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56

第56章 不出户,知天下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

[1]户:门口。

[2]窥:从小孔隙里看。

[3]牖(you):窗。

[4]弥:更加。

[5]是以:因此。

[6]不见:不亲眼所见。

[7]不为:不妄自作为。

[8]成:成功;成就;功成业就。

【译文】

有的人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大事,不看窗外的世界,就明白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走得越远,了解得反而越少。因此,圣人都能不远行却心知天下事,没看过的事物也能把握它的规律,不用自己动手却能将事情办成功。

【解读】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老子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那么,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我们首先看“不出户,知天下”。“天下”指世界,也就是侯王所治理的邦国。家是“天下”的很小的一部分,即使不出家门,也要吃,要喝,要与家里人接触,仍然处于当时当地的环境中,而且,“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并不否定“出户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更强调对规律的深入观察。

比如说“察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我们知道瓶子里的水结冰了,我们就知道外面很寒冷了,河里的谁如果不流动的话也应该结冰了。这就是对规律的观察。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由近在咫尺的一些细微的动静来判断出千里之外的形势变化。

三国时代诸葛亮有句著名的名言:“为将者不识天文,不知地理,焉可为将?”打胜仗首先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次要知道“可胜”和“不可胜”,必要时要“先为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因此,时时刻刻做好形势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古代,信息获取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那么根据天文、地理的征兆和形迹来判断敌我形势就成为及时准确判断战场态势的必要方法了。这样的将帅才能抓住瞬息万变的战机,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牖”指窗户。一般,“天道”指对于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等天的变化规律,不看窗户也能感受昼夜寒暑的变化,这个很好理解。

老子又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好像与我们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的话有冲突,其实不然。

为什么要出去呢?为什么要远远地跑出去呢?还不是为了去向外探索吗?如果不注重心灵的修养,你又能看得到点什么呢?

基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所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识”是很容易虚假不实的。“五色”会“令人目盲”;“五音”会“令人耳聋”;“五味”会“令人口爽”;“驰骋游猎”会“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会“令人行妨”。

当物欲和利益把心灵弄得污浊不堪的时候,就利令智昏了。远离了心灵修养,就是远离了道德,也就远离了真正的智慧。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行”、“见”、“为”都是向外的。“圣人”是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是内修功夫极高的人,所以他的“知”、“明”、“成”都是建立在内修和道德的基础上的。他的“行”、“见”、“为”是“道”这个层次上的,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少受外界假象的干扰,因此他的“知”、“明”、“成”才是神通级的,是符合宇宙大道的。

【从政之道】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再也无处藏身,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隆中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还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但后被曹操逼进曹营。徐庶临走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几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或“草庐对”。

诸葛亮作“隆中对”,把三国当时的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是凭什么做到的呢?难道诸葛亮到过很多地方,对当时三国各地的情况都调查过吗?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呢?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判断的。诸葛亮凭什么说“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因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为什么要与孙权联合,因为“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

这就应了老子的话叫“不出户,知天下”。

【用兵之道】

借情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以“闪电战”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苏联军民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更可怕的是,苏联军事情报对德军的情况毫无掌握。以斯大林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认为,此时由情报部门派出间谍已来不及。于是决定使用“尽人之力、之智”的策略,立即委托第三国情报部门协助探听军情。经研究,苏联选定委托英国情报部门合作。因为英国同样遭受德军的袭击,而且英国的情报网络严密。

果然,英国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迅速帮苏联查清了德军投入苏联战场的兵力多少、装备情况以及战略意图:希特勒集中了550万德军,兵分三路组成了三个进攻集团军群,希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苏联国防委员会获得英国提供的情报后,立即号召人民起来,组织了卫国战争。当时,苏联按战时体制改组了党、政组织,对德军实行“焦土”抗战。撤退时,一切重要物资均被运走,凡不能运走的,一律销毁。苏联军民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抵抗,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为后来的大反攻以及击溃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苏联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利用别人的眼睛和智慧看到了他们自己无法看到的视野,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