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奥:藏,含有庇荫之意
[2]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3]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4]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译文】
自然法则是世间万物的核心。善良的人视之为宝贝,不善良的人也受它的保护。华美的言辞可以赢得众人的爱戴,优良的行为可以广泛地影响一批人。遵循道的教化,就算是原本不善良的人(也可以被感化而走上正道),哪里还有什么没有用的人啊?所以,刚被拥立为国王或大官员的人,虽然授予了玉器车马,但还不如坐在家中听人讲授“道”的知识呢。那么,古人为什么如此珍视“道”的自然法则呢?不是说掌握了“道”的法则,就可以有求必得、有罪免除吗?所以“道”的法则就成为天下最珍贵的知识。
【解读】
本章再一次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
善人是遵循“道”的人,善就是循道而行。循道而行不仅对自己长久有利,而且最终造福于人群、社会。所以“善人”最大的宝物当然就是“道”。
不善人就是不能遵循“道”的人。第二十七章上说“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又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不善人在“道”的角度来看也是“潜在”的善人,是未觉醒的“善人”。不善人违反“道”所以当然会招来种种灾祸,但只要他能够及时醒悟,用“道”来保护自己,也能减轻甚至消除灾祸对自己的影响。
“道”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根本法,它是无偏私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遵循“道”就会得益,违反“道”就会遭殃。不论原来是“善人”或是“不善人”,只要愿意服从“道”,就可以得到“道”的保护。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一段说的是对待“不善人”的态度。对不善人来说,“美言”是更重要的事情。尽管“道”本身是“信而不美”的,但是为了教化的方便,就得使用“美言”。美好的语言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信任,从而愿意听、能够接受,因此才能产生有效的思想和语言的交流。就是说要以诚待他人,不要说一些过甚的言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嘴茬子不要太扎人。否则,只会招来彼此的不快。正所谓,只有嘴上留情,脚下才会有路。
要做到嘴上留情,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