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09

第9章 为求学范仲淹栗粥荠菜

范仲淹(989年-1052年)苏州(现江苏省)人,是北宋时期的大臣,也是有名的文学家。

范仲淹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也将他的名字改为朱说。对于这些事,小小年纪的范仲淹并不知道,他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儿子。

朱家是个有钱人家,朱家兄弟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范仲淹为了学到一些知识,离开朱家,住到一座庙里。每天,和尚们起床了,他却刚刚读完书睡下,他吃得也很简单,煮一锅小米粥,放进有冷水的木盆里,然后就回到僧房去读书。读了一会儿,他估计稀粥已经凉了,就放下书,跑到厨房里看看稀粥是不是凝成块了,如果凝成块,他就拿了菜刀,将成块的稀粥切成四块。取出其中的两块放在碗里,就点儿荠菜,就算是一顿饭。

吃过了早饭,收拾停当,范仲淹又到僧房里去读书,一直到夕阳西下,他才去厨房,拿出早上剩下的两块冷粥,再配点荠菜,晚饭就算吃完了。

就这样,他靠粟粥荠菜充饥,读了三年书,学业有了很大长进。

后来,范仲淹从好心人的嘴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不愿再这样下去,便决心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范仲淹历经千辛万苦,从千里之外到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学习。那时候,应天府书院是有名的读书讲学的地方。在这里,范仲淹遇到了有学问的老师,交上了才华出众的朋友,还可以读很多的书。他高兴极了,学习也更加刻苦了。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仍然保持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粟粥充饥。

他的同学中,有一个大官的儿子,跟范仲淹很要好。他回家的时候,把范仲淹家境贫寒,每天只能喝粥的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比较豁达的人,听了之后,很受感动,马上说:“这可是个有志气的人啊!”

随后,就吩咐手下人弄了许多鸡鸭鱼肉,叫儿子给范仲淹送去。

范仲淹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坚决不要,推辞再三,他考虑到也难得同学一家一片好心,才勉强收下。

可他只是把东西往旁边一放,就又去读自己的书了。等过了几天,那位同学来看他,发现上次送来的东西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同学看了后很不高兴,说:“我的父亲听说你生活很清苦,所以才特意让我送给你这些食物,没想到你连碰也不碰,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范仲淹连忙解释说:“谢谢你和你父亲的一片好意,但是,我吃粥已经成了习惯,并不觉得苦。如果我吃了你送来的美味佳肴,那么我以后怎么能吃得下这冷粥呢?”

听范仲淹说的是真心话,那位同学也不生气了,从心眼儿里更加佩服他。

就这样,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坚持学习了整整5年的时间。

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做官以后,勇于改革,是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还能写诗、词、散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就是他在散文《岳阳楼记》中提出的。

名师点评: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求学以勤俭自励,远避奢华,这种美德源于他自幼树立的高远志向,也培育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这种清苦的生活激发了他上进的决心,终于学问过人,备受世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