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1]以正治国:“正”即“端正的,合格的,常规的”之义。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以正治国”即“以清静无为之常道治国”。
[2]以奇用兵:“奇”即“出格的,反常的,超常规的”之义。
[3]取天下:治理天下。
[4]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
[5]忌讳:禁忌、避讳。
[6]利器:锐利的武器。
[7]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
[8]奇物:邪事、奇事。
[9]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顺化了。
【译文】
倚仗正义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办法去用兵打仗,要以清净无为的态度对待天下。我是怎样知道这些道理的呢?有以下几点: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异的事情就会兴起;法令越是森严,犯罪活动就越猖獗。
所以有“道”的人认为:“我无为时,民众就自然会实现自我感化;我好静,民众的品行自然会端正;我无事可做时,人民就自然富裕;我没有欲望,民众就自然会纯朴。”
【解读】
“以奇用兵”实际就是要变化莫测、神出鬼没。战争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国家政治无法正常运轨时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老子反对战争,但战争却不可避免。因此,老子在《道德经》里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见解。
老子的向来主张“无为而治”。在老子的观念中,用兵是一种诡秘、奇诈的行为,因而在用兵时就要注意想奇法、设奇计、出奇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出奇制胜。但对于治理国家,老子认为应该保持以清净无为的态度,要正,要合乎自然,要少用机巧。即用兵要奇,治国要正。
天下“这个概念是比”国家“更广泛的概念。老子时代的国家,大的数百里,小的数十里,而天下就是所有”国家“的总称。对于幅员广阔的”天下“来说,统治者就应该是”无事“――顺应自然,不去造作生事。统治者以自然法则――”无为来管理天下,那么天下才能各行其是。
老子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呢?他说自己是通过以下4点:
(1)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春秋时期古人不知现代所说的”外国“存在,常常以周天子统治的所有已知邦国为”天下“老子这里的”天下“相当于”全世界。统治阶级发号施令、清规戒律很多。忌讳就是不能触犯的高压线,忌讳多了,自由就少了。令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互相倾轧、栽赃陷害,国无宁日,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又怎么能不贫困呢?
(2)“民多利器,国家滋昏。这里的”国家“指诸侯国、邦国,要比”天下“范围小。当人们”利器“越多的时候,国家就越来越混乱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大量招募士兵,民众手中的武器多。这些武器本来应当维护社会正义,而事实与此相反,社会变得昏暗。”利器这里不仅仅指武器,也可以包括一切智慧的手段。比如,各地语言文字、尺度规矩甚至交易货币形式很多,五花八门,这些制度文化差别越大,国家越混乱。
(3)人多知巧,而奇物滋起。人们知道的技巧多,意想不到的怪事时有发生。社会上崇尚技巧、智能,而不是崇尚道德、人性,会有什么结果?大家都会去急功近利,凭借着各自的技巧、智能去夺取。有的人似乎是合法合理地占有了财富、功名、权位,因为他是依靠技巧、智能去夺取这些的,所以也会有后来者用同样的手段来抢夺。社会因此就往恶性上发展了。一般人认为,聪明智慧应当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事实与此相反,普遍发生意想不到的怪事。因为人们知道使用巧妙的计谋,心不再像原来那样淳朴了。
(4)“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社会问题越多,统治者费尽心机设计出台的法律法规就也越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属臣民们也越来越聪明,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不惜弄虚作假、巧取豪夺,贪污盗窃者屡禁不止。
所以有“道”的人认为:我无须自以为高明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老百姓自然会文明进步;我无须自以为聪明无事生非瞎折腾,老百姓自然会爱好和平,崇尚正义;我无须机关算尽制造徭役、征召之事,老百姓自然会安居乐业,发展经济,生活富足;我只要不贪得无厌奢侈腐化,人民群众自然会简单朴素,忠厚质朴,民风淳朴。
“无为”、“好静”、“无事”和“抱朴”是“以正治邦”的四根支柱,由此产生出人民“自化”、“自正”、“自富”、而又“自朴”的社会。这表明老子充分相信人民,相信只要“以正治邦”,人民就能够创造出文明和平富裕健康的社会。
【用兵之道】
韩信暗度陈仓
英雄也偷偷摸摸地做事吗?会的,那就是在战争中。暗度陈仓的故事就是一例。
项羽灭了秦朝,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各路起义将领到各地称王,他担心刘邦反叛,就把他封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汉中,称为汉王。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满,但害怕项羽的厉害,为了表示自己对项羽的服从,就说自己是多么的弱小,项羽是多么的强大,一口一个大王地叫着,他还命人放火烧了出入巴、蜀的栈道,将自己封闭在其中。
项羽知道这些事情很高兴,好像吃了定心丸,就再也不怀疑刘邦了,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后来刘邦认识了一个特别会带兵打仗的大将韩信,便设立拜将台,拜他为大将。
韩信拜为大将后,随即升帐阅兵,定出军律数条,号令帐外。大小将士,开始并不相信他真的有才能,因他兵权在握,也只好勉强听他的了。于是韩信天天带着军队训练,他制定的种种办法都是其他将军不知道的。众人见识了韩信练兵,才知道他有真本领,于是大家都遵守韩信号令。
刘邦这时已经想和项羽争夺天下了,可是,自己局限在汉中这么一个小小的山区里,是没有什么机会的,可是当初来的时候已经将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怎么办呢?韩信知道后,就想了一个计谋,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于是刘邦派了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同韩信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留下了丞相萧何守住汉中,征收军粮,招募士兵。
雍王章邯,原本奉了项羽的命令,堵住汉中,作为第一道门户,防止刘邦出川。章邯总以为刘邦要想出来,必须经过栈道,而栈道被烧毁还没重修,不能通行,所以章邯安下心来,一点儿也不加防备。这天有人来报告,说汉兵已有数百人在修理栈道。章邯笑着说:“栈道那么长,烧毁的时候容易,再修筑却是万难啊!就这么几百人,又当什么事?刘邦想要东进,当时又何必烧掉栈道,真是笨得可以了!”又有人报说,刘邦已拜韩信为大将。章邯大笑说:“无名小卒,也配做大将么?刘邦这么糊涂,怪不得看他做事可笑。”于是更加轻视刘邦,全不把他放在心上。
到了八月中旬,忽然有消息传来,说是汉军已到了陈仓。章邯根本不相信,说:“栈道还没修好,汉军又从哪里出来,难道他们长了翅膀?”没过多久,就有陈仓的士兵逃回来,报告说刘邦已经打下了陈仓。章邯这才惊慌起来,于是他带兵直奔陈仓。两军相遇,立即开始交战。汉军作战勇猛,奋不顾身,没多久,章邯的军队就大败,四散奔逃。
后来章邯因为吃了败仗,走投无路,拔剑自杀了。刘邦继续率大军进击。驻守关中的军队也都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被刘邦全部占领,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政之道】
周太王以“无事”得民心
周太王,姓姬,名?父(拼音:dǎn fǔ,中古拼音:tanx pyox),又称古公?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父,故追尊为太王。
有学者考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出自周太王?父之口。老子在此所言的“圣人”就是指周太王。
周太王,姓姬,名?父,又称古公?父,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父,故追尊为太王。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熏育和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父就给了他们。后又来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
于是?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顿了下来。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岐下。其它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责。人民安“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周太王在历史上没有周文王,周武王那么有名气,但他是周朝的一个重要的奠基人物。
【从政之道】
商纣王的象牙筷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不觉几千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来到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商朝和周朝。
结局是:曾经强大,深受百姓爱戴的商王朝,最终被周王朝取代。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代替代,仅仅是因为后者的武力强大吗?不全是。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既然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用陶制土烧的笨重物了,而必然会换成用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就一定不会再去吃大豆一类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牦牛、象、豹之类的胎儿等山珍美味了。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楼大厦之中。
箕子害怕照此演变下去,必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所以,他从纣王一开始制作象牙筷子起,就感到了一种不祥的恐惧。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仅仅只过了5年光景,纣王就演变到了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地步。在他的王宫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兽肉,多得像一片肉林;厨房内添置了专门用来烤肉的铜格;后园内经过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已经堆得像座小山了,而盛放美酒的酒池竟大得可以划船。纣王的行径,不仅苦了老百姓,而且将一个国家搞得乌七八糟,最后终于被周武王所剿灭。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深刻地说明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如果对小的贪欲不能进行有效的遏制,任其发展,最终必然会酿成大的灾难,造成大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