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54

第54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1]若缺:好像有缺陷。

[2]其用:它的作用。

[3]弊:残破。

[4]大盈:最饱满。

[5]不穷:不尽。穷;尽。

[6]大辩:最好的口才。

[7]讷:说话迟钝。

【译文】

大器作成后总似有缺陷,但它用起来并不残破。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的一样,但它的作用是用之不尽。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嘴。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清静无为才能让天下太平。

【解读】

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大巧若拙”这个词。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

“成”和“缺”是相对的,“盈”和“冲”也是相对的。修养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虚怀若谷,表现出很空虚不足的样子。丰盈到了极处,反而显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现尽管如此,实际上却是“不弊”和“不穷”的。

比如道德经八十一章只有区区五千字,看起来好象很不足,比起现在有的学者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看起来要差得多了。但是它却是博大精深,两千年来,多少人都在钻研它。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陶觉说:“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不憨不能犯大难,不痴无以处浊世。凡患得患失之人,正是太聪明耳。”

所以,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都须带一份憨,一份痴。

我们在说一个人迂腐的时候,往往讲这个人不开窍。不开窍固然不好,但开的窍过多就好吗?

古时候,南海的大帝叫?,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与忽经常在浑沌的家里相见,浑沌很热情。于是,?和忽商量如何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让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日凿出一个孔窍,凿了第七日浑沌就一命呜呼。

浑沌没有一窍,?与忽好心帮助他开窍,却害死了混沌,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所以,老子告戒我们,做人要“大巧若拙”。为什么呢?因为懂得越多,看的越透彻,要求得到回报的欲望就越高,对社会越不满,人生越痛苦。知道的越多就越虚伪,盘算,把生活变成了生意,计较得失,学会在讨价还价中得到乐趣。做人还是“屈”一点好,“拙”一点好,“讷”一点好。

很多人还对金庸笔下郭靖的“傻里傻气”记忆犹新。结果呢?却成了受人尊敬的武林高手。

老子最后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什么意思呢?

道家很注重“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欲心静必先心清,心静后方能心更清。二者相辅相成。心不清,不知欲,不知为,难去躁,心难静;心不静,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忘其实质,则欲速而不达,心难清。

以静识物、以静观心,是人们认识真理和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所以古人很早就倡导要在宁静中思考问题,从而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平和的心态,拒绝急躁,才能使我们避免误事;而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依靠平和的心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灰心失望、消极被动、丧失信心。

许多人脾气暴躁、性子急,所以做事的时候不能准确拿捏力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比如说话的时候爱发火,甚至出语伤人;做事的时候不能和别人搞好团结,结果容易把事情搞砸。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是为人通达、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基本要求。

遇到不顺自己心的事,不暴躁,更不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这是性静。

生活有目标有追求。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而无反顾,尽弃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缥缈无定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杂念邪念,在声色犬马的诱惑下,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饮恨终生。这是念静。

遭事业不顺,恋爱受挫,家庭纠葛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失败失意之事,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不焦躁,不烦躁。保持内心的平静,情绪稳定,设法寻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这是意静。

即使在极为愤怒的情况下,发作之时,能有理有利有节,及时让自己平静下来。行事不急躁、不毛躁、不鲁莽,摒弃急于求成,压住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思考并实施最佳策略而致胜。这是行静。

静,不是对令人深恶痛绝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拍案时则拍案,但拍案前要冷静思考一下,是为他人还是为自己,为正义还是为面子,为指责恶行还是为辩解自己。

此时之静,当为不冲动,设法寻找能够取胜的最佳策略。不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矜持,也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城府。

【生活之道】

无用的妙用

在社会历史上,人们发现,在社会变动开始时,首先死去的总是一些有用人才。正如河中淹死的,总是会游泳的人,酒桌醉倒的一定是会喝酒的人。

因为会水,在水中用场大,落水的机会多,失身的机会也多;因为能喝,和酒有缘,醉的概率也大。

人必有为。庄子讲无用,实不过是讲境界讲人生目的。但历史讲文明,社会讲功利,人生要创造,如何无用?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木匠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木匠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看了许久,跑着赶上了木匠,说:“自我学艺以来,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

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但这个树又是有用的,应为这让它得以“寿延”。做人,应该懂得“无用”的妙用与大用,懂得“无用”才算说得上知道什么是有用。

在高明的画家看来,败草枯木,都可以入画。

在高明的琴家看来,流水风声,都可以谱成曲。

在高明的诗人看来,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都包含浓浓的诗意,可以入诗。

所以,看似“有用”的其实“无用”,看似“无用”的其实“有用”。我们要明白在什么时候应该“有用”,什么时候应该“无用”。什么样的“有用”可以转化为将来的“无用”,什么“无用”可以转化为将来的“有用”。

【从政之道】

庞涓装疯卖傻保命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倾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

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诞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

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扮有一份憨,带着一份痴”??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御人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孙膑“卖傻装憨”,骗过庞涓,保全了自己。

某种角度看《天下无贼》,也许我们能看到的傻根更像是对金庸笔下郭靖的翻版。傻根说他们家乡,在山里见到牛粪,用小石子绕着画个圈,隔个三五天没人会去动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已是别人的了。就像剧中人物说的那样,我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就遇到傻根一个对别人没有设防没有戒心的人。

在浩荡的列车上,老谋深算的黎叔,保护傻根的王薄、王丽,想篡位的老二,争风吃醋的小叶,其实每个人都在勾心斗角,暗中窥探,于是,长夜漫漫,所有的聪明人都无法安然入睡,却只有心无旁鹫的傻根睡得香甜。

精明人终于发现,傻人的心态,往往倒是最正常、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倒是自己常常不对。于是世上出现了“傻人有傻福”这样的俗语。于是许多傻人哲学经常见于世面。而傻人哲学确实又战胜了精明人的度日方式,成了一种至高无尚的好东西。

【生活之道】

几个小痘痘改变了人的一生

在战争中,清净沉静的一方就能战胜轻浮狂躁的一方;在气候中,寒凉清冷能够战胜闷热火燥;生活中,“清”“虚”心静的一放可以战胜火气攻心的对手。

一位气质极好、一看就属白领阶层的青年女子报名参加一次电影女主角的海选。报考当时,慧眼识珠的导演挑来挑去,最后只剩下两位候选人。论外形和气质,非她莫属。然而她脸上几颗隐瞒不了的青春痘造成了导演的犹豫。导演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偏向于她的,不巧这时外界又传出了她与导演有染的流言。一贯无瑕的她一赌气,退出竞争。

10年来,她远离机会频频、可以尽展才华的演艺界,成了一名普通的白领。偏离了自己真正的轨道,从事着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职业,其中郁积的遗憾和委屈又岂是一口气能赌掉的?况且,她的婚姻也因之而并不幸福。

显然,这位女子还没有达到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的境界。想一下,只要自己立的正,外来的评价和蜚语有怎能伤害到自己呢?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心静,就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得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