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1]知不知:有多种解释。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一说,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2]尚矣:王弼本、河上公本“尚”作“上”,无“矣”字。帛书本为“尚矣”。尚通“上”,最好的意思。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毛病、缺点。
[5]病病:前一个“病”是动词,“以……为病”、“把……当作病”的意思。后一个“病”,名词,指的是上面说的“不知知”的毛病。病病,即把这种毛病当作病。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圣人没有这种心理,由于他们知道自己缺乏知识是一种缺点,正因为这样,他们能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
【解读】
本章承上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进一步指出“莫能知,莫能行”者,就是以“不知”为“知”的大病患者,是“终身不救”的绝症患者;并以圣人为榜样,告诫其不“病病”者:只有“病病”才能“不病”,只有去“病”从“道”,守道行道,才是为政之本。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
高阳应打算建造房舍,木匠答复说:“现在还不行。木料还不干,上面再加上泥,一定会被压弯。用湿木料盖房子,现时虽然很好,以后一定要倒塌。”高阳应说:“照你所说,房子恰恰不会倒。木料越干就会越结实有力,泥越干就会越轻,用越来越结实的东西承提越来越轻的东西,肯定不会倒塌。”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奉命而行。房子刚落成时很好,后来果然倒塌了。
高阳应说的看似很有道理,自以为很智慧,但对于能建造房舍的木匠来说,他经历的实在太少,对房屋结构和材料的认识实在很肤浅!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依恃自己的智慧,从不以自己由实践而得到的片面之“知”去强施为于自然。
不仅我们常人有所不知的东西,圣人也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与常人不同的是,圣人清楚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不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这段话除了表明圣人自知之明外,还可以给我们以下两点启发:
(1)不迷信一切权威。因为在最高的“道”的面前,所有人都是无知的,伟人也一样是无知的。我们每个人都只有有限的能力,我们对“道”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不崇拜他人,也不迷信自己,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垄断真理。
“道可道,非恒道”,“知不知,上矣”。面对天道宇宙的奥秘,我们永远是无知者,所以谁也不能自以为是,我们应有一种知道自己“无知”的谦逊心态。
有人说,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人看对方同样渺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样的意境恐怕不是身在山脚下的人们所能体会到的吧!
许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的强大,这种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但不可发展为自负,否则就成了狂妄。正如空中的星星,对于尘埃来说它大如宇宙,但对于宇宙来说它小如芥豆。因此,认清自己很重要。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羚羊妈妈为什么老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跑得快些,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跑得已经很快了,但还有一种叫狮子的动物跑得更快。
(2)不怕不同意见。宇宙秩序建立在阴阳互动搏弈、相反相成的基础上,因此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对我们都是促进。不要以为被人反对,就是坏事,从长期看是好事。“反者道之动也”,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相反的声音,这就是一个“无道”的世界,是逆天而行,是要完蛋的。所以,我们的行事原则,应该是太极图原则,是允许不同声音出现,是保护互相反对的力量之间互动平衡的制度。
没有人会让所有人都对自己满意,实际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不错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一半以上的话提出不同意见。
一个歌星,即使很有名,有很多人都很喜欢她,但是也不免有很多人对她不以为然,甚至有点讨厌她。
我们再看西方国家的首脑竞选:即使获胜者的选票占压倒多数,但也还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对票。没有人能得满票,甚至能达到60%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假如生活中有50%的人可能对你提出反对意见,你千万不要惊慌,也不要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要把这种情况认为很正常。
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再有人对你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不至于暴跳如雷了。如果有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你也不会再因此而感到情绪消沉,苛责别人或者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许而即刻改变自己的观点。相反,你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这个人可能恰恰是反对你的人中的一员,这个人只代表他自己。
【生活之道】
我不是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去雅典的德尔菲神庙,这个神庙很有名,据说在这个地方祭祀非常灵验,无论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愿意去到这个神庙里祈祷,去求神谕,问祭祀。
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祭祀雅典谁最聪明?祭祀说雅典苏格拉底最聪明,最有智慧。弟子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的老师。
苏格拉底说这不可能,我怎么会最聪明呢!肯定是弄错了。为了求证这一点,他就去找那些人们认为最聪明的人,跟他们一聊,都不聪明,他就想,我就够不聪明的了,他们比我还不聪明。
后来苏格拉底明白了:“我自知自己无知,就在这一点上,我比其他人聪明。”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苏格拉底由此认为,人最大的问题是认识自己。据说,德尔菲神庙的金顶上有一段铭文:“认识你自己!”他以此作为他的座右铭。这句话是神对我们的要求,但大多数人很难做到。
人类的“无知”是永恒的,人类对生命之实际意义的寻求将会是一个“无尽的探索”。
【生活之道】
耶稣的判决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少妇在跟一个人通奸,被村子里的人抓着了,依照当时的法律犯了淫乱之罪,是要被处死的。一些人手持石头棍棒围住了她,请耶稣发令处决。当时耶稣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手指在地上写着什么,这些人等不及了又催问,耶稣起身说:“你们这些人谁没有罪,谁就有权处死她。”说完,耶稣又在地上写着什么,不一会,围观的人一个一个溜走了,只有少妇还在那里站着,等耶稣发话。
耶稣说:“回去吧,我不会给你定罪,以后再不要犯了。”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我们谁没有罪过?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又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慎独!在没有任何人监督你的情况下,你能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作到不动心吗?你能做到取之有道吗?
“认识你自己!”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来到这个纷纭的世界,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认识自己了,才能找回自己,才会明白天地之间的大是大非,一个人也只有认识自己了,也才能做到有德性,即达到善的境界,才会安身立命,才会善待这个纷纭的世界,这才是“道”的大智慧。
【从政之道】
陪了夫人又折兵
大人物若是被小聪明所误,造成的损失则是灾难性的。“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到,反而贴了老本的人。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遂派吕范为媒人,往荆州说合。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与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之母听得消息,见了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比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娘子去荆州,娘子应允,于是二人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候,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
“岸上乱箭射来,却是去的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陪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陪本生意,落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