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14231800000026

第26章 【星期六】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3)

总而言之,无休止的争论和冲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要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尽量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包容,不去和他人发生冲突,这样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更和谐、安宁,同时也会为我们前进的道路扫除障碍,让我们走得更加轻松、快捷。

让心境平和,远离无益的争辩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认为争抢好辩的人是才华出众,口才绝佳的,而没有想过这些争辩能为当事者带来多少实际的意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雄辩”的行列,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们的周围,几乎无处不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服饰或装扮也能引起争辩。而这些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往往是不利的。

一次小范围的座谈会上,某位曾执教于北大的讲师向身边的朋友说了上述一番话。

从某种意义上看,争辩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求真理的过程。然而,毕竟争辩不同于寻常说话,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为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岂不知,即使争辩赢了,也并不代表你就胜利了。因为天底下只有一种方式能在争辩中获胜,那就是保持平静的心态,做好吃亏的准备。

如果我们在问题和矛盾面前能够退一步,仔细思考一番,那么就能作出最冷静、最理性的选择。只要我们不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争论,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温和平静地和对方去探讨,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下面的故事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早上一上班,身为科长的刘晓燕让下属郭海萍准备一下上报给部门经理的材料,可到了下午3点多,郭海萍还没准备好。这让刘晓燕很恼火。直到快下班的时候,郭海萍才把材料交上来。当时,部门主管杨大姐正好在办公室和刘科长谈论工作。

刘晓燕拿过材料来看了一下,发现里面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顿时很生气:“郭海萍啊郭海萍,你看你这是做的什么啊,做了一天居然做到这种程度,太不认真了!”

本来,郭海萍就因为刘晓燕的职位比自己升得快而心怀成见,再加上这件事,她更是难以服气,于是大声争辩说:“我写得不好,那么就让您这个很牛的科长自己写好了!”

两个人这么一来二去,就吵嚷起来。站在一旁的老员工杨大姐马上劝说:“你们都别上火。刘科长,刚才王经理打电话叫你呢,你赶快去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处理吧。”

刘晓燕走了,杨大姐先让郭海萍消消气,然后对她说:“我知道为了赶这个材料你很辛苦,来,我再看看。小郭呀,你的字写得真不错,有些观点也很鲜明呢!看来真是咱们公司的后起之秀。不过,你再看看这个地方,我理解起来有点歧义,你可不可以帮我解释一下?”

“是吗?我再核实一下。还真是呢,我没有考虑周全,多亏您帮我指出来了。我再改改。”杨大姐继续说到:“小郭啊,你很有才华,比我当初简直强得不是一点半点。不过呢,做任何事情都要谦虚、谨慎一些。以你的才华和能力,再加上这两项的话,肯定很快就出人头地的。对了,你拿回去再把材料好好修改下,明天把改好的交给刘科长,这样对你自己也有好处,对不对呀?”“您说得对,杨主管,我一定尽力,还是您想得周全。谢谢啊!”

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语气和用词就会换来不同的效果。这正是“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杨主管不愧是老江湖,她平时处理下属的问题时肯定是平和而冷静的,绝不会做一些无益的争辩。

我们也应该向故事中的杨大姐学习,在为人处世时,要不怕吃亏,充分利用人性的“好胜心”、“虚荣心”,减少无益的争辩,从肯定对方的观点出发,使其获得自尊感。这样一来,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自如流畅,结果也会超乎我们的预期。

肖恩春节前在一家大型商场买了一套西装,穿了两天后,他发现上衣褪色,导致衬衣的领子都被染成黑色了。

于是,肖恩到这家商场准备退货。他找到卖给他西服的售货员,叙述了有关情况,要求退款。可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售货员就开腔了。

售货小姐漠不关心地说:“这款衣服我们商场都卖出上千套了,从来没人挑出毛病。”一看对方是这种态度,肖恩很是恼火,他忍受不了售货小姐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语气,而且还指责他,好像他是来故意找茬似的。

实在忍无可忍,肖恩便和她吵了起来。正吵得激烈时,又一个售货小姐加入进来,冲着肖恩说:“所有的黑色衣服一开始都会褪点色的,这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的。再说,这衣服价格这么低,褪色就更自然了,和我们卖衣服的有什么关系。”

本来肖恩就很恼火,又听了这样一番话,简直都要气炸肺了,这不明摆着说他买的是劣等货吗!就在肖恩打算奋起争辩、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售货部的宋经理走了过来。

宋经理让他们先停止争吵,并冷静地听完了肖恩的描述。那两个售货小姐还想申辩,被宋经理拦下了。接着,宋经理心平气和地说,肖恩的衬衣领子显然是被西服弄脏的,并且一直说,无法令顾客满意的商品他们商场就不应该出售。宋经理承认了他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并坦率地跟肖恩说:“您希望我们怎样处理这套衣服呢?我们一定会尽全力让您满意。”

听了宋经理这番话,本想无论如何也要退掉衣服的肖恩平静了下来,他说:“我先听听你的意见吧,如果这件衣服只是暂时褪色,我可以不要求退货,否则,请你帮我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经过协商,宋经理答应肖恩先试穿一个星期,然后再根据情况处理。同时,宋经理还承诺肖恩,如果到时候还不满意,他一定会为肖恩换一套全新的,并对刚才店员对他的不礼貌行为表示歉意。

至此,肖恩已经没有任何火气了,他满意地走出了商场。试穿了一星期后,肖恩没有发现衣服再有什么问题,他便对宋经理写了封感谢信,表示对他的处理方式非常满意,并称以后还会来他们商场购物。

看得出,故事中的宋经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比那两个售货小姐成熟很多。其实,不做无益的争辩反而能为自己赢得他人的满意,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声誉。

毋庸置疑,但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或许就会换一种方式和别人谈论某件事情以至于放弃争辩,如此,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与人之间的和气。

没事别抬杠,有事也别较劲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的费孝通先生在谈起自己对写作的想法时,这样说道:“我一生写作自以为是比较随意的顺性的,秉笔直书,怎样想就怎样写,写成了也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和别人的毁誉。”

通过费先生这番话,我们不得不说,能有这等胸怀和气度的,实在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生活中总是有更多的人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会反驳,动不动就跟别人抬杠、较劲。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如何,想必不言自明了。非但不一定能让别人买账,自己还惹一肚子气。这是因为,一个会说话的人会很讨人喜欢,但是一个“没理搅三分”的爱抬杠的人,则不见得会受欢迎。于人于己都无丝毫益处可言。

有着抬杠癖好的人,一般表现为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并经常对别人说的话发表不同意见。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自恋和逆反心理的表现。因为有自恋心理的人特别在乎自己的感觉,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替他人着想。他们往往喜欢将自己“变身”为救世主,觉得凡事都应该自己说了算,别人得服从自己。

这种人往往有着长于一般人的口才,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他们与人交谈往往就像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话说得精彩不见得就有人愿意听。一个会说话的人会很讨人喜欢,但是一个爱抬杠的人,就不一定能被人们喜欢。

苏甄倩在一家企业担任会计职务,由于工作年头长,她自恃资历老,学历高,平时在单位上不仅爱和同事抬杠,也喜欢与领导“顶牛”。

一次,领导安排她抓紧时间去税务局报税,可苏甄倩却认为,上司不懂财务,纯粹是瞎指挥。于是,苏甄倩就磨磨蹭蹭地迟迟不动。领导见状对她说:“再不报,就要罚款了。”苏甄倩却说:“怕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年的会计还不懂。”

领导又说:“作为我部门的员工,你要接受领导对你的安排。”听上司这么说,苏甄倩有点恼火地说:“我来这里工作的时候,你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待着呢,凭什么就得让我听你的!”

领导也有些气恼,但考虑到周围还有一些同事,便强压火气,没有发作。

但是,同事们看在眼里,却对苏甄倩议论纷纷——

平时和苏甄倩关系不错的两个同事急忙劝苏甄倩,其中一个说:“你这是怎么了,平时和我们抬抬杠就算了,居然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顶牛。”另一个说:“长此下去,上司肯定会炒你的鱿鱼,给你穿小鞋的。”于是,他们打算好好劝苏甄倩。

一天,那两位关系不错的同事,把苏甄倩叫到一家咖啡馆,对她好言相劝,上司毕竟是上司,你这样和她抬杠,让她如何下台?

谁知,苏甄倩不但没领情,反而更来劲了:“就咱这领导,还用巴结她吗?”两位同事说:“你不巴结没关系,但也该尊重她啊。其实,你心眼很好,但就是说话太冲,这样难免会得罪人的。”

没想到,苏甄倩听完反而讥讽地说道:“她的水平你们也看到了,让我怎么尊重她!先说年龄,她28岁,我34岁,她不如我长。再说学历,她是高中没毕业,参加工作后,混了个大专学历,我却是正规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再说工龄,她比我差好几年。她一天到晚就知道搞搞上上下下的关系,而我辛辛苦苦埋头做账。你们说说,就她这样的人还对我指手画脚,能让我服气吗?”

同事说:“这些方面人家是比你差点,可人家的协调能力比你强!”

苏甄倩说:“除了协调和上级的关系外,我看她的协调能力也比我强不到哪儿去!”

就这样,苏甄倩与劝她的两个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抬杠,一句劝告的话也听不进去,弄得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半年后,苏甄倩就被单位开除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理解,喜欢抬杠较劲绝非是一件好事,本是一些工作中的小事,却因为爱抬杠,爱顶牛,而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回想一下,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若是有来自对方的不同意见,如果对方是用温婉的语气表达出来的,那么也不会让自己过于抗拒;相反,如果是硬生生的话,即使对方是一片好心,也保不齐让我们心生反感。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喜欢来自对方的话语充满了温和的感觉。

其实,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过去了后,当我们再回想一下自己抬杠顶牛的情景时,便会觉得都是一些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也许隔不了多久也就忘了,但若与邻里、同事、朋友相处也爱这般较劲,那势必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认真琢磨一下,实际上在平日的生活中,或许没有多少大是大非的事,相对来讲却是平淡无奇的琐碎占据着我们的生命。也许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要跟人抬杠,而是总有喜欢抬杠的人为了排遣自己的积郁或释放自己的牢骚而跟我们较劲,硬要把我们的正确言论指责为错误。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点一下头表示一下赞同即可。因为一个爱抬杠的人,如果我们不去驳斥他的观点,就是给他颜面;如果我们也跟他抬杠,那只能说明我们与其有一拼,差不多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另外我们还得认识到,由于人和人所受教育、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出现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喜欢凡事都与别人争个对错,大有不分上下誓不罢休的架势的人,结果不但落得个没人缘,而且事情也办砸了。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在小矛盾中忍让一步,不与人发生口角,这样就会更容易获得朋友,生活也自然会因此而快乐很多。

逆耳的忠言多听听,才能少犯错误多进步

《道德经》里也曾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话往往朴实、缺乏华美,而华美的辞藻往往都是虚假的。偏偏人人爱听的就是那些美言,所以要想去接受那些不美之言,人们是需要付出一定勇气的。需要人们放低自己的姿态,虚心向善,自我反省,才能真正听进去对方所说的话。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其中的意思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并且深有体会。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任何人不可能一点错都不会犯。

虽然谁都有过被人批评指责的时候,但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这些批评时会表现出不同态度,而这些态度又对其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顺心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比如,有的人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会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而有的人则常常把别人的批评当做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甚至固守自我,对上级和前辈的忠言,也用激烈的语言来反驳和顶撞。要想你的职场发展顺顺利利,显然后两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岂不知,那些对自己的批评指责,往往就是利于自身发展的忠言。疗效好的良药,往往其味道是发苦的,而能够指正别人错误,完善自我的话语,也往往是不动听的。

其实,一个人有缺点,犯了错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明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所在,却常常因为抹不开面子而不知悔改,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诸多借口来狡辩。

用心想想,其实能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对我们自身的发展而言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们不但不能拒绝,还要以感激之心去接受。因为不止是接受别人批评需要勇气,对别人提出批评指责也是需要勇气,要冒风险的。

因为谁都知道“多栽花,少种刺”的道理,如果别人接受你的批判还好,如果不接受呢?那可能就会因此而得罪人,甚至树了敌,这岂不是自找麻烦。所以,能够对你进行批评指责的人,是甘冒风险,真正为你好、在乎你的人。因为在乎,所以才希望你少犯错多进步,越来越完美。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代表墨子有个叫耕柱的得意门下弟子。虽然耕柱成绩很优秀,但总还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受到老师墨子的批评指责,耕柱为此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因为按常理来说,耕柱作为墨子最得意的学生,墨子应该对他宠爱有加才对,可墨子竟然经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对耕柱大加批评。

这次,耕柱又因为某件事而被墨子批评。耕柱实在觉得委屈,便很不服气地跑来问墨子:“老师,在您这么多的学生当中,难道我真是如此不才,以至于你总是对我批评指责?”

墨子平静地反问耕柱道:“如果我现在打算乘车去一趟太行山,你觉得我是用马来拉车好呢,还是用牛来拉的好?”

耕柱不假思索地回答:“笨蛋也知道当然是用马来拉好。”

墨子继续反问:“为什么不是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