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幸福的秘密——每天不可缺少的亲子游戏
14300900000016

第16章 5~3岁亲子游戏(1)

发育特点

(1)生理发育

幼儿3岁时,身高可达到93厘米左右,体重为13~14克左右。大脑皮层细胞大致分化完成。

动作增加、熟练和复杂化。3岁时,能做独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还掌握了在行走中拐弯、躲闪、停等动作要点,并且会边走边踢球;手的动作更加灵活、协调,投掷的动作姿势更加正确,同时会模仿着搭桥、捏泥,还会折叠简单的折纸;可以叠起9~10块积木。

(2)心理发育

感知:能注意到事物的一些微小细节,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些差异。能分辨出红、黄、蓝等颜色,认识一些图形和数字,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初步发展;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

注意: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能够较长时间地注意于某一事物,出现有意的萌芽,注意开始能服从于成人们提出的活动任务。

记忆:能记忆更多的人物和事实。再认能力比以前更加发展,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重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能重现几星期以内的事物。

思维:仍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幼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

语言:3岁时孩子的词汇量达到2岁时的2倍,约为1000左右;能运用一些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背诵或讲述儿歌、故事等;有初步的语法意识,能说简单的复合句;2岁末到3岁时,语言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都明显地发展起来。

想象:产生了最初的联想力,可以做一些初步预测,但此时仍处于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主要依靠感知与动作,依赖父母的提示。

个性特征:可以看到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例如,有的活泼或灵活些,有的沉静或呆板些,但这些特点或倾向还是极不稳定的,容易转变。

在跟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道德判断,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坏的行为。3岁的孩子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

情绪:孩子不顺心,疲劳或未能达到愿望时情绪波动较大,会发脾气,父母要注意引导,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积极的情绪。

育儿要点

正确对待孩子“好动”的特性。

孩子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拿东西之后,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进行活动,对什么都感到新鲜,都要摸摸动动。并喜欢模仿成人做事,拿扫帚扫地上的纸片,结果扫得满屋的纸片;帮妈妈收拾碗筷,结果常常打碎碗。对待孩子的这种“好动”的特性,成人不应责备他们,更不应禁止他们,要看到,这是孩子在探索、在学习、在了解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味打击他的探索活动,他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使他怀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芽的自信心。因此,遇到孩子好动的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成人若有意地引导孩子做事,给他分配一些极简单的任务,不但可以促进孩子身体智力的健康发展,而且能较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正确对待孩子“闹独立”。

闹独立,是幼儿期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2岁多的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父母的吩咐,有时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应慎重对待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他们的需要,也不要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此时,可利用孩子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情把孩子吸引开,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教育时表情一定要严肃,周围的人也要配合一致。

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对其行动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情感,是人的道德感之一。

同情心在幼儿期已出现。随着儿童心理的不断发展,孩子不仅能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更多的觉察和体验,而且出现大量的同情与助人行为。同情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的产生依赖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它的发展则为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等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幼儿同情心的发展也对他们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情心是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集体力量的必要条件。同情心强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能够理解和尊重同伴的需要与要求,表现出更多的合作与谦让行为,因此,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孩子3岁以后,一般就会进入幼儿园,生活环境会发生较大的转变。父母要尽早给孩子做好人园的准备工作。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玩一玩,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给他讲幼儿园里的生活多么有趣,尽量使孩子在入园前对幼儿园有美好的印象,激起他人园的愿望。在入园前的一段日子里,尽量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安排孩子在家中的一日生活,养成习惯,便于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下面提供一些训练游戏,供家长使用。

1.我的家

让孩子认识家庭位置,记住周围环境,学习认路,启发自我保护意识。

告诉孩子自己家所在的城市、街道。带孩子熟悉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建筑物或重要标志。

领孩子在附近散步,然后故意告诉孩子:“妈妈今天不知道怎样回家了,你领妈妈回家吧。”经过上述训练的孩子这时就可“领”妈妈“顺利”回家了。

让孩子记住家庭所在地,记住周围的环境可减少迷路和丢失的可能性,增强孩子应付突然事件的能力和信心。

孩子能够熟练地找到家后,逐渐增加离开家的距离,让孩子判断家的位置。

2.他们是谁

让孩子认识人们不同的职业,丰富孩子的社会常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经验。

搜集各个行业典型的人物图片:如医生、理发师、警察……将图片呈现给孩子,让孩子判断他们是谁(他们的职业)。

设计一些简单的情景,让孩子判断该找谁。如“宝宝生病了,该找谁”,让孩子将正确图片找出来。从而使孩子知道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

让孩子判断职业的游戏在生活中可随时进行,如带孩子上大街,让孩子指认所学过的不同职业的人员,这时家长要孩子准确说出他们职业的名称。

3.早上、晚上

让孩子知道白天、晚上,发展时间概念,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准备两张早上和晚上的画面,指着早上的画面问孩子:“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天上有什么?”(太阳)“树上有什么(小鸟),小朋友在干什么?”(做早操)然后指着另外一幅图问孩子:“是白天还是晚上?”“晚上的天空什么出来了?”(月亮和星星)“晚上,小朋友在做什么?”(睡觉)

父母要结合生活教孩子认识时间,如父母可在早晨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他看看初升的太阳,树上的小鸟,知道早上的景象。晚上可带孩子逛街,让孩子知道天黑了,天上有月亮和星星,以便使孩子对白天、晚上形成感性认识。

4.音乐游戏:我爱幼儿园

建立起孩子对幼儿园及老师的亲切感,激发孩子想入园的愿望。使孩子做好人园的心理准备。

教孩子学唱歌曲。

向孩子介绍幼儿园,告诉他:“幼儿园的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喜欢x×(孩子名字),教××唱歌、跳舞,给××讲故事,还有很多小朋友会和××做游戏。”

在孩子对幼儿园有了问接了解后,可和幼儿园老师联系,带孩子去让老师逗逗孩子并带他参观幼儿园。

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勺吃饭,系鞋带等,以便使孩子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面对陌生的面孔与环境,许多孩子会产生一种惧怕情绪,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减少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附:

儿歌我爱幼儿园

1一D 2/4

3 5 3 5 |6 6 5 |6 6 5 3 | 2 3 5 | 3 5

—— —— —— —— —— —— ——

我爱 我的 幼儿园, 幼 儿 园 里 朋友多,

老师

3 5 | 6 6 5 | 6 5 3 1 | 3 2 1 |

—— —— —— —— ——

同学 都爱我, 我 最 爱 幼儿园。

5.认识大自然

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想像力。

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孩子到郊区或公园,找一片清洁的草地,让孩子自由玩耍。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植物,如:小草、野花,并收集一些植物标本,让孩子带回家。让孩子观察一些小动物及昆虫活动。如看蜜蜂采蜜、小蚂蚁搬食,启发他像小蜜蜂、小蚂蚁一样爱劳动。

让孩子观察天空的云朵,让他回答云的形状看起来像什么,不管孩子回答的什么,都不要轻易否定他。因为这正是他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表现。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领略其中的魅力,不但激发孩子喜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他的情操,也能促进孩子观察力、想像力的发展。

6.石头人

培养孩子的跑、跳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父母念儿歌:“小兔走路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孩子根据儿歌内容模仿各种小动物走路,当父母口中发出“我是石头人”的口令后,孩子需静止不动,保持原姿势不变,听到家长说出下一个动物名称,再继续活动。

自制力和坚持性属于人的意志品质,需要进行适度训练。活动前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游戏规则,活动中应注意不要让孩子一次定格的时间太长,以1~2分钟为宜,当孩子再按要求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7.树叶贴画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想像力。

培养孩子的粘贴兴趣,初步学习平面粘贴物体。

秋天,收集一些树叶带回家,压在玻璃板下或夹在书页中压干。

准备一些白纸、糨糊。家长拿出树叶让孩子说出名称,接着将树叶抹上糨糊,粘在白纸上。

准备一些正方形的纸,让孩子粘贴上树叶,制成一些小手绢,送给其他小朋友。

活动中家长可代为涂糨糊。

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让他发挥想像力,做出各种图形。

游戏结束,让孩子洗净手上的糨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转转、跳跳、叫叫

附:

儿歌

1=E 2/4

3 3 3 2 | 1 5 | 3 5 5 3 | 5 — |

—— —— —— ——

妈妈 转一 转呀, 爸爸 跳一 跳,

妈妈 转两 转呀, 爸爸 跳两 跳,

3 6 6 3 | 2 3 2 | 5 3 2 3 |1 —| 0 0

—— —— —— —— ——

宝宝 也来 转 呀, 学个小猫 叫, 喵喵

宝宝 也来 跳 呀, 学个小狗 叫, 汪汪

| 0 0 ‖

喵喵。

汪汪。

培养孩子对音乐表演的兴趣和能力。

成人耐心地教孩子唱《转转、跳跳、叫叫》,使孩子能较连贯地唱准歌词、节奏、音高。

孩子熟悉歌曲后,家长可根据歌词的内容,引导孩子做相应的动作。如转转身,学小猫叫或跳两跳,学小狗叫。家长要参与活动,和孩子一起做动作。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为客人表演歌曲。

3岁左右的幼儿借助于音乐进行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能力大大增强了。当幼儿在听音乐或者学习唱歌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激烈的歌曲产生兴趣。大人可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引导他进行一些表演。这不仅能培养他对音乐的表现力,也能培养他大方、不怕生的性格。

9.小故事:小黄鸭和小青蛙

教育宝宝,看到别人有困难,应该去帮助;让孩子学习动词:“摘、扶、划、别着急”等。

成人讲述故事。

设计一些问题让宝宝回答。如:“小黄鸭听到了谁的呼叫?”“小青蛙怎么啦。”“小黄鸭怎么帮助小青蛙的。”(让幼儿学习动词:扶、划,并让孩子学做动作),最后老师可启发孩子:“别人有困难,如果你们看见了,会怎么样?”

可准备一个鸭子头饰和青蛙头饰,和孩子一起进行表演,对话处鼓励孩子跟着录音讲。

附:

故事

小黄鸭和小青蛙

小河流水哗啦啦,哗啦啦,河里游来了一只快乐的小黄鸭。“嘎!嘎!嘎!”它一边游一边唱歌:“嘎!嘎!嘎!”突然,小黄鸭听到“呱呱呱”的呼喊声,这是谁在叫呀?它急忙游过去,只见石头上有一只小青蛙。小黄鸭问:“小青蛙,小青蛙,你怎么了?”小青蛙说:“小黄鸭,刚才我在捉害虫时不小心摔伤了腿,现在我不能跳也不能游。”

小黄鸭说:“小青蛙,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小黄鸭摘了一片长长的叶子,把小青蛙的伤口包扎好,又摘了一片又圆又大的叶子,放在水面上,让小青蛙坐在叶子中间,用力划呀,划呀,一会儿划到了河对面,把小青蛙送回了家。

小青蛙说:“谢谢你,小黄鸭。”小黄鸭说:“别客气,你好好养伤吧!”

小河流水,哗啦啦,河里游着快乐的小黄鸭。

10.找出同类

主题知识。

目标 让孩子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物品的用途,培养思考能力,学习生活常识。

材料 家庭用品等。

游戏方法

泳衣、碗、救生圈、铅笔、圆珠笔、面包、洋娃娃、水壶、锅、蔬菜、水果、菜刀、脚踏车、炒菜锅等,屋子里的各种东西都可运用。

(1)这些东西当中,哪些放在厨房?

(2)哪些东西能吃?

(3)哪些是玩具?

(4)游泳时,要使用什么?

11.了解各种行业的人

主题 知识。

目标让孩子说明各种行业从事的工作,扩展其社会生活的视野。

材料卡片,各种职业的人。

游戏方法

(1)指着每一幅图,问孩子:“这个人称为什么?他的工作是什么?”让孩子说明。如果他不知道,就详细地告诉他。

(2)“除了这些人做的工作,其他还有什么行业?”让孩子就他所知道的回答。

(3)有机会就带孩子去看看各种行业的人工作的情形,让孩子知道工作的重要,而且应该尊重每一种行业的人。

(4)让孩子了解父亲所从事的行业。

12.画脸

主题创造性。

目标在纸袋上画自己的脸,发展创造性与丰富动物知识。

材料孩子的头刚好可以戴上的纸袋、彩色笔、剪刀。

游戏方法

(1)将纸袋套在孩子头上,确认眼睛的位置,将纸袋取下。母亲在眼睛处挖洞。

(2)将眼睛处挖好之后,就可以在纸袋上任意画上动物的脸或父亲的脸,卡通片男主角、女主角的脸等。

(3)让孩子将纸袋套在自己头上,然后照镜子,’对着这个人物(动物)说话。

13.孩子的生活与时钟

主题社会生活能力。

目标让小孩子关心时间与时钟,教他一天的生活与时钟的关系。

材料时钟,卡片。

游戏方法

(1)从卡片中最上一个图开始往下指,依序问孩子图中的内容,并说明它和时间的关联。

(2)指着图片,一一说明图中的生活起居。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好孩子,怎么做便是坏孩子。应该如何打招呼等也要仔细说明。

(3)“这个时钟指着几点?9点。9点已经到幼儿园了。但是,星期天要做什么?”以这个方法,依序从上图指到下图,和孩子聊天。

(4)画出一天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及内容,标明时刻,挂在孩子的房间里或比较醒目的场所,让他每天配合这个时间作息。

(5)也可以看着时钟问孩子:“睡觉的时间是几点啊?好孩子要配合时间作息喔!”让孩子依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作息。

14.思考关系

主题思考、语言。

目标 了解工具或物品的用途、性质,提高思考力、辨别力。

材料家中已有的玩具或其他工具、物品等。

游戏方法

(1)将牙刷、铁铲、钉子、相机等物品放在桌上,问孩子:“这是什么?”让他说出名称,知道名称后就说出使用方法。如果孩子不知道,就详细教导他。

(2)母亲将锤子拿在手上,问孩子:“这是什么?”让他说出名称,并让他说出它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