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55

第55章 知足之足,常足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1]却:退。

[2]走马:马走动。

[3]粪:粪种。古代的一种播种方法。分土壤为九类,用九种动物骨头煮汁拌谷物种子以播种,叫粪种。这里的粪指耕种。

[4]戎马:战马。

[5]郊:被困城池的郊外。

[6]咎:罪过。过失。

[7]欲得: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8]知足之足:对知道满足感到满意。

[9]常足:永远的满足。

【译文】

天下人如若遵循了“道”的法则,那么奔驰于沙场的战马就可以退回来给百姓耕地犁地。如若违背了“道”的则,就会兵荒马乱,连怀孕的母马也要送往战场,甚至在荒郊产下小马驹。最大的祸根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贪得无厌。可见,懂得了满足的道理就会真的得到满足,也就会经常获得心理满足。

【解读】

“天下有道”即上一章说的“天下正”,侯王治理邦国时,如果保证社会安定,没有骚乱,没有战争,没有盗窃凶杀,没有欺诈不公,农民都安心地种植庄稼,牧民、渔民和工匠各自从事专业生产,这就是天下有道,也就是天下正。“却”退去的意思,奔驰于沙场的战马就可以退回来给百姓耕地犁地。

当天下“有道”的时候,一切人力、物力、资源都是围绕于生产、耕作等良性的活动。这些良性的活动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的。而当天下“无道”的时候,所有以上的一切资源都被用于战争等恶性活动,恶性的活动是破坏性的,是杀戮,是反人类的。从马的两个不同用处的强烈对比就可以看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无道。

那么人类为什么不愿意采取符合天道人性的和平发展,而非要去进行反天道、反人类的战争呢?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在这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就是“多欲”,就是“不知足”,就是“欲得”。前面很多章里都已经讲到过,这些行为与“道”在本质上就是相背离的。

老子认为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

《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过份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老子在第四十四章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告诫人们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不幸。

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罪过。把钱财物、家世、容貌视为荣辱标准的人,一般都不知足,越有越想有,越有欲望越盛;欲望太盛,就会生出邪念,为拥有更多的财权欲而不择手段。由敬财、爱财而贪财、聚财、敛财,甚至于见钱眼开、巧取豪夺、唯利是图、谋财害命。市场上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所致,生活中这类例子几乎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真乃是欲壑难填!

同为道家的庄子也说:“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所以,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物质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真正快乐的人知道什么是满足,因为只有在满足中才能体味什么是快乐。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嘛。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佛祖在《佛说四十二章经》告诫世人说:财色之取,譬如小儿食刀刃之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其实,在古人的眼里,“富贵”两字,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飘逸清雅的仙气,粗茶淡饭,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如果我们为名利所左右,为名利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渔夫和金鱼》故事中,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

【从政之道】

智伯因贪而亡

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上卿。

其中,智伯是较有才干的一个。

早在晋出公三年,智伯即率师伐齐,显露才干,建树威望。他于合战前,亲自出马察看齐国军队的军容军情,观察齐军的营垒,不巧马匹受惊,胡奔乱跑。他在此时,临变不惊,说:“齐人知余旗,其谓余畏而反(返)也。”乘势驱马到齐军营垒跟前,逼近观察一番,才返回本营。临战前,大夫长武子请示先占卜一下吉凶,智伯说,“以辞伐罪足矣,何必卜!”坚信可以战而胜之。果然在开战后大败齐师,智伯还亲自擒获齐大夫颜庚。晋出公七年和晋出公十一年,智伯还两次率师伐郑。数次征讨,他为自己树立起勇武善战的形象,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随着地位的上升,智伯更加野心勃勃,千方百计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先联合韩、赵、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强占了中行氏的土地。过了几年,他又强迫韩康子割让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接着,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

获得这三位上卿的土地后,智伯得意忘形,以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讨伐赵襄子,双方在晋阳对峙了三年。

赵襄子采纳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康子???魏桓子与自己联合起来,乘夜出兵偷袭智伯,将他杀死。智伯因为十分贪心,永远得不到满足,终于落了个亡命的下场。

【生活之道】

青年人与智者的对话

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聪明,但却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抑郁沉闷,难以享受人生之乐。

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袋黄金作为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青年人焦急地说。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等等,上苍待我们何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着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如果你想获得什么不妨看看自己拥什么,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十足地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我们便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