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虽然知道儿子闯了大祸,但并未生气。对于神鬼之事,这位遭遇坎坷的穷书生只是随众从俗,其实也不怎么相信。孩子在亲戚家寄养,也终非长远之计。天成离家的这段日子里,爸爸办了两件大事:将姐姐许给乐仓巷开杂货铺的孙家,做了童养媳;给哥哥说了个媳妇,年内就要成亲。这媳妇不是别人,就是丝线铺夏掌柜的大女儿苗条。夏家祖居城东二十里铺,与邓家庄只有一河之隔,邓夏两家说来也算世交。这夏掌柜比邓尚贤虽然年轻,但也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千金。大女儿苗条,年已十七,比天佑大一岁;二女儿珍珠,年方七岁,比天成小两岁。四个孩子,平日都很熟惯,只是两家大人的身份不同,难免有点儿尊卑之分。作为长女,苗条很会理家,手巧心细,舌尖嘴快,帮爹经营丝线铺子,管理那几个搓丝染线的小伙计,手段比她爹还高明。邓尚贤早就看在眼里,认为按自己的家庭情况,正需要有这么个儿媳,便托人说媒,去向夏家求亲。夏掌柜一只眼先天失明,背地里人称“夏瞎子”,但那只独眼看事却十分深远。他因膝下无子,一直在考虑将来家业的处置继承。见邓尚贤忠厚老实,两个儿子跟自己两个女儿年岁相仿,身强体壮,五官端正,正好般配。而且,城内有宅院,邓家庄也有几亩薄田,如果结为秦晋之好,等邓尚贤不久蹬腿归天,两家合为一家,岂不等于一下给自己添了一份家业和两个儿子!因此,邓家的媒人上门,立刻满口答应。同时,还给邓家敲了个边鼓儿:不只天佑和苗条良缘已定,连天成和珍珠将来也会水到渠成。不过,对大儿子的事,邓尚贤即刻筹款聘定,对二儿子的却笑而不答,未置可否。
天成听爸爸讲完这段原委,没有言语。给哥哥尽快找个媳妇做饭管家,自然是当务之急;但要夏苗条给他当嫂子,心里却不大乐意。至于姐姐去给人家当童养媳,则使他十分难过。外婆不就是童养媳吗?唉,当童养媳的滋味儿,外婆给他说过。但是,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一个九岁的孩子,有什么发言权呢?
这年冬天,哥哥就成家了。结婚那晚,调皮的天成,还去新房窗下偷听过壁脚。嫂子果然厉害,一上炕就给哥哥约法三章,但也说得在理:从此不准再睡懒觉,不准再养鸽子玩鹌鹑,要专心学医。还说:“你的名儿也得改改,那个‘佑’字冲着我爷的名字……”
婚后,哥哥改名子盘。有嫂子苗条持家,爸爸脸上有了笑容,连杂乱的小院也变得整洁起来。天成听外婆说过:“一分本事一分性。”过去,他只看到苗条的性子大,动不动柳眉倒竖,指着鼻子骂人。现在,才知道自己错看了人,对嫂子不由得敬重起来。甚至偷偷地想:将来自己能娶到嫂子的妹妹珍珠,确也不错!因此,当过年时节,嫂子拿出自己的体己钱买了顶青缎瓜皮帽子送给天成,问天成喜欢不喜欢珍珠时,天成竟红着脸儿,说了声:“喜欢!”
闹玩元宵过罢年,临近二月二,念书娃就该上学了。爸爸告诉天成,今年已经十岁,不能再在家里闲混,也要送他到关爷庙万达轩老师的书房里去念书。天成很高兴,换了套浆洗干净的衣裳把破棉袄一罩,戴起嫂子送的新帽子,跟着爸爸去拜见老师。
当时的秦州,还没有公立小学,只有十几家被称作“书房”的私塾。这万达轩老师,昔日在邓尚贤父亲门下读过书,比邓尚贤年轻十多岁,尊称邓尚贤为师兄,同巷居住,早晚见面,两人交情很深。此人家中颇有田产,日子过得相当优裕,广搜博览,饱读诗书,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几乎无所不好,惟独对八股时文懒得钻研,因此屡考不中,只在就近的关爷庙里设馆授徒,聊以度日。有时,也替亲友邻里卜宅算命,看坟择吉,人又称他“万风水”。
他的书房里,共教授着30来个学生,年岁、程度悬殊。有的不满十岁,有的已娶妻生子;有的才念《三字经》、《千字文》;有的已通背《诗经》、《礼记》。一人忙不过来,还雇请了一位姓周的青年学子帮他助教。
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位万老师,天成虽然时常见面,那瓜皮缎帽,马褂长衫,铜腿眼镜,八字胡须……都十分熟悉,可今儿跟着爸爸走进关爷庙正殿后面的北屋,还是气粗心跳。天成遵照爸爸在路上的吩咐,先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前三拜九叩行了大礼,就直直地垂手肃立,听爸爸跟万老师谈话。
万老师很客气,见爸爸掏出用红纸包着的一枚银元的礼金,慌忙摇手拒绝,连声笑道:
“友斋师兄!你这就小看人了。我万某这个书房,可不是为了挣钱。即使挣钱,也不敢收我老师孙子的钱啊!”
爸爸只好将礼金收起,说:“小儿顽皮,那就要拜托贤弟多加指教!该打该骂,千万别看薄面宽恕……”
老师点点头,瞅着天成对爸爸说道:
“令郎小名天成,既然入学读书,该起个学名才好。不知师兄是否已有考虑?”
爸爸微微一笑:“我想了个‘瑜’字,不过怕人家笑话:一个穷家小儿,敢跟三国周郎重名!”
“这你就不必过虑了,师兄!”万老师哈哈大笑起来,“古今重名重姓者,也不知有多少!老子姓李名耳,后有马耳、陈耳、田耳……周公瑾虽然一代英才,可也没有了不起的作为啊。心胸褊狭,读书养气的功夫不到,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令郎如果能认真读书,放开眼光,心胸大度,说不定将来的事业还会超过周郎呢!‘瑜’字很好——美玉一方,善自琢磨,可成大器。就叫他邓瑜,表字宝珊吧。”
爸爸拱手致谢告辞而去。万老师找出一本崭新的《三字经》,揭开白铜墨盒,执笔在封皮上工工整整地写了“邓瑜”二字,请来年轻的周老师叮咛一番。从此,邓瑜便在红脸关公和黑脸周仓的陪伴下,念起“人之初,性本善”来……
舒畅的日子过得真快,不觉春去夏至,暑退秋凉,临近重阳佳节。邓瑜在周老师的严格督责下,已念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开始认读《论语》。邓瑜的记忆力特强,虽非过目成诵,但念过三五遍后,便能流水般背诵出来,深得万老师和周老师的喜爱。
这位年轻的周老师,家境贫寒,平日沉默寡言,给学生认完字,领大家朗读几遍,就坐在太师椅上,一面督促学生自习,一面拿出本薄薄的小书,悄悄阅看。邓瑜好生奇怪:什么天书?看得如此津津有味!便借口教认生字,走到太师椅前,瞅空朝老师手里偷偷地瞟了几眼。只见那用朱笔勾出的一段书上,竟是这般言语:
“我中国欲脱满洲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④
邓瑜大吃一惊。去年冬天上学以前,他就听街上有人暗暗风传:大清的江山气数已尽,南方出了个革命党,头头叫孙中山,三头六臂,绿发红眼,十分了得,要推翻朝廷。莫非,这周老师也是革命党?!官府屡出文告,捉住革命党,可要砍头问斩啊!……
但是,这周老师是个多么好的老师啊!待人诚恳和蔼,教书耐心认真,还允许学生对他的话进行反驳呢。说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圣贤的话,也不会句句都对。孔子孟子也说过不少错误的话哩……看看如今的世道,哪个出来不是满口仁义道德,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可是,屈膝求和,割地赔款,花天酒地,敲骨吸髓,‘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对这些话,邓瑜虽然尚难以完全领会,但也深有同感。因此,跟周老师特别亲近。
每逢重阳佳节,书房照例放假一日,学生给老师贺节送礼。这回,万达轩老师卧病在家,重阳前夕放晚学时,周老师宣布:明天放假后,大家去看望万老师,不必来给他贺节,因他有要事外出。同时,念了五六个学生的名字,叫明早继续到书房来,其中就有邓瑜。
重阳那天清早,邓瑜看望过万老师后来到书房,周老师已在等候。等那五六个学生到齐,周老师取出两篮东西,叫两个大点的学生提着,说是要领大家去登高游玩,缓步出城,说说笑笑,朝城南的文峰山走去。
云淡风轻,秋光明丽,清清的耤水蜿蜒东去,陶公堤边的老柳黄叶纷飞。他们先到文峰山腰的石马坪,拜谒李广墓。古朴的陵墓,门额题写着“飞将佳城”四个苍劲的颜体大字,门旁嵌刻着一副对联:“树碑今再赋招魂虎卧沙场,射石昔曾传没羽鹤归华表。”大家念着对联,走进大门,摸了摸墓道旁身首残缺的两匹护墓石马,登上一级级石阶,站在那刻写着“汉将军李广之墓”的石碑前,望着长满萋萋衰草的高大坟头,正要请周老师讲讲李广射虎的故事,不料周老师却凄然叹道:
“咳,李广墓!李广墓!可惜这里埋的却并非将军的遗骨……”
邓瑜忙问:“那埋的啥呢?”
“埋的是李广生前的衣物,所以叫衣冠冢。我们这位秦州老乡,17从军,抗击匈奴,身经百战,威震大漠,却并无尺寸之功。生前不仅未能封侯,还被迫自刎而死。死后葬身何处,也无人知晓……”
邓瑜更感到困惑了:“那为啥呢?”
周老师一声苦笑:“就因他心地太忠厚,心眼太老实,只知杀敌报国,不会钻营拍马啊!”
“噢!”学生们异口同声叹道。
“不过,公道自在人心!,’周老师神情严峻地说,“当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到军中,士卒们想到将军平日待他们亲如父兄,一个个痛哭失声。为了表达深沉的哀思,家乡的父老才为他修筑了这座衣冠冢。可是,那些对国家并无实际贡献,凭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荣华富贵、不可一世的人呢,却一钱不值,如过眼烟云……”
邓瑜反复咀嚼着周老师的这番话,随大家一道向文峰山东侧的武峰山走去。
这武峰山山势平缓,山坳里古树参天,掩映着一座著名的寺院——南郭寺。唐朝安史之乱,大诗人杜甫携家避乱秦州,曾在此临时寄居。寺内有一株古柏,巨杆双出,矫若游龙,凌空横斜,十分壮观;有一眼泉水,清洌甘甜,旱涝不减不增,在杜诗中都早有描述,皆系千载以上之物,历来被秦州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荣。以前,春秋佳日,万老师、周老师也领他们来此游玩。老师们饮酒赋诗,学生们猜谜答对,直到兴尽而归。
这天,大家来到寺中,先去杜公祠叩拜了诗圣杜甫,然后在古柏下盘膝而坐。大家围着周老师,原以为他要讲杜甫的故事,谁知他打开篮子,一面让大家取食篮中的梨子和烧饼,一面却提出了一个使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诸位都是秦州人,可知我们秦州的陈养源先生?”
同学们面面相觑,全都摇头。
周老师微微一笑,倾身向前,注视着大家说道:
“陈先生可是我们秦州的一个人物,你们应该知道的。他老家就在北关,甲午科中过进士,后在山东做了知县。庚子年间洋鬼子打进北京,他满怀悲愤,弃官而去,寓居上海,结交四海豪杰,办了个竞今书局,专卖进步书刊。他跟孙中山、蔡元培、章炳麟、刘光汉、吴敬恒……这些远见卓识的革命人士,都有密切交往。前些日子,我有个朋友前往上海去找他,除带回一大批书报,还给我们秦州的读书人捎来一封信呢。我抄了一份,你们想听听吗?”
“请老师快给我们念念!”
大家齐声回答。
“好!”周老师从长衫底下掏出封信来,压低嗓门,慢慢念道:“……读书非求仕进,乃为明理。环视今日之世界,列强虎视眈眈,意欲瓜分中华。清廷腐败,甘心认贼作父;洋人贪婪,放胆得寸进尺。自甲午以还,庚子变乱,辛丑议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未有如此甚者!养源弃官山东,闲居海上,痛感民智之不开,乃以区区微力创此书局。现奉上《革命军》、《苏报》及陈天华君所著之《猛回头》、《警世钟》若干册。想我秦州,本羲皇故里,人文荟萃,开化甚早,忠义之士,历朝辈出。顾炎武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我秦州士子,奋发蹈厉,毅然省悟,宣传革命,开启民智,为实现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之革命宗旨不息奋斗……”
邓瑜出神地听着,眼前天地好像渐渐变得开阔豁亮起来。早先他只是听爸爸说过: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在秦州的历史上,曾出过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忠烈将军纪信,抗击匈奴保卫国家的飞将军李广,平定边陲安抚羌人的壮侯赵充国,整治乌孙驻守西域的都护段会宗,继承孔明九伐中原的辅汉将军姜维……这许多金戈铁马、侠肝义胆、叱咤风云的将军。谁知,就在如今,还出了这位弃官不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陈养源先生呢?
秦州,真是人杰地灵啊!
4
可惜,好景不长。邓瑜上学读书不满两年,爸爸又一病不起!
那是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的秋天,爸爸身患痢疾,长期腹泻不止,直拖到腊月。眼看熬得油干灯尽。可是,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不知道什么缘故,虚弱不堪的爸爸却忽然清爽起来。早上,把全家都叫到他住的南屋炕前,对大儿子子盘吩咐道:
“快过年了,到你岳父铺子里,去再借几串钱,办点年货,称灶糖,买香蜡,祭祭灶……顺便告诉你岳父,账房不要另外安排人。我现在病轻了,缓到过了这年节,就能到铺子里来……”
见爸爸的病忽然好转,全家欣喜若狂。哥哥去借钱,邓瑜跑到东仓巷孙家去告诉姐姐。姐姐一听,请示婆婆同意,忙提了几个刚烙好的灶饼,随邓瑜一起来看望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