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10

第10章 一丝不苟的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庐陵(现江西省)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欧阳修小时候,家里很穷苦,4岁就死了父亲。母亲盼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早早地就教他认字读书。可是,家里太穷了,连纸和笔都买不起,母亲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一种类似芦苇的荻草秆当笔,在地上划字。母亲先是手把手地教他,后来,欧阳修就坐在母亲身边,跟着一笔一画地写,写完后,又逐字逐句地读。用这种办法,母亲教欧阳修认会了许多字。

欧阳修家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去投靠随州(现湖北省)的叔父。

随州城南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家中有不少藏书。他家的孩子也挺好学,欧阳修和他成了好朋友,经常上他家借书看。

一次,欧阳修又去李家,看见灶火旁的破筐里装了不少旧书,就过去翻看。翻着翻着,他发现一本残破不全的书,仔细辨认是《昌黎先生文集》。原来这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文集。欧阳修问李家的孩子:“这本书怎么也扔在这儿?”

“书太破了,准备点火用。”

“那多可惜,能送给我吗?”欧阳修不好意思地说。

“你拿去就是了。”李家的孩子说。

欧阳修高兴地把书拿回家,整理好以后,就废寝忘食地读起来。尽管有些文章一时还难以理解,但他感到文章中有一股宏伟博大的气势。

从此,欧阳修就把韩愈的文章当做最好的典范,立志要做一个像韩愈那样的文学家。

经过一番刻苦的自学,欧阳修读了很多的书,文章也写得很不错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而是更加勤奋。

欧阳修对待写作一向严肃认真。他每写好一篇文章,总要贴在墙壁上,一有工夫就反复吟诵斟酌,该删就删,该添就添,有时候,一篇抄写得清秀工整的文章,被他改得面目全非。

一次,宰相韩琦修建了一座厅堂,请欧阳修作一篇记叙文章,欧阳修写好后,派人送给韩琦。

文章送出不久,欧阳修忽然觉得开头两句应该再修改一下。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派人送去,并叮嘱那人:

“告诉韩大人,前文有不妥之处,应该以后文为准。”

韩琦接到两篇文章,各看一遍,没发现什么不同,后又细细对照起来看,才在后一篇的开头两句中发现各加了一个“而”字,这一改,意思更突出了。他不由得夸奖说:“欧阳公写文章真是一丝不苟啊!”

到了晚年,欧阳修对自己的文章要求更严了。他经常把一生中所写的文章翻出来,一篇篇重新修改,往往一篇文章改几十次才定稿。他的夫人看了,感到这也太过分了,就对他说:“何必这样费苦心呢?你又不是小学生了,难道怕老师耻笑不成?”

欧阳修认真地说:“我哪里是怕先生耻笑,我是怕后生耻笑啊!”欧阳修就是用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