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释】
[1]言有宗:言论有宗旨。
[2]君:主,意即根本、根据。
[3]不我知:不了解我。
[4]则我者贵:则,法则,这里作动词用,意即取法,以……为准则;贵,难得,可贵。则我者贵:以我(的主张)为准则的难得。
[5]“被”是穿着。“褐”指粗麻衣,粗布衣,是古时贫苦者所穿。
[6]怀玉:怀,动词,怀揣的意思。玉,美玉,这里指精神上的宝物。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实行。(我的)言论有主旨,(讲的)事情有根据。并不是这些人没有知识,而是由于不了解我的知识。真正认识我的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所以圣人往往是布衫麻履的打扮,头脑中却装着极其宝贵的思想。
【解读】
老子的话易知、易懂。不仅“易知”,而且“甚易知”,不仅容易懂,而且很容易懂。第一章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里面没有一个深奥的字,没有一个生僻字。而且“我”在说“道”中往往又用各种比喻,各种人们所熟知的“物”理、事理去说“道”,用天地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去说“道”。第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不仅通俗,而且非常形象。整个八十一章都是以通俗而形象的语言写成,很容易懂。
而且,“我”的言论有主旨,(讲的)事情有根据,是对现象的深入细微的观察。例如,第六十六章说,“故天下莫能与争”,根据是对江河的观察;第十二章说,“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根据是“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但是,人们却仍然以“我道大,似不肖”为托辞,他们不信“道”,接受“道”,更没有人按“道”去做。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好径”――人们都喜欢走自以为是的近路和邪路,他们对“道”毫无所“知”,愚昧无知到极点,却反而以“无知”为知,以“大迷”为智,“虽智大迷”,所以才“不我知”,不知我所说的“道”。他们才是真正“顽且鄙”的“愚人之心也哉”!
普通人人生得一知己尚且不易,更加不用说象老子这样的圣人。真正明白老子的人哪怕在历史的长河里来看也是凤毛麟角的,真正取法于他就更不容易了。能够真正明白他、以他为师、取法他的无为之“道”,那也就是“圣人”了。
“圣人”是怎样的人呢?是“和光同尘”的,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圣人”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而不求外表的华丽显赫,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的。“圣人”的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一如普通人,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只有他的内在才是伟大的,是与“道”、“天”、“地”合一的。
因为圣人少私寡欲,实而不华,因为既“观其妙”也“观其所徼”(第一章),有比一般人深刻得多的对社会的认识,所以尽管穿的像乞丐,但实际上却怀抱宝玉,了解主宰万物、孕育万物的“道”。
【生活之道】
爱色与爱德
阮共有一儿一女。儿子德如以有才能且有风雅之度著称于世,与嵇康为挚友;女儿虽然也饱读诗书,小有才识,却长得异常丑陋。
后来,阮共的女儿嫁给了许允。由于妻子太过于丑陋,婚礼结束后,许允不再有进入同房的打算,家里人都为此事十分担心,许允的新婚妻子也十分焦急,但一时也无可奈何。这时,正好有位客人来看望许允。新娘便对婢女说:“你到外面打听一下,看看是谁来访。这个人也许对我会有帮助的。”
婢女回来说:“是朝廷的大司马桓范来访。”
新娘听了婢女的话后,面有喜色,说道:“我们现在不用担心了,桓郎一定会劝许允进来的!”
果然,桓范这个时候正在前厅劝说许允:“阮女虽丑,但德才兼备啊!阮家既然嫁给丑女给你,想必有他们的想法,你应该体察明白啊!不管如何,你现在都应该进洞房见你的妻子。”
许允觉得桓范的话有道理,便转身进了新房。可以见到相貌丑陋的妻子,许允就想退出。新娘料定他这一走就再也不可能进来了,就拉住她的衣襟让她留下。许允挣脱了几下,妻子就是不松手。
许允看到妻子如此无礼,便问道:“妇女应该有四种美德,而你有其中的哪几种?”
新娘答道:“新妇并不曾缺美德,所缺的只是容貌罢了。可是,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性,你又有其中的几种呢?”
许允不屑一顾地答道:“我样样都有。”
新娘却说:“各种好品性里最重要的是德,可是你爱色不爱德,怎么能说样样都有呢?”
许允听了,面有愧色。从此,夫妇二人便互相敬重。
老子说“圣人被褐而怀玉”,其实,有德的人也一样,看他相貌平平,但也许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