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放手时就放手,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却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
现实中的我们,都知道奋斗终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和索取。然而,如果真想拥有一种健康和快乐的幸福人生,我们还要懂得放弃的道理。放弃,不是怯弱无能的原因所在,更不是悲观绝望的结果使然;放弃,是人奋斗的另一个开始,更是生命境界的完全展现。
我们所说的放弃,是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我们为成就理想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是要放弃那些没有价值的追求和毫无意义的索取,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坚持的进取心和生命力;是要放弃那些名利追逐的妄想和骄奢淫逸的美梦,而不是放弃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和创造活力。
古代,有一位君王想在众多妃子中挑选一位立为王后,他让妃子们沿着一条河的河岸一直往下走,要求每个人都捡回一颗自己认为最大的石子,谁拾的石子最大,就立她为王后。一路上,众妃子都边走边想:后面一定有更大的,于是,她们放弃了许多捡石子的机会。只有一位妃子在半路上拾起了一颗她自己认为最大颗的石子。后来,越往下走,石子越来越小。故事的结果当然是那位在半路上拾起石子的妃子被立为王后。
众多的妃子都幻想以后还有更好的、更大的,于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把握幸福的机遇。而那位在半路拾起石子的妃子,却懂得放弃“以后还有更好的”这种幻想与诱惑,在认为适合之时,她就毫不犹豫地拾起了石子,也拾起了她一生的际遇,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懂得有选择地加以放弃,于是,错过了许多机会,最后抱憾终身。许多人在机会降临时,总认为更好的机会还在后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时,才发现已错失良机。
其实,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只有勇于放弃那些空中楼阁般的幻想,我们才能做到脚踏实地;只有放弃那些难以满足的物欲,我们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只有放弃那些徒劳无益的等待,我们才能避免虚度光阴;只有放弃那些不该坚持的错误,我们才能做到拥抱真理。
事实上,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放弃的前提是一种独具慧眼的观察,更是一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洞悉。只有当我们完全了解了得与失的深刻道理,也懂得了生和死的全部意义,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学会放弃,并在学会放弃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假如一个人紧握愚痴不放,我们的生命必将是死寂的,我们的生活势必失去“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源头活水。若如此,又何谈洒脱呢?岂不知,放下之处,有更宽阔的落脚地;放下之时,才能有更多的丰收果。人生要进步,要快乐,要成功,就需要放下愚昧迂腐的知见,摒弃根深蒂固的窠臼。
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能力做我做的每一件事并远远超越我。有的能成功,有的却不能。对于那些不能做到的人来说,是自己阻碍了自己,而非环境不允许。”
毋庸置疑,每个人对自己都是有着本能的趋利避害思想的,也因此,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而人生的许多麻烦和苦恼也就来自于对自我的执念,就在于认死理,耗费了自己的心智而不觉,虚度了自己宝贵的年华而不知,蹲在监狱中浑然忘了自己本身就是囚徒。
佛说:一切执著的根本是自我。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自在。由此可见,“自我”只是一个只会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而我们却常常将拥有的一切赋予“我”的错觉,进而执著于它。其实,被执以为“我”的一切,只是出自我们的设定而非事实本身。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从另一个角度来端详我们的人生呢?实际上,人生就像是演戏,每个人都担当着自己的导演,只有那些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创造出精彩的剧目,才能“剪辑”出优美的人生片段。选择是成功者前进路上的航标,只有量力而行的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取舍,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能够达到如鱼得水的良好状态。
实际上,我们往往执著的那个“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幻影罢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这种对于“我”的执著,该放手时就放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够轻装上阵,去拥抱雨露、阳光,收获幸福和快乐,走向无限广阔、自由的天地。这样的我们,才是幸福的,快乐的,也是自由的!
有多大的付出,才会有多大的收获
雪莉作为唯一的一位女性获奖者,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着实不易。她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组建了当地第一个研究生教学及教职工科研基地,由她担任副主任。几年来,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该基地多次接受业内顶级专家学者大检查评估,广泛受到好评。
像上面故事中雪莉这样的女性或许还有很多,她们为了事业,为了工作,在各自的领域全身心地付出着,直到产生成果的那一刻,她们的心情才能变得轻松,而面对收获果实的那一刻,也是她们最为享受的一刻。
不止是雪莉们,现实生活中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其实都应该明白,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让自己的生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就要不断地付出。我们更要知道,付出不是吃亏,而是在为享受胜利的果实酝酿动听美妙的旋律。
曾经唱遍两岸三地的那首《真心英雄》的歌曲至今令我们记忆犹新。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实际上,这风雨的背后正是汗水的付出。换句话说,如果愿意付出,那么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自己情愿付出,才能有所回报。比如友人之间相处,彼此越是心底无私、坦诚相待,就越能赢得更多更深厚的友谊。正如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你懂得付出,你才能拥有财富。获得某省青年科技奖的雪莉对生活也表达了类似的认识——生命就是付出、收获和享受的过程。
当然,付出不仅仅体现在为了工作、为了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会体现出来。比如,我们为一位老人让出公交车上的座位,为问路的人指引正确的方向,为一位陌生人撑开雨幕下的伞……
在一个下雨天,一位老太太走到一家百货公司闲逛。大多数售货员都是只对老太太瞧上一眼,然后做各自的事情。因为他们都看得出,老太太分明是躲雨才进来的,而不是购物。
但只有一个店员例外,他没有像别人那样目中无“人”,而是主动上前和老太太打招呼,并很有礼貌地询问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
老太太说,自己不准备买东西,只是进来躲躲雨。可这位店员却温和地说:“没关系,那请您等雨停后再走吧。”
就这样,老太太和店员就聊起天来。雨下了很长时间也没停,老太太说必须要离开了。只见这位店员拿出来一把伞,然后递给老太太,并告诉她什么时候路过这里再把伞送过来就行。
老太太很感动,她向这位店员要了一张名片,然后离开了。
几天之后,这位店员忽然被老板叫到了办公室,老板把那天他借给老太太的伞给他,同时还给了他一封信。
这封信是那位躲雨的老太太写的。里面的内容大致是,让这位店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一所豪宅的装潢工作。原来,那位老太太不是别人,正是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母亲。
显然,卡耐基的母亲是主动为这位帮助过她的店员“送钱”来的。装修钢铁大王的豪宅,交易额能少得了嘛!试想,当初如果这位店员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付出自己的热情,那么还会有现在的收获吗?
从这个角度讲,付出也体现了我们的一种品质,一种修养。当我们乐于为他人付出,那么最终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这就和农民耕作一样,播种、浇水、除草,这期间的每一步都需要心甘情愿地付出。因为只有努力的付出,才能有秋收时丰厚的回报。
攀比越多,快乐越少
曾担任北大副校长的傅鹰先生曾说过:“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为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傅先生旨在告诫我们,一个人只有秉持谦虚的态度,学习他人的长处,而不是与人攀比,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促使自己进步。
有这样一句老少皆知的话:“人比人,气死人。”话虽说来简单,道理大家也都知道,但仍有不少人冒着被“气死”的风险去和别人比这比那。你羡慕我住大房子,我眼红你开宝马;你今天背LV,明天我就提个PRADA……生活中总有会出现这样一些喜欢攀比的人。这种心理,相信相当多的人都是感同身受吧。一项大规模网上调查显示:“不快乐”成了流行病,而“郁闷”、“不爽”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口头禅。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人站在自己当下这个阶段的时候,都会说如果我有一天有这么个机遇就好了;如果我有一天做了那个工作也可以怎么怎么样了,于是觉得自己是最可悲、最可怜的人。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让一位测试者挑拣重量介于50~850克的黑色小盒子,并把整个过程录下来,然后请12名志愿者看录像,同时也挑拣盒子。结果发现志愿者拿起的盒子,比录像中的测试者拿起的都要轻,并且平均都要轻61克。原因在哪儿?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做了“别人比自己轻松”的判断。
按说,当前社会财富总量已是大大增加了,但社会的快乐总量却没有同步增加。原因是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目标,成了钱的奴隶,有钱导致炫耀性消费,而社会的快乐总量与少数人的炫耀性消费无关,反而导致多数人的失落。社会应当追求人们快乐的最大化,真正的快乐与财富有一定的关联,但只有约15%的相关,并主要表现在财富的早期增加阶段,中期与“闲”相关,后期与“健”相关。因为85%的快乐并不是来自物质和感官享受,而是来自心灵、精神层面的诸如生活态度、观念意志、友情、家庭、人际关系等与闲、健相关的因素。
这就牵涉到“物质永远不会人人平等,但生活快乐可以人人平等”的人生本质问题。只要是盲目攀比,一定带来痛苦,而且攀比首先伤害自己。相反,对比是理性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穷人,也有许多值得快乐的地方,也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他可以像任何人一样快乐无忧。
生活中许多东西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紧,我们最重要的快乐倒是公平的,是人人可以享有的,这不是什么阿Q精神,这是一种智者的心态。
陈平军先前在公司里从事的是技术工作,那时他老抱怨做技术不好,总想着能做市场,因为可以认识更多的人,而且还有丰厚的销售提成;之后,等他终于如愿了,他又开始抱怨起市场来,觉得还是从事技术工作好,因为可以有稳定的收入,不用看客户白脸,不用在外面风吹日晒。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呢?一方面,人在展示给大多数人的时候,都是自己好的一面,比如有钱的时候,比如心情好的时候,比如轻松的时候;而另一方面,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都会刻意地模仿一项别人已经在做的或者已经做完的事情,然后加以自己的想像,并给自己一个想像的和事实一样的结果。
很多人都会羡慕自己认识的成功人士,觉得他可能和自己差不多大年纪,但他在开奔驰,住别墅,而自己还在挤公车,租房住。而反过来想想,如果让你放弃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自己去创业,你现在能放下吗?让你拿出自己的积蓄去投资一个项目,你这会儿能付出吗?你真的比你的朋友工作时间要长吗?
老子说:适者有寿。这四个字实际上概括了生理的、心理的、心灵的、人际的各种关系的至高境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健康上的体现。人类远远没有做到,因为滚滚红尘,诱惑太多,欲望也太多,理性的力量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有空多到大自然中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感悟自然,经历了大自然的洗礼,心灵会变得纯净,生活会充满幸福。
当一个人具备这样淡然心态的时候,还会去与人攀比吗?事实上,和别人比较,比赢了固然有优越感,比输了也难免失落。从多数人的经验来看,失落会更长久地留存心中。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比呢?
因此,不妨尝试一下,不去比较,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
每当比较的念头冒出来时,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停下来,和自己聊聊。比如,当羡慕别人的收入和风光时,问一下自己:如果可能,我愿意全部扮演对方的角色吗?承担他的一切,风光和失意,顺境和逆境,洒脱和焦虑,通宵达旦地加班,彻夜不眠地思考,马不停蹄地奔波……或许当面对其中的辛苦和焦灼,你对他的所有羡慕都变成了理解和怜惜。
那么,你可以接着再问自己:我该怎么对待自己,又该怎么看待别人呢?当你认识到对于别人的成就和美满,应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祝福,这世界上,多一份美好总是好的,无论属于自己还是别人;对待自己呢,顺其自然,不苛求,不勉强,凡事尽力,乐观接纳后果,不去为能力以外的事情责备自己。若如此,你是不是就会发现心境敞亮了,也更加轻松了呢?因此,向往的东西,就自己去争取。别人的好,也不羡慕。安下心埋头耕种,而不仅仅是抬头看天。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羡慕心理”能够适可而止,也并非坏事,这至少可以成为他的动力和方向,但首先得认识到:所谓成功与幸福,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体验的动力过程,只有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到那个时候,想必就不会盲目羡慕别人了。
没有不快乐的事,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罗曼·罗兰说:“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又有人说:“如果有一袋烂苹果,就做一些苹果馅饼;如果有一颗柠檬,那就做一杯柠檬汁,世界上没有不快乐的生活,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行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负累,把人生当作是一场旅行,那么就可以从容地欣赏到沿途的美景了。
然而,我们却总是踩着不断追求的脚步,马不停蹄地奔向一个又一个目标,却忘记了回一回头,或者把脚步放慢一些,看看被我们忽略的一道道风景。
曾经,有位女性因为自己的鼻子有些缺陷,一直都很自卑,对于她喜欢的异性,一直都不敢表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