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29

第29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注释】

[1]企:踮起脚尖。意为“勉强”。

[2]不立:不能久立。

[3]跨:小步慢行为“趋”;大步急行为“跨”。

[4]不行:不能久行。

[5]自是:自以为是。

[6]不彰:形象得不到彰显。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7]自伐:自我夸耀。

[8]??食:残羹剩饭。

[9]赘形:赘疣,皮肤上长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10]不居:不去做。

【译文】

翘起脚尖要站的更高,反而站立不稳,一步跨作两步想要前进的更快,反而不能前行。只注重自己的人反而显现不出自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会得到认同。自我夸耀的人却往往得不到成功,自高自大的人也不会在众人中显现。这些急噪炫耀的行为对于道来说,只能是废物剩料,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会那样做的。

【解读】

踮起脚尖来,能站多久呢?其实,是难以长久立足的,练过功夫的人,也不过站一短暂的时间。平常时,人们很少要那么踮起脚来站立,也许是个矮子,为了与人比高,才这样做,或者,偶然远望,才那么踮起脚来。但是,到底是站不久的。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

“跨者不行”是说跨开大步在走路,只能暂时偶然的动作,却不能永久如此。如果你要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去行远路,那是自取颠沛之道,不信,且试跨大步走一二十里路看看。大步走,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因此,老子用这两个人生行动的现象来说明有些人的好高骛远,便是自犯最大的错误。“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如果把最浅近的、基础的都没有做好,偏要向高远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里,一切讲求速度:放眼望去,吃的是“速食面”,读的是“速成班”,走的是“捷径”,渴望的是“瞬间发财”,以至于造成社会追逐功利,普遍短视的现象。

古人告诉我们,鸡肉要用小火慢慢的煅,才会好吃;拜师学艺,至少要三年四个月才会有成,任何工匠,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可是,我们已经把这套宝贵的生活哲学遗忘了。

在“速度”挂帅的前提下,人人不再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处处显得毛躁马虎、急功近利。

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捡回家,要看蛹如何羽化成蝴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孩子心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所以,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它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小孩以为几小时之后,蝴蝶的翅膀会自动舒展开来;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一切依旧,那只蝴蝶注定要拖着臃肿的身子与干瘪的翅膀,爬行一生,永远无法开展飞翔。

大自然的道理是非常奥妙的,每一生命的成长都充满了神奇与庄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一定得在蛹中痛苦地挣扎,一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小孩善意的一剪,反而害了它的一生。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体会“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真谛。炖、熬、磨炼、挫折,这些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急于成功的人,别忘了日本名将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比如,读书是件慢活,急不得。尤其是人文科学门类,知识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功夫不到,水平就难达到,体悟不到,感觉就找不到。那种“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办法实在是把学问当作了工具,当作了一件随手可以抓来的用品,这样的实用主义态度是最要不得的。因而读书首要之事就是抛掉这种态度。

关于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这几种人,我们在本书第二十二章有涉及,这里亦不多言。

最后老子总结,这些急噪炫耀的行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对于道来说,只能是废物剩料,是让人厌恶的东西。

【生活之道】

富翁教儿子开车

一个富翁教儿子开车,富翁说“你看到我怎么开了吧,你不要管这车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这和开车没关系,你只要记得一样,遇到状况,就踩刹车。”

五分钟后,儿子成功的把一辆豪华的奔驰撞到了路牌上,吓的一句话不敢说,富翁也利用这机会说了一段非常有说服力的话:“你看到了吧,不刹车就会失控,而失控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知道失控以后会发生什么,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在不清楚周围情况的时候就要刹车,随时刹车!”

随时刹车,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在那里,让我们知道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可以让我们不过于情绪化进而客观的分析问题,可以随时调整。

【从商之道】

松下的两次大撤退

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事情是没法超越的,不是你想多快就能多快。正如老子所说,翘起脚尖要站的更高,反而站立不稳,一步跨作两步想要前进的更快,反而不能前行。所以,一定不要走的太快了,太快了容易摔跟头。有什么不仅不能走的太快,还要往后退一退。不成功绝不罢休固然是真理,但敢于撤退才是伟大的将军。

现代私营公司管理人员认为,退却是一种商战策略。

松下在自己的经营史上,也曾有过数次的撤退。他说:“这就像拳击比赛一样,收回拳是为了更好地出击。”

二战以后不久,松下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私营公司。起初,他觉得有办法起死回生,但由于不擅长此方面的业务,而且竞争对手林立,自感无法抗衡,便立即退了出来。当然,已经费了一番功夫,财力、物力、人力都会有些损失,但总比继续毫无希望地硬撑下去合算。

松下还有一次更大的“撤退”。1964年,松下在大型电脑制造方面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资金,并且已经研制了样机,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当时,日本有包括松下的7家公司在从事大型电脑的科研开发,而市场却远不那么乐观,继续下去,势必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松下认为,与其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还不如早些退出来为好,于是他毅然退出竞争。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撤退这步棋走得很正确。直到今天,家用、小型电脑长足发展了,大型电脑却比较冷清。

要做到进退有方,就必须戒贪,见到利益不能一味恋战。

利益两个字极其诱人。事实上,我们要保持一种静若止水的心态,需要收放结合的达观理念。

这里,不得不提醒那些过于贪婪的领导者,千万不要等到弹尽粮绝时才想到撤退,活着就有机会。

【生活之道】

年轻渔民与孔子的PK

人称孔子是圣人,是大学问家,孔子就什么都懂吗?如果一个人认为生下来自己什么都懂,一定会让自己很难堪,圣人也不例外。

有一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海州游历。孔子边游玩边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有些人对事情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弟子们都点头说是。

正讲着,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忙说:“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可能是山那边有大海,这是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一听是海,因为从没见过,就带着弟子,爬上山顶,朝东看去。

孔子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地说:“海真大啊!”他和弟子们在山顶尽情地观赏大海的景色。

一会儿,孔子口渴了,让一个弟子下去舀点海水给他喝。那弟子拿起葫芦正要下山,一位小渔民见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问:“小弟弟,你笑什么?”小渔民递上一壶清水,说,“老人家,你喝一点这水看看怎样?”孔子喝过水说:“这海水真好喝啊!”小渔民说:“这不是海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你们真是一群书呆子!”

有位弟子听小渔民这样批评孔子,生气了,对小渔民说:“对圣人不能无礼!”小渔民却说:“圣人也不见得样样都懂,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错了。再说,孔老夫子他会打鱼吗?”说完,他奔下山,驾起渔船进海,撒下鱼网,一会儿捕上了不少鱼。

孔子看了,觉得很惭愧。他低着头,站在山顶,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后诚恳地对弟子说:“刚才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啊!”

孔子知错改错,人们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过的这座山叫孔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