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柱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马才能担负长途奔跑的重任,值得去驱使驾驭。”
墨子这才点破玄机说:“你的回答非常正确。同样的,我之所以经常批评你,就是因为觉得你能担负重任,值得我多次去匡正和教导啊。”
耕柱这下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墨子的一片良苦用心。自此之后,每当墨子再次批评自己时,他都不再郁闷,而是以非常诚恳谦虚的态度去接受,最终成为了墨子最优秀的思想继承者。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凡事皆有因,无中不会生有,没有无缘无故的批评指责。因此,如果有人批评你,一定是有原因的。被批评时,先不要忙着去反驳,而应该冷静反思一下自身,找到原因后,再来掂量掂量这些批评的是非曲直。
看一看古今中外,我们会发现,那些有着突出成就的人,大都能够态度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批评指责。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向世人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以诚恳的态度来虚心接受别人对你的批评,你才能避免再犯错,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准确的姿势迈向成功。
著名的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在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失误。出现失误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人往往会因为面子问题或其他原因,经常是在问题发生之后,习惯于去指责别人、推卸责任。当然,他们也就因此而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
因此,若能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批评,不发牢骚不顶撞,没有不必要辩解,那么我们就能够在争取人生成功的道路上更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顺畅。这有什么不好呢?
山不过来我过去,好心情不钻牛角尖
季羡林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
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不顺心,不如意,如果我们总是纠结在那些让我们愤怒的事情上,那么我们的脑海就会时时刻刻和痛苦伴随;如果我们多记住那些令自己感动、开心的事情,那么我们的脑海就会不断涌现温馨和快乐的画面。
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大心胸,不要去钻牛角尖,很多情况下,我们敢于放弃,不一条道走到黑才是明智之举。有句话说得好: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怀着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心态,懂得适时的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时候,有一个关于移山大法的传说。据说,一个人听说有位大师具备移山的本领,很是好奇。于是,他想办法找到了这位大师,并央求大师当众表演一下。可是,大师“移山”的过程却让他大惑不解。原来,大师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然后又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此时大师宣布自己表演完毕。
见众人困惑,大师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的,唯一能够将山移动的办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同样没有“移山大法”的本领。因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坚持。如果认死理,爱钻牛角尖,那么到头来很可能碰一鼻子灰而终无所获。但有些人则懂得适时变通,当“大山”横亘在自己眼前的时候,能够做到:山不过来,我过去。两相对照,显然后者更容易获得快乐,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前者,很可能在钻牛角尖的过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痛苦沮丧。
所以说,要想让自己拥有一个好性情,那就必须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让自己僵化的脑筋多转几个弯,不要局限在固定模式中走不出来。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一位专家指出,有10种常见的牛角尖“地雷”,分别如下:
1.带着“灰色”眼镜看问题
这类人总是放大和加深事件的严重性,看问题只集中在坏的方面,而往往忽略美好一面,以至于容易感到情绪低落,神情沮丧。
2.不是黑的就是白的
任何事情在这一类人的眼里,只有两种情况:对或错,好或坏,没有灰色地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就会过分简化,同时还会影响当事人对自己及对别人的评价,使当事人不断责怪自己或别人。
3.小题大做
哪怕一件极小的事,在他们眼里,也会将后果想像得“无比严重”,从而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4.以偏概全
这种思想的特质就是以单一事件或数件同类事件作基准,为其他情况下相同结论。
5.感情用事
这类人往往把自己的感觉所引申出来的结论都认为是正确的,例如感到“内疚”就一定是自己做错事。可是,他们不知道,感觉不一定正确。
6.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将所有问题都扯到自己身上,认为都是“我的错”。这种既过度敏感又过度自责的态度,容易使自己和他人计较,最终反而觉得自己“罪不可赦”,以至于产生不必要的痛苦。
7.妄下结论
在事情还没有搞清楚时,就以为能完全掌握别人的想法,仅凭自己的直觉妄下结论,结果往往使当事人不再用心聆听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增加情绪困扰。
8.墨守成规
这类人在心里存在太多“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的思想,任何与这些思想不同的,都是“错”的,于是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显得缺乏弹性,令旁人难以忍受。如此固执的思想,也会倒过来责备当事人自己,使他们痛苦不堪。
9.喜欢控制
喜欢控制的人,总觉得一切要完全在控制之内才安心。但这却使其感到身心疲累,神经紧张,容易产生人际冲突。
10.必须公平
如果一个人总觉自己处于不公平的情况,只会给自己增加不满和愤恨。
以上这些“钻牛角”的行为特质,基本涵盖了所有钻牛角尖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此,心理专家这样说过,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有1~2项以上的“牛角尖”思想,这并不足怪。但“牛角尖”思想如果过多的话,那么就会令自己很不快乐,感到痛苦和困扰,以至于患抑郁症、焦虑症及性格障碍的机会都跟着增大。
根据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认真检视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些“牛角尖”思想。如果有,那么就应该尝试改变,例如不要事事想得“无比严重”,多思考事情的其他角度;抛开“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的思想,为自己做人处事留有适当的弹性。
那么,怎样来克服钻牛角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其实,钻牛角尖就是遇到事情,首先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会单纯地从自己的经验或者目前的想法出发,考虑事物往往不够周全,认定了这个想法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容改变性。
例如:当其看见一个熟人从远处走来,就马上挥手,可是对方却没有回应,毫无反应地走了。这时候,该人心里就会觉得对方看不起自己,或者这个人没有礼貌等等。然后,自己就会钻牛角尖,去想很多人讨厌自己,很多人看不起自己,很多人不喜欢跟自己做朋友等等。但是,如果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就可能会发现原来对方迎面走来的时候,太阳正照着他的脸,他感觉到很刺眼,根本没有看到自己,所以就毫无反应地走掉了,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他很烦恼,很苦恼,有一些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满脑子都想着这些问题,什么事情都好像看不到似的。
其次,钻牛角尖的现象一旦出现,就让自己立即从反方向来考虑问题。既然钻牛角尖是做事从一个角度出发,那么克服的方法就是多角度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多元化。当然,考虑周全就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只有我们对事物的背景资料了解多了,才有可能找到一条解决它的最佳途径。
再者,我们可以找机会,多接触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通过做这些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让自己僵化的脑筋多转几个弯,而不是局限在固定模式中走不出来。
问一下自己:我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吗?如果是,那么也不必忧虑,因为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让压力成为反张力,还生命以效率
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生命的一种反张力,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于丹老师这句简短而精辟的话让我们体味出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让你我常常见到或亲身体验这样的情景:眼见上班快迟到,偏偏在路上遇到了堵车,顿时就焦躁不安起来,开始按喇叭、摔东西、骂脏话,甚至恨不得把堵在前面的车一脚踢飞。好不容易露出一条缝,却被一旁的车强行加塞给占了去,气得你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折腾半天终于来到了办公室,还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跟同事抱怨个没完……
应该说,这很可能就是压力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生存竞争、繁重的工作压力、单一乏味的日常生活、沉重的生活负担等,使我们经常生活在紧张的高压状态之下。
压力对于我们,有好有坏。适当的压力可以鞭策我们不断前行,但当压力过度却又没有得到及时排解时,就会超出我们的心理承受范围,引起冲动、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让我们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情绪失控。
有调查研究显示: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病人中,75%~90%的病人有压力问题;有43%的成人存在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压力的巨大危害,因此人们想尽各种方式去避免。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变革,竞争永远存在,烦恼忧愁永无止境,所以,我们无法避免压力,也无法逃避压力。
如此看来,难道我们真的就被压力活活“压死”吗?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在日本江户时期,武士之风盛行。当时有个善于茶道的茶师,因茶艺精湛而被人赏识,寄居在一个显贵之家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给主人泡茶,和主人参禅悟道。
一天,主人有事要去京城一趟,因为实在难舍茶师泡的茶,所以就叫茶师随他一起进京。
可是,那时的社会非常动荡,经常有武士和浪人横行霸道,茶师对此行深感担忧,于是向主人推脱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师,手无缚鸡之力,路上那么凶险,万一遇到什么不幸怎么办?”
“那你就打扮成武士的样子,别人看到你是武士,就不敢轻易欺负你了。”
见主人仍无放弃之意,茶师无奈,只好打扮成武士的样子,和主人来到了京城。
这天,茶师闲着无聊,就独自一人外出闲逛。一个武士迎面向他走来,看到茶师一副武士打扮,便指着茶师的佩剑说道:“看来你也是武士,那咱们就比试比试,切磋一下武艺。”
茶师根本不会武功,哪里敢比,只好老实交代自己是假冒的。没想到,那位真正的武士认为茶师假冒武士,是对武士的不敬,遂决定杀死他。
茶师自知无法躲过此劫,便和他相约下午时在湖边比武。武士答应下来,然后离开了。
可是茶师却越想越害怕,觉得自己根本不是那个武士的对手,肯定小命不保。巨大的精神压力折磨得他最终放弃了生存的念头,跑回旅馆向主人请教,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死法。
主人问清缘由后,什么也没说,只叫茶师再为他泡一次茶,茶师认真为他泡完茶后,主人对他说:“你泡的茶,是我喝过的最好喝的茶,您只要用你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武士就行了。”
茶师似懂非懂地应约来到了湖边,心想,既然死定了,那就什么都不管了,就像主人说的那样,最后好好泡一次茶吧。于是当对手站在他面前时,他开始气定神闲地泡起了茶,动作从容而平静。
那位武士站在一旁看着,百思不得其解。越看越心虚,越觉得这个茶师非同一般,甚至觉得茶师肯定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自己可能都不是他的对手。
就在茶师泡完茶,抽出剑准备应战的那一刻,武士终于不堪压力,精神崩溃了,哐当一声跪倒在地,祈求茶师饶命,茶师也因此捡回了一条命。
看完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知道,是茶师内心的从容和淡定拯救了茶师,是那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导致了武士失败。
其实我们生活的压力就像一杯水,有多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端它多久。也许一分钟的话,对你来说轻而易举;一个小时的话,你的手可能会有些酸痛;要是一天呢?那你可能很难办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感觉这杯水越来越沉重,直到自己觉得无法承受。其实自始至终,杯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你对重量的压力感觉在不断升级。就像这杯水一样,如果你把这份压力一直担负在手上,随着时间的增加,你体力的消耗会越来越大,就会让你感觉这份压力越来越重,最终无法承担。如果想让我们承受这份压力的时间更长久,就要学会把这杯水放下,休息一会儿后,再来拿起,就会轻松许多。
所以,我们需要为内心的压力找一个出口,“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生命的一种反张力,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为此,我们需要这样:
首先,适当降低自我要求,变“必须”为“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自寻烦恼,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信条来要求自己,比如,经常过多地用“必须”、“一定”、“应该”等来要求自己达到某个目标,以致为自己制造和增添了很多没必要的压力。
其实只要冷静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些“必须”和“应该”转变成“尽力而为”或“可能”会让自己轻松许多,且事情常常也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总是用“必须”来要求自己,势必会因为无法达到完美而产生挫败、郁闷等消极情绪。
适当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一种自我“和谐”。
其次,做自己内心的强者。在当今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需要减压,过一种更有效率和品质的生活。要想做到这点,首先就要让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
在一座寺院的佛堂里,供奉着一尊用花岗岩雕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踩着台阶前来顶礼膜拜。那些被人们踩踏的台阶也是用花岗岩做成的。
日子久了,那些台阶就心生嫉妒,对佛像很不服气:“你和我们一样,都是用同样的材料做成,凭什么你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而我们却只能被人踩在脚下,任意践踏?”
佛像平静地说道:“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成了台阶。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获得今天的荣誉的。”
由此可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并非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善意安慰。既然压力无法躲避,那就试着为它找一个出口吧!把它转化成一种前进的力量。
在经历众多压力的千锤百炼后,我们的内心承受力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而那些压力自然就显得脆弱、渺小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