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14231100000041

第41章 曲女城大法会连辩十八天(1)

然而,戒日王的实力摆在那里,鸠摩罗王当然也不能贸然翻脸;同时,戒日王刚刚结束了一场征战,军队亟待休整,如果真的为了玄奘开战,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尽管两人嘴上气势汹汹,却并未真正打算开战。于是,鸠摩罗王调集两万象军,逆恒河而上,护送玄奘去见戒日王。

动用两万大军为一位僧人护驾,可谓空前绝后,闻所未闻。玄奘在印度所受礼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鸠摩罗王,常常像孩子一样天真可爱。戒日王的驻地在恒河南岸,他却命令大军在恒河北岸扎营,将玄奘安置在军营正中预设的行宫,然后他自己渡河前去见戒日王。戒日王知道他是出自对玄奘的敬爱,所以才出言不逊,就不再加以为难。戒日王只是问玄奘眼下在哪里,鸠摩罗王回答在行宫中。戒日王又问:“为何没有一同前来?”

鸠摩罗王反问:“既然大王您如此崇信佛法,又怎么可以让玄奘法师渡河涉险前来拜见您呢?”

戒日王在自己的额头拍了一巴掌,说道:“哦,对,是我错了。你先回去,明天我亲自前去礼请。”

鸠摩罗王回到行宫,向玄奘通告了他见戒日王的经过,并且预测说:“戒日王虽然说的是明天过河来,但我猜想他一定急不可耐,恨不得马上见到您。所以,他可能今天晚上就会来。如果他来了,您不必出去迎接。”果然,初夜时分,哨骑前来报告,说是河中出现成千上万的火炬,同时传来响亮的步鼓声。步鼓,是戒日王专用的信号标志。他出行时,一定有几百名金鼓手随从,他走一步就敲一下,称为节步鼓。全印度只有戒日王才能这样,其他国王不能仿效。因此,可以确定是戒日王连夜而来,鸠摩罗王立刻率领人到河边去恭候迎接。身材魁梧、面如明月、满身珠宝的戒日王,在鸠摩罗王的陪同下来到行宫。戒日王见到玄奘仪表堂堂,顿生敬仰之心,他在玄奘座前倾金山、倒玉柱,俯下万尊之躯,行头面接足礼——在印度,唯有弟子对师父、晚辈对长者,才行这最尊贵的礼节。他散花、颂偈赞叹玄奘之后,才问道:“法师从中国来,弟子听说贵国有部《秦王破阵乐》,不知秦王是何人?有何丰功伟绩,以至要如此称扬他?”《秦王破阵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剧,主要歌颂了秦王李世民的英勇战绩,是在《破阵乐》(① 隋末流行的一种军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为庆祝李世民登基,宫廷乐工在皇帝春节宴请文武百官之时,正式演奏了《秦王破阵乐》。从此,这首乐曲成为唐朝最流行的一部大曲,它雄壮激昂的旋律、恢宏磅礴的气势,象征了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玄奘能在万里之外的印度,听当地最杰出的国王以羡慕的口吻说起《秦王破阵乐》,自然是心潮澎湃,倍感自豪。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唐的民间外交家:“此歌者,赞美我国贤君之高德也。”

玄奘故意停顿了片刻,才侃侃而谈:“我的祖国对于那些怀圣贤之德,能除暴安良,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人,就歌而咏之。上至国家的宗庙之乐,下到黎民百姓的口头小曲,都为古今的圣贤歌功颂德。秦王就是当今大唐的天子。他在未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当时,中国正处在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秦王以帝子之亲,应天策之命,英勇善战,统帅大军征战四方,平靖兵匪,肃清海内,将人民从兵燹之中拯救了出来。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就谱写了这支乐曲颂扬他。”

戒日王听了玄奘的话,赞叹道:“这样的人,是上天派来为人民当家做主的。我当面东朝之。”

正是因了玄奘的努力,使得戒日王对大唐帝国充满了由衷赞美和无限神往。他很快就派出使节访问大唐,并于第二年抵达长安。其后,印度与唐朝友好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的确,在玄奘离国出行的十九年里,他把中国人聪慧善良、品德高尚的美名传播四方,而且把大唐国家的德威远播四方。因为,在外国人的眼里,玄奘就是大唐!

之后,戒日王告辞回宫,准备第二天正式迎接玄奘。

翌日一早,鸠摩罗王陪同玄奘渡河,去见戒日王。当他们走近行宫时,戒日王已经率领近臣、法师等二十多人站在宫外等候。他们将玄奘迎进行宫就座,再次奏乐、散花,以珍馐斋供。

礼毕,戒日王问:“弟子听说您著有《制恶见论》,带来了吗?”

玄奘将论著呈上。戒日王让一位侍从当众诵读。听完后,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扭头对在座的小乘法师们说:“太阳照耀,萤火虫和烛火就失去光亮;天雷震荡,就听不见鼓锣与锤錾的声响。现在,你们各位所信奉的小乘之宗,一一被大唐高僧破斥了。请问,你们哪一位能够站出来,用自己的教义与他当场辩论呢?”

在座的各位小乘法师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当场反驳玄奘。

戒日王见状,冷冷一笑,说道:“各位平日能言善辩,自称‘解冠群英,学盖众哲’。你们经常发难,毁谤大乘,怎么听说今天有大唐高僧前来辩论,就借口要去朝礼圣迹,纷纷逃避呢?我现在知道了,原来你们都是一群无能之辈。”

玄奘感到这样对各位小乘法师不公平。因为他们原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制恶见论》,仓促之间,自然无法应战。于是,他将自己的观点拆解开来,细细讲了一遍。那些法师听后,心服口服,当众欢喜赞叹玄奘不已。

戒日王有一位寡居的妹妹,聪慧利根,对小乘善正量部的教义很有研究。她坐于戒日王身后,听了玄奘的讲解,深感大乘佛教奥妙无穷,欢喜雀跃,欣然改宗。

戒日王眼见自己的妹妹都被玄奘折服了,真是太兴奋了。高兴之余,他突发奇想:将那烂陀寺与乌荼国小乘佛教徒之间的辩论,扩大范围——扩大到全印度。让所有的小乘论师,都来向这位大唐高僧挑战。

想到这里,他对玄奘说:“法师的论著的确高明,弟子与在座小乘法师都很佩服。但是,其他各国的小乘和外道没有见过法师的真知灼见,恐怕仍然抱残守缺,执迷不悟。因而,我想在曲女城为您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辩论大会,通令五印度的沙门、婆罗门以及各种外道统统前来集会,一则显扬大乘佛教的微妙义理,以断绝他们的毁谤之念;二来让他们一睹法师的崇高盛德,摧伏他们的骄慢之心。”

这就是说,让玄奘去迎接全印度所有高僧、婆罗门以及其他外道的挑战!

尽管玄奘修养极深,温文尔雅,能够处变不惊,但仍然被戒日王的这个决定吓了一大跳!要知道,古来由于印度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条件良好,简单耕种就能丰衣足食,所以印度人闲暇很多,尚好思辨,各种学术都非常发达。因而,印度各种宗教十分发达,用佛教的话说,有“九十六种外道”。同样因为如此,原始佛教才能发展成现在的大小乘峥嵘并立、各部派争奇斗艳的洋洋大观。同时,印度的高山大川、森林乡野之中,卧虎藏龙,不知隐居着多少高人。他们的学识高深莫测。而玄奘,虽然十几年间积累起了很高的声望,但毕竟印度是佛学的发源地,他一个外来的留学僧,从语言到逻辑习惯都有先天的缺陷。万一失败,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身败名裂。根据印度辩论的传统,他很有可能因此而输掉自己的脑袋!

然而,玄奘依然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他毅然选择了担当,坦然面对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

从这一刻起,一位来自东土大唐的异国高僧,已然担当起了维护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地位与声誉的历史重任!

这一年,玄奘虚岁四十有二。

五印度盟主戒日王发出通告,邀请各国国王、佛教各宗派论师、婆罗门、外道学者等齐集曲女城,参加规模空前的辩论大法会。

诏令发出,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各自率领着自己浩浩荡荡的大军,陪同玄奘向曲女城大会场进发:戒日王带着那支远征凯旋的大军行进在恒河南岸,鸠摩罗王指挥着两万象军开进在恒河北岸,河面上,还有上万艘舰船一起开动。这一路上,幢幡遮空,旌旗蔽日,锣鼓喧天,乐曲回旋。他们足足走了九十天,直到腊月才到达曲女城。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恒河之畔的曲女城成为全印度关注的焦点。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朝这里赶来。如期到达的总计有:十八国国王,精通大小乘的高僧三千余名,婆罗门及外道两千多人,以及那烂陀寺的一千多名僧众。这些来自印度各地的高人,都是各教派、各宗派、各学派挑选出来的顶尖人物,博学善辩且各有专长,玄奘面临的将是怎样的一种精彩?前来观看这场辩论的民众更是高达数十万人。一时之间,场内场外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戒日王早已在会场搭建起两座大殿,其内安奉佛像,并做法堂之用,每座大殿可容纳一千多人。各位国王的行宫,就在会场西面五里的地方。经过紧张而隆重的准备,辩经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先从行宫中请出佛陀金像,安奉在大象背上的宝帐中,并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戒日王扮作帝释天(① 佛教护法神之一。),手持白拂随侍在右侧;鸠摩罗王扮作梵天(② 印度教的创造神。),手执宝盖行进在左侧。两人都是头戴天冠,垂璎佩玉,护送着佛像缓缓前行。随后是两头驮着巨大花筐的大象,一路抛洒着缤纷的花雨。其后是玄奘和高僧们乘坐的大象队伍,十八位国王和王公大臣们则乘坐另外三百头大象,护卫在两侧。到达会场门口,戒日王亲自捧着金佛像走上大殿,安放在宝座上。然后,他和鸠摩罗王及玄奘、十八国国王,依次上前礼拜供养。随后,戒日王首先请十八国国王入座,再请各国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接着请婆罗门以及有名的外道五百多人入座,最后才请各国大臣两百多人入座。其余的僧俗人等,只能安置在院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