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14316700000008

第8章 隋代清商乐的发展与兴盛

隋唐音乐

在隋代,相和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吴声西曲的影响而有新的发展,在吴声西曲基础上也产生了一部分新的大曲,总称是“清商大曲”。

在唐代,清商大曲逐渐演变成燕乐大曲。由于唐代各族音乐经过几百年的音乐大交流,随着唐代社会相对安定,唐代大曲进入了融合、消化、吸收的历史阶段。

隋代创立了著名音乐教育机构教坊,建立起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

唐代主要音乐机构有大乐署、教坊、梨园与小部音声等。前两者属于教学、行政机关,后两者是单纯的教学机构,是选拔和培养音乐人才的场所。

那是在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迷恋上了清商曲,清商曲便是汉代的相和大曲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歌舞曲。这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杨广在长安上阳宫中吹奏自己的清商新曲,他满心欢喜,竟忘了归寝。第二天晚正是元宵之夜。杨广换上了一身百姓服装出宫观看花灯表演,他走到一座酒楼下面,忽然听楼上传来一曲悠扬婉转的笛声。

杨广仔细辨之,他不由大吃一惊,心想:“此曲正是自己昨夜所奏清商新曲,我才刚刚写出来,如何第二天就已经传到民间了。而且这笛子吹得这般纯熟,他是从何处得知我的曲谱呢?”

杨广便悄悄派人捉来了吹笛者。他打量着眼前这位眉清目秀、相貌不凡的少年笛手问道:“你是何人?方才吹奏的清商曲子从何而来?”

话说这个少年是都城长安一个著名笛子演奏家李萧。李萧早年曾经拜过西域龟兹的乐师学过笛子,他的技艺不凡,每每吹奏的时候,听者总有数百人之多,无不拍手叫绝。

李萧回答杨广道:“我是李萧,家住长安东城。昨晚我在宫墙外的桥上赏月,听见宫中有人正吹奏此曲。我便在桥上插下小棍,暗暗记下了乐谱。昨天又吹奏练习了一番,不到天明就吹熟了。”

杨广疑惑道:“那你当我的面再奏一遍吧!”

李萧镇定自若,照原曲又奏了一次,不仅吹得熟练而且技法得当,音色悦耳。

隋炀帝杨广精通音律,他见李萧年少,但是确实是个奇才,他便问李萧道:“你拜师于何人?”

李萧答道:“是一个西域的龟兹乐师教我的。”

杨广便将李萧留在了宫中,让他担任宫廷清商乐队的首席横笛手。

李萧留在宫中里,深受杨广的赏识。那时候,宫廷乐队里有个歌女歌喉婉转,十分动听。杨广便叫李萧单独为她伴奏,一起表演清商大曲。

那笛声和歌声浑然一体,音色和谐。从此,李萧声名大噪,他也就飘飘然起来了,自认为他的清商曲技艺天下无敌。

有一年,李萧因事到了江南,那里有几个刚刚考取进士的读书人,因为慕名便邀请李萧到当地名胜镜湖上泛舟吹笛。

当船到湖心时,李萧在众人的渴求之下,开始吹奏起清商曲。悠扬清脆的笛声在湖面飘荡,吸引了不少游客。一曲刚罢,众人欣喜若狂,连声叫好。

李萧应大家请求,他又吹了一首清商曲中著名的《凉州曲》。曲终,又赢得了满座的喝彩。

可是唯有一个叫孤独生的老者却无动于衷、一言不发。李萧不悦,认为这老者是看不起自己,他便上前说道:“老先生,请指教!”老者说:“请你再奏一遍《凉州曲》。”李萧心想:“这老头久居民间,可能不懂音乐吧!”他赌气又吹了一遍。老人微笑着说:“你吹得还不错,但笛声中杂有西域人声调,大概你跟龟兹人学过艺吧?”李萧大惊,上前拜道:“老先生说对了,从前我的老师正是西域龟兹人。”老人又说:“还有,《凉州曲》第十三段,你吹错了调,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

李萧起身拜道:“老先生神绝,小辈并无自知之明,本师虽是龟兹人,可我并不觉得笛音中带有龟兹的腔调。而且第十三段的错误,我更不清楚了,还请您当面指教。”

于是李萧便将他最好的一支紫烟竹笛擦净,请孤独生吹。老人看了看这支紫烟竹笛子道:“这个笛子并不好,若是用它吹到转调之处,怕经不起振动而破裂,你不怕吧?”

李萧说:“不怕!”

老人吹奏起来,这笛声时而悠扬婉转,时而响彻云霄,比起李萧来,不知高明多少。船上的人,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李萧更是面带愧色。

当老先生吹到第十三段时,他便指出了李萧的错误之处,然后又继续吹下去了。当他吹到入声调时,乐曲转入快速高音区,只听“啪”的一声,笛子果然破裂了,因此未能曲终。

李萧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三拜谢了老者的指点。原来老者孤独生是早年从龟兹来中原的西域艺人,后来才隐居江南一带。

第二天,李萧专门前去寻访老者时,老者已经不见了。老者只留下一支紫竹笛在桌上,笛上新刻了4个小字“艺无止境”。

从此,李萧谦虚谨慎,练笛更加刻苦,技艺更加精湛。终于获得了“神笛手”之称誉,也成了当时清商名演奏者。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流地区。清商乐一般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

此后,清乐旧曲在宫廷内已很少有人能奏,它已被当时“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的新声所替代了。

隋文帝时,相和歌演变成清商乐,清商乐与相和歌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

隋文帝时,清商乐简称“清乐”,清商大曲改称“清乐大曲”。清商大曲的主要曲目有《明君》、《广陵散》、《激楚》、《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泛龙舟》、《斗百草》等。

清商大曲的典型曲式也由三部分组成,即引起、乐曲主体和结束。引起是几段器乐演奏,称为几部弦。如瑟调曲为七部弦,清调曲为五部弦,平调曲为八部弦,楚调曲为一部弦。

乐曲主体由多段歌唱与器乐伴奏构成。称为歌弦。每唱一段,结尾总有一段器乐演奏的“送”声。结束部分是几段器乐演奏,称几部弦,有时也用契代替,《明君》结尾就用“契”。

隋代清商乐的歌词由多首五言四句短诗构成,西曲短诗常常使用和声帮腔,有时还兼用送声。如《西鸟夜飞》等,每两句结尾的和声都是“白日落西山,还去来”,最后面的送声是“折翅鸟飞,何处被弹归”。

清商大曲与相和大曲相比,虽然基本骨架相同,但内部结构更复杂些,器乐演奏的比重也大些。“送”的使用,更可以看出吴声西曲对它的影响。

由于它与汉代相和旧曲都是汉族传统音乐,因此,在当时各种乐伎中,被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受到宫廷的重视。清商乐中的大曲,或称清乐大曲。它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

清商曲开头有4至8段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尾句,称为“送歌弦”;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多件乐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独奏。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吴声和西曲兴盛在东晋以后的200多年间,除了东晋末和齐梁时期的两次大战乱外,我国南方社会稳定,经济有显著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市。

在南方的城市里,汉代以来的相和旧曲将近一半已经散佚,而南方的民间歌谣吴声、西曲,由于城市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而日益兴盛。

吴声和西曲的流行,也引起了六朝宫廷的兴趣。尤其是梁武帝和陈后主,他们都曾经命令乐工谱写了大量新曲。

北魏孝文帝时,南方清商乐传到了北方,在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受到较大重视。此后,清商乐就成为盛行于我国南北方的重要乐种。

吴声和西曲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使宫廷中的旧乐大部分散亡,在东晋初年出现了“音韵曲折,又无识者”的局面,因而不得不转向下层,采用新的民间音乐。

另一方面,也由于吴声、西曲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和喜爱。后来,刘宋王僧虔所说“家竞新哇,人尚谣俗”的话可以为证。

吴声源自于建康一带民间徒歌,西曲则是荆、郢、樊、邓地区的民间徒歌。两者风格虽较柔婉抒情,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各具不同的特色。

吴声大都是六朝晋宋时代所作的歌词,它记载于史书《宋书·乐志》等书,有《子夜歌》、《华山畿》、《欢闻歌》、《阿子歌》、《前溪》等10多首,内容多半是用妇女的口吻描写对过往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以及对于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另外,还有民间的祀神曲《神弦歌》11曲和陈后主反映宫廷生活的吴声《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等。

西曲大都是齐、梁时代作的歌词,它也是记载于史书《宋书·乐志》等书中。有《三洲歌》、《采桑度》、《那呵滩》、《石城乐》、《莫愁乐》、《乌夜啼》等30多首,内容大都写贾客思妇的离愁别苦,有的也流露了船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西曲形成于江南的九江、荆门一带,其内容多为表现劳动女性的情感生活,这与吴声有一定的区别。其曲调多为高昂直白,节奏也比较快。代表作品有梁武帝作词《江南弄》和祀神曲《江南上云乐》等。吴声、西曲的曲调也颇为动听。

当时人作诗道: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由于六朝时期人们的喜爱,有些清商乐曲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同一曲调的众多变体。如吴声《子夜歌》,它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4种变曲。

有的清商曲是利用某一曲的素材另谱新曲,如西曲《莫愁乐》,它就是用《石城乐》的和声“忘愁”的曲调发展而成的。还有《采桑度》则是用《三洲曲》的素材写成的。

吴声、西曲一般分为歌曲与舞曲两类。吴声的歌曲有《子夜》、《凤将雏》等,舞曲有《前溪》、《阿子》、《团扇》、《欢闻》等。两者一般由一首或多首五言四句短诗组成的唱段构成。

在每首短诗之后还有一段送声,简称为“送”。有时除了曲尾的送声外,在曲中两句歌词的末尾也可以用送声,这种送声可能就是后世民间乐曲中常用的合尾的早期形式。

吴声中有一种变歌或变曲的称谓,如《子夜警歌》、《长史变》等。它们不用送声,而用“变头”进行变化。所谓的变头,就是每一首短诗开头一句的曲调总要有所变化,也可能是多段的歌曲,第一段在音乐上较其后诸段有所不同。

吴声中还有一种“三弄”,也就是上声弄、下声弄和游弄。人们认为上声弄、下声弄是指旋律的高低变化而言,而且这种高低变化并不限于高低八度的变化,也有转调的关系在内。

在隋代,西曲歌曲称为“倚歌”,一般结构比较短小,歌词均为五言四句短诗,如《攀杨枝》、《寻阳乐》等。偶尔也有七言两句构成的,如《女儿子》等,所以有的清商舞曲的结构也是比较长的。

清商《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作倚歌西曲中的舞曲,往往有数段歌词,可组成分节歌,也可由若干首歌曲连接起来,构成组曲的形式。

总的来说,清商乐中的民间创作,以表现爱情或离别之情的题材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吴声中的《阿子歌》,它是通过对两只鸭子的描述,曲折地反映了浙江嘉兴地区人民在东晋门阀士族统治下,饥寒交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