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84

第84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1]杀:杀身之祸。

[2]不敢:不敢做,这里指的是虚静守柔的态度。

[3]此两者,或利或害:或,有的。这两个勇的方面,有的有利,有的有害。

[4]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曾见于六十三章,但这里的解释又与六十三章有所不同。

[5]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6]应:回答、响应。

[7]?(shān)然:宽缓、安然的样子。

[8]天网:指自然的范围。

[9]恢恢:广大、宽大。

[10]疏而不失:疏,稀疏。失,漏失。

【译文】

勇于坚强(敢)就会死,勇于柔弱(不敢)就可以活命。这两种方式有时让人得利,有时让人受害。上天总是对其中的一方面反感,谁又知道其中的原因呢?这是圣人也很难了解的。自然的规律是:不用争斗却能取胜,不善言辞却能引起响应,不用强迫命令却会自动归顺,不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却善于顺应灵活应变的谋略。这些规律就像遮罩在天上的网,虽然看着稀疏,却不有一点漏失。

【解读】

本章主要讲人生哲学。第一层意思是柔弱胜坚强,第二层意思是天道自然。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对常识的颠覆。我们经常讲,人应该有三种重大的德行,一个是智,一个叫仁,一个叫勇。勇敢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被称为是美德,但是在老子看来,在微笑的老人家的眼里看起来的话,说那是一个傻冒才会具有的德行。当我们都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的时候,从老子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却是冷笑和嘲讽的目光。因为勇敢的人才会容易死。

对于勇敢,老子有一句话叫“勇于不敢”,敢需要勇气,不敢需要更大的勇气。

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前者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力勇也。后??为真勇,心中怀有远大目标,故能忍拾履之辱或胯下之辱。

老子认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都不是真正的勇;能够“不敢”,也就是能忍得住一口气,才是真正的勇。

在古代,有一个村庄,很贫穷,村子里的年轻人都报名去参军了,当时兵荒马乱的,当兵很容易,又有饭吃。但是一个青年却不走这条路,同龄人都叫他胆小鬼。十几年过去了,村子里当兵的那些人跟着自己的军队南征北战,最后回来的人很少,大多都战死了,回来的几个人也都负了伤。而没有参军的那个小伙子如今却活的很好,娶妻生子,日子不富裕,却很快活。

勇于不敢,是符合老子守弱的人生哲学的。这也与后文“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有了呼应。

但以上道理,谁又能理解呢,老子说,即使圣人也很难了解。老子是孤独的。人说,人生最大的孤独,是你的热情掉进周围的寂寞世界,老子就掉进了这样的世界里。

但老子并不气馁,而是接着向人们布“道”:

不战而善胜,不用战斗而善于取胜。在第六十八章已经论述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不言而善应。如果你有德,有号召力,其他人必然前来响应,这还需要用言辞去说服他们么?有时候,无声胜有声。

不召而自来。如果你有德,是明君,民众也自然会归顺。这还用得着号召么?

?然而善谋。人算不如天算,人谋不如天助。“?然而善谋”:“?然”是宽缓的样子,是形容“善谋”无谋的状态。“?然”就是不虑、不谋的意思。不谋就是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几乎成为人们泄愤的老生常谈。人们在见到或听到不义之事时,可能会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种理解值得商榷。

那么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其实这是老子宣扬天道思想的一句话。天网恢恢者,言天网甚大也。疏而不失者,言天道无为而无不为也。疏者,天网之网孔稀疏不紧密也,暗喻上天无为,不设立繁冗之条律也。不失者,无过失也,暗喻上天凡事皆能妥善进行处理,不放过细小的错误。

平时我们生活中也一样,不要抱侥幸心理,上天在看着呢。比如平时的交通事故,究其原因,不是大家不懂交通规则,而是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作祟,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有的认为自己驾车水平很高,从未出过事,艺高人胆大,思想上放松了警惕;有的认为车速快一点,赶点儿路,不会有事;有的爱打擦边球,明明红灯已经亮起,偏偏硬要闯过路口;有的新手,知道自己还达不到上路行驶的水平,偏偏逞能要练练车技;有的明知不能酒后驾车,但认为自己酒量大,少喝点儿没关系;有的认为一次两次不带头盔、不系安全带不会有事的,心存侥幸,等等。正是由于侥幸心理,为车祸埋下了祸根。

【生活之道】

冯友兰以“不敢”自保

中国哲学界有个名人,叫冯友兰,活到90多岁。他为什么能长寿?因为他们能保护自己。

一个“滑头”的哲学家怎么来保护自己?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北大哲学系内定冯友兰是右派。冯先生老奸巨滑,他当时知道什么意思,当时领导找冯先生,说冯先生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吗?冯先生说没意见,问了三次都说没意见。你说真的没有意见吗?如果真没意见他就是傻瓜了,冯先生经过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但是他知道如果他提意见的话,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这时候他并不想当所谓的钢铁战士,不想当挡车的螳螂。因为你只会成为人们的笑料,这时候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大的智慧,所以他就选择不说话。

有人问:嘴巴是做什么用?答:不知道。

高!这是最高明的答案。这就是勇于“不敢”这就是老子说的“不言而善应”。

我们说嘴功能第一吃饭,第二说话,第三是kiss,但是嘴巴最重要的功能是关和开,尤其是关,关就是闭嘴。我们很多人经常憋不住,遇到一个事情非要显摆,非要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我知道这个东西,你自以为知道,结果你变成最笨的人。你这个人就很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所以有时候沉默比说话要显得更有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我们当中有几人能做到象冯先生这样呢?

大多数人,受到伤害时,因生气而冲动是正常的反应,而当下的念头便是想给攻击你的人当头棒喝。

【行事之道】

一个插头让宇宙飞船推迟3个月发射

所以,一定不要鲁莽行事,抱侥幸心态,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1960年10月22日,前苏联进行航天发射准备,著名航天专家科罗廖夫在发射前发现运载火箭出现异常,建议推迟发射,但亲临发射现场指挥的涅杰林元帅却命令道:“莫斯科正在等着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明天按时发射!”军令如山,不容变更,科学家们只好三缄其口,把希望寄托在“万一没事”上。次日上午,结果火箭发射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包括涅杰林元帅在内的现场百余名军人和科学家不幸罹难。

2001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即将发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一个电路触点不通。当时,发射场万事俱备,500多位科学家翘首以待飞船的升空,当听到有一个触点不通的消息后,有人认为问题不大,没必要耽误发射。但是,指挥部的决策者们考虑的并不是这一个点,他们认为,虽然是一个导点不通,但飞船上这批插头可能还存在批次性质量问题。于是,他们一锤定音:立即更换所有这种型号的插头,绝不能让飞船带着疑点上天,这个决策虽然使飞船发射推迟了3个月,但确保了万无一失。

不重视细小问题的心理是一种投机心理,如果这种“投机”正好踩在事物的量变到质变的边缘上,那当然就是侥幸啦,以最大的冒险保住了最小的安全系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回报,但是这样的“神奇”只有“神”才能创造,而大多数换来的是让人撕心裂肺、血淋淋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