛安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提出了警告。
邓瑜再没有言语,就留在马家脚骡店里,当起小伙计来。
吃住有了着落,结束了饥寒交迫的漂泊生活,邓瑜干活儿十分勤快。他扫地、铡草、上料、遛马、垫圈……整日忙个不停!而且,办事老练,说话机灵,待人和气,对来此歇宿的秦州老乡,更特别亲热恭敬,得到客人们异口同声地夸赞。马尊义看在眼里,十分欢喜,拿邓瑜当亲兄弟般看待。逢年过节,必有好菜招待,除了月例工钱,还另有几个赏钱。因此,无牵无挂,不觉冬去春来,日子倒也过得畅快。
次年夏天,一日,邓瑜正在店里给客人烧茶,邓楷堂忽然背着双手,慢悠悠踱了进来。邓瑜背过身去,装作不曾看见,邓楷堂却主动招呼,说秦州老家捎来点东西,叫随他去取。邓瑜便向马尊义说明,随邓楷堂而去。走到住处,不将东西即刻取出,却抱起个水烟袋,一面抽烟,一面训话。说去年他不认邓瑜,并非铁面无情,而是邓瑜实在太不像话。年纪轻轻,不安分守己,胆大心野,出门乱跑,将来准会辱没邓家的祖先,因此才不愿认这个本家兄弟。以后只要学好务正,不给他惹祸,他自然会惜亲念旧的。整整数落了半天,才拿出一个包裹一封信,说是邓瑜姐姐托人带来的。还捎了几十块铜元,但不能一次交付,先给四块,其余存放在他那里,有正经用处,到时再取。
邓瑜回到店里,拆信细看。姐姐不识字,信是请老先生代写的,好些字儿还不认识。不过,大意全能明白:除独身在外,诸事谨慎,爱惜身体的叮咛之外,说她已经完婚,几个钱是她做针线攒的,外面混上几年挣了钱回来,娶妻成家,另立门户……全是一片苦口婆心。
收起信,打开包裹,是一件汗衫,一双麻鞋。抚摸着姐姐亲手做的针线,遥想姐姐五年多的童养媳生活总算熬出了头,自己走得匆忙给姐姐连个招呼也没有打,可姐姐却一直记挂着自己……越想越愧悔难当,不禁流下泪来。晚下,凑着昏暗的油灯,借管账先生的笔墨,爬在铺板上给姐姐写了封信,第二天就托回秦州的相熟脚户捎了去。从此以后,姐兄之间,时有书信往还,千里外的游子,总算能得到亲人的一点儿慰藉。
光阴匆匆,转眼邓瑜到兰州已是两个年头。对兰州的风土民情渐渐熟悉,不仅在脚骡店内干活,也时常出外去替主人办事。跟着大车,去50里的阿干镇拉过煤炭;乘上筏子,渡过波涛滚滚的黄河,上盐场堡运过西瓜。在给店里歇宿的客人代买戏票中,跟“福庆班”和“东盛班”两个著名秦腔戏班的票房,也混得挺熟。四月八浴佛节五泉山庙会,店里放假一日,还跟着几个年岁较大的伙计,到旷观楼下岩洞内的摸子泉中,去摸过石子儿……
有一天,正是伏暑天气,邓瑜去东岗镇办事。路过东校场边,见有一队士兵正在操练。这队士兵,肩扛洋枪,步伐整齐,精神抖擞,动作熟练,与驻守省城的绿营兵大不相同。邓瑜看得眼热,问问身边一起观看的一位年轻人,才知是从湖北开来的一营新军,要去新疆,在此暂驻,而且还在兰州张榜招募新兵。邓瑜一听大喜,就去找那招兵的军官。一问,条件并不严格,不管文化程度,只要身强体健能吃苦就行。那军官十分和气,问了邓瑜的姓名籍贯年岁,邓瑜想了想,虚报了两岁,说是17。那军官笑笑,说17年岁尚小,远去新疆,难免掉队。邓瑜回答:17岁还小?霍去病18岁抗击匈奴就当上了将军哩!那军官见邓瑜个头高大,说话机灵,又苦苦央求,便给报了名。约定三天之内,告别亲人,来军营正式报到。
晚上回店,邓瑜将此事兴冲冲告诉马尊义。马尊义一听,勃然大怒,说是如果听任邓瑜从军前往新疆,他将对不起邓瑜死去的父母,也对不起郑集寨昝家亲戚。不容分辩,立时取出七串制钱作脚价盘费,央告一位第二天就回秦州的老练脚户,将邓瑜强行捎送回去。
邓瑜见马尊义如此安排,再没敢吱声。次日天不亮,就辞别马尊义,随那脚户乘着牲口启程。走出东梢门,走过东岗镇,邓瑜忽然跳下骡子,一把攥住那脚户的马缰,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起来:
“大哥!请受兄弟一拜,听兄弟说说我的难肠——”
那脚户吃了一惊,拦住牲口,一面扶邓瑜起来,一面连忙喊道:
“快说!快说!”
“咳——!”邓瑜一声长叹,未语泪先流,颤声说道:“我父母双亡,已无家可归。哥哥懦弱,嫂嫂凶悍。大哥送我回去,我还得外出流浪。念起你我同乡,不如高抬贵手,行行好事,将马哥给的脚价盘费你我各分一半,放我去另谋生路……”
那脚户听邓瑜处境如此可怜,再三思忖,只好将马尊义给的七串制钱分了多一半给邓瑜,叮咛几句好话,赶起牲口,扬长而去。
迎着黄土山梁间刚刚升起的一轮朝阳,邓瑜目送那脚户和他的牲口在尘土飞扬的大路上渐渐隐没,长吁一口闷气,擦擦满头大汗,在路边一个凉粉摊上连吃了三碗凉粉。又从包袱里取出姐姐亲手做的一直舍不得穿的汗衫和麻鞋一换,挺起胸脯,尽量学作大人们走路的步态,头也不回地前往军营去报到。
2
翻过高高的乌鞘岭,走出长长的古浪峡,凉州、甘州、肃州……这条由无数传奇故事铺垫的路,是一条不断选择强者的路。两千多年来,从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唐玄奘艰苦取经,到马可·波罗东游,林则徐谪贬戍边,左宗棠率部西征,多少驿马羽书,多少狼烟警烽,多少热血,多少白骨,多少悲壮的奉献和美妙的憧憬,才使这条沟通欧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得以信使往还,商贾不绝,畅通无阻啊!
由湖北新军第四十二标统带杨缵绪率领的这支部队,名为一标,从湖北开拔时其实只有一个营。由于杨缵绪升任为伊犁新编陆军协统,所以一路招募兵员,准备以这个营为骨干扩编为一个协。这湖北新军,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编练的一支新式陆军,曾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总教习,教练过洋枪洋操。它的基本成分,是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杨缵绪的这支部队在湖北驻守时,已有革命党人在其中活动,有不少士兵参加了革命团体或倾向革命。杨缵绪本人,在日本陆军户山学校上学时,即已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也一直从事秘密革命工作。这次乘向伊犁开拔之机,又有许多被清廷追捕的革命分子加入其中。
邓瑜入伍后不久,部队就离开了兰州。起初,他在彭开远排里当兵,行军到凉州以后,有个姓崔的营副发现他办事勤恳,粗通文墨,提拔他去营部做了一名司书。说是司书,其实并没有多少公文办理,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文化的机会,更多的时间还是给营长、营副当差跑腿。但由于身在营部,与各队各排军官士兵都有机会接触,所以,入伍后时间不长,上下都很熟悉。
行军路上,在跟邓瑜熟悉的人里,有三个跟他关系最好。一个是排长彭开远,一个是崔营副,还有个是在陕西入伍的姚镇天。在排里数邓瑜年龄小,可待人谦和,对大伙很尊重,彭开远便拿他当小弟弟看待,处处给以照顾。崔营副已40多岁,心广体胖,性格和善,整天笑眯眯的活像尊弥勒佛,很爱喝酒,量也大,几乎没有醉过,喝高兴了,便讲笑话。那大肚皮里,不知装有多少笑料,从凉州讲到伊犁,没讲过重复的东西。姚镇天虽然也只念过几年私塾,倒挺有学问,不过好摆读书人的架子,看不起没文化的人。在彭开远排里就他和邓瑜识字,所以跟邓瑜的关系也最好。
部队行军到了高台县,给养发生了困难。原准备休整一天,继续开拔,因筹措不到粮秣,连县知事也躲藏到乡下避而不见,便只得在此暂且停住下来。
也难怪县知事。这高台县本来就是个地瘠民贫的地方,同治三年偏偏又来了一个灾星——乌鲁木齐提督成禄。这家伙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著名刽子手内阁大学士胜保的旧部,奉命出关路经高台之时,恰好阿古柏率部窜扰新疆发生变乱。成禄贪生怕死不敢出关赴任,便借口河西走廊也不平静需要绥靖,就盘踞高台整整七年。他搜刮白银30万两,诬良为匪,残害无辜百姓200多人,把个高台,搞得路断人稀,十室九空。直到左宗棠出关平乱之时,才将这家伙参劾革职拿问。不幸,高台百姓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因此,每有军队过境筹集粮饷,县知事便逃之夭夭,让军队去自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