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14

第14章 石窟碑刻(3)

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珍宝。远不止古建筑、壁画和彩塑,还包括前面所述的藏经洞中密藏的数万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稀世文物。藏经洞的重大发现不仅使莫高窟扬名天下,而且那弥足珍贵的文物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及意义更是不可估量,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是古代文化财富的惊人积聚,毫无疑问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民族以及对外交往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历史资料。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潜心研究这些文物资料,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专门学科——敦煌学,它以敦煌石窟艺术与敦煌遗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吸引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此倾其一生,以至使敦煌学成为世界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国际显学。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中心也应该在中国。近年来,不断扩建和完善的敦煌研究院,以庞大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敦煌学研究中心。

敦煌莫高窟这颗镶嵌在茫茫戈壁滩上的明珠,随着敦煌艺术的发展,愈发显得光彩夺目。

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天水麦积山

以“东方雕塑馆”著称于世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羲皇故里”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的麦积乡。这里地处陇东南边缘地带,北跨渭水,南携嘉陵,四面青山,草木葱茏,自古为大西北名胜之地。被誉为“秦地林泉之冠”,并享有“景艺兼优”之盛誉。麦积山便是西秦岭山脉的小陇山千顷林海中的一座巨大奇峰,高142米。海拔1747米。上悬下削,形如圆锥,酷似农家的麦垛,故名。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座奇峰南面的悬崖峭壁上,“如宝石镶嵌于翡翠,芙蕖承露于清池”,实为陇原上“丹霞奇观”中的麦垛式丹霞地貌。游人远远望去,只见凌云飞栈曲折迤逦,千窟万龛密如蜂房,巨型造像傲立壁画,山巅白塔亭亭玉立。这个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公元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它像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闪烁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和青睐。

游人漫步在宛若云雾之间的曲径回廊,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麦积山的雅名,定会触景生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令世人敬仰的人文胜迹?是谁创造了这些传世不朽的艺术瑰宝?麦积无言,松涛有声。那石窟中坐立的塑像充满智慧与忧郁的眼睛,好似在向游人诉说:千百年来,是一群群不知名姓的古代能工巧匠,一个个创造人类历史的坚强劳动者群体,使麦积山冷峻的山石放射出生命的熠熠光辉。麦积山原本是天设地造、自然天成,本身就极富诗情画意。也许该山状如丰收的麦垛,在世人眼里便有了几分灵气和神秘:它是财富的堆积,它是神灵的福地。于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怀着各种希望来到这里,而最先进行创造劳动的则是一大批手握工具身穿破衣烂衫的无名工匠。他们从偏远的戈壁大漠走来,从荒凉的黄土高原走来,不管是出于自觉的虔诚,还是迫于无法抗拒的驱使,他们在这百余米的悬崖削壁上架木凿石,开窟造像,终于创造了伟大的“麦积奇观”。那在如削的峭壁上洋洋大观的古代艺术精品,无一不在宣示着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智慧。北宋《太平广记》曰:“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岚峦,麦积处其中,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麦积之状,故有此名……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

据史料和碑碣记载,麦积山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而大兴于北魏。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时期,全国佛事盛行,麦积山凿窟造像达到高潮,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据点和中心枢纽。当时凉州高僧昙弘、长安著名禅师玄高皆隐居麦积山,聚秦地僧徒三百,讲学布道,弘扬佛法。西魏统治20年间,麦积山再修崖阁,重兴寺宇。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失宠后,在此削发为尼,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此时,麦积山已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石窟寺。这之后,历代王朝和地方官吏都极重视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工程一直未断。

麦积山石窟工程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令人惊叹不已。尤其是其惊险陡峭气势,在我国现存石窟中首屈一指。所有洞窟均开凿在距地面20余米乃至上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最大者横宽达31米,最小者仅能容身,上下左右,层层叠叠,密如蜂巢。各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木质栈道相连,曲折蜿蜒,极尽巧妙,人行其上,心惊胆颤。宋代以前凭借散花楼上外悬的一根铁链游荡而过。最高的第135窟天堂洞,无栈道可通,仅靠一悬空木梯抵达。五代诗人王仁裕为麦积山惊世骇俗的险峻气势所折服,禁不住在西崖题诗叹曰:“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先从山下堆积木材,高达所需高度,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在修造七佛阁时,动用木材数十万方,人工达40多万个。以至当地民间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麦积山石窟建筑,被誉为世界文化第八大工程。其形制建筑艺术在中国石窟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0多个窟龛,大致分为崖阁、人字坡顶、方楣锥顶、拱楣穹窿顶、方楣乎顶、方楣覆斗藻井和摩崖等7种类型,其中尤以崖阁式最为突出,这是民族殿堂建筑与外来窟龛建筑两种不同形式的巧妙结合。现存崖阁建筑全为北朝作品,均位于东崖,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七佛洞阁散花楼是麦积山石窟中最雄伟的一窟,是麦积山崖阁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最珍贵的实物例证。只见这座巨大的石刻殿堂建筑,上凿单檐庑顶式大顶,前开七梁八柱廊檐,柱后七大间佛龛一字排开,列龛和檐柱之间组成31.5米长廊。前廊檐柱各呈八角形,下有覆连形柱础,柱头上刻方形栌门。廊顶天花板高15米,刻成平棋藻井。正脊素斗,鸱尾向内。各龛外部,上雕火焰宝珠。下刻帐幔帷幕,两端塑龙雕象。龛内四角,均雕八角形帐柱。无论梁柱檐檩、斗拱门窗、帐幔帷幕,均按汉魏宫阙结构和佛帐结构精心雕琢,金碧辉煌,犹如宫殿。再如133窟万佛洞以结构复杂特殊的民族古墓建筑形式而独具特色,《玉堂闲话》记:“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古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柱,雕栋云楣,并就石而成。”是罕见的又一种巨型崖宫式建筑。可以说,麦积山崖阁建筑石壁雄浑古朴,斗拱富有托力,梁柱坚实稳重,脊檐雉尾具有装饰风格,整体建筑雄奇庄严,气势宏大夺人,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麦积山原为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崖面中部塌毁,使窟群分成东西两部分。现存洞窟东崖94个,西崖100个。在这194个洞中,保存了历代泥塑、石雕造像7200多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大型崖阁8座。雕塑、绘画、建筑三位一体,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工艺、建筑、宗教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系统的珍贵资料。麦积山窟洞以北魏、西魏和北周三代开凿最多,约有窟龛89个。窟龛形制有平面近方形的平顶大窟,平面近方形的平顶窟,平面方形的券顶龛,到后来有平面方形、平顶、低坛基,平面方形、平顶、左右两壁各一大龛和左右两壁大龛内又开小龛等。到北魏(约公元516~534年)时,又出现三壁开龛或窟凿顶雕凿凹入两重或三重套斗式藻井、平面马蹄形、穹隆顶,还有前面说到的风格独特的崖阁窟等。

麦积山石窟艺术,虽没有龙门石窟的石雕那样壮观,也没有敦煌石窟的壁画那样绚丽,然而,它那精美的泥塑造像却独占鳌头,无与伦比。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石窟为“陈列塑像的一大展览馆”。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也说:“敦煌如果是一个历代壁画的大画馆,麦积山则是我国历代的一大雕塑馆。”这里的塑像,体现了千余年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不论是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或是后来丰满圆润的艺术造型,都显得神采飞杨、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果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塑像有高浮塑、圆塑、壁塑、影塑四种类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既完美结合又独领风骚。塑作题材以佛国世界形象为主,从人物到动物、花草、装饰图案,无不具有。从十六国时期至清代长达1600多年陆续制作的数千身塑像荟萃一处,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形象而完整地反映了各朝代泥塑艺术作品的特点、风格、源渊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过程。瑰丽而精致的雕塑造型,采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和“重在写神”的传统手法,把各种塑像的喜、怒、哀、乐、虔诚、天真、慈祥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生活情趣和民族特征。从高约16米的摩崖大佛到10多厘米的影壁,个个精巧细腻、生动传神。虽然都是“佛国里的造型”,然而却显示了“人间的情趣,”巧妙地将“神”人格化了,使人感到亲切而不神秘、庄严而富有民族色彩。无论是后秦的剽悍雄健,还是两魏的秀骨清灵;无论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代的丰满夸张,或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艺术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独特风格。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座异常丰富的宝库。它开凿年代久远,其本身就是一部大型史籍。那密如蜂房的窟龛,那形神各异的泥塑,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记录。游人从中可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又能够看出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的关系。后秦秦州(今天水)刺史镇西将军姚嵩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又是崇尚佛教的皇帝姚兴之弟。宋本《方锲胜览》明确载有“在麦积山,后秦姚嵩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之事。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司马张元伯造石室于麦积第115窟。其墨书发愿文是麦积山现存最早的纪年墨迹。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龛,现为麦积山第4窟。此窟横宽31.7米,进深13米,通高15米,窟廊30多米,在麦积山窟群中居于显赫地位,也是中国现存有窟廊的石窟之最……。这些历史悠久、文物价值较高的艺术珍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游人。1947年美国游人涉足于此,对中国古代文明之先进惊叹不已,认为麦积山石窟艺术足以为世界七大奇迹“又增其一”。那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泥型造像,有的庄严肃穆,祥和慈善;有的低首凝眸,若有所思;有的温情脉脉,亭亭玉立;有的静听说法,端坐盘膝;有的会心微笑,交头接耳;有的眉开眼笑,妩媚动人;有的心事重重,紧锁双眉;有的稚嫩纯朴,活泼天真;有的俏皮可爱,窃窃私语;有的虔诚恭敬,温和斯文;有的凶猛暴烈,怒目而视……。这一切都塑造得细腻入微,活灵活现,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堪称世界稀有珍品。如123窟的一对童男童女,虽然出自1400年前西魏人的手笔,但是那天真无邪、幼稚可爱的神态和现实生活中的孩童没有两样;还有那长达32.74米的千佛廊里,258身石胎泥塑佛像共聚一堂,姿态迥异,神韵无穷,使人观之无不称奇。前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枉霍夫游览了麦积山石窟后,情不自禁地道出了众多游人的心声:“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麦积山石窟北魏早期塑像雄健、浑厚、高大,明显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以74、78窟为代表,窟内5身大佛和3身菩萨。肩搭披帛,袒裸上身,极富异国情趣,是早期塑像佳作,其艺术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和永靖炳灵寺早期石窟造像风格大致相同。中、后期塑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保持着各朝代的特征。如北朝80多个洞窟中的几千身塑作,已逐步摆脱了早期造像的特征而呈现出清秀俊美的风韵。造像大都体型修长、清癯俊俏、宽衣博带、飘逸洒脱,颇具南朝士大夫风骨,为中国“秀骨清像”型的典型代表。如23窟内的佛像,细颈削肩,眉清目秀,褒衣博带,风骨潇洒。右侧的菩萨,小巧隽丽,柔姿绰约,身躯侧扭,低首含嫣,左手抚腰弄带,流露出含蓄沉静的内心世界。这时的佛不再神秘、冷漠、森严,而是慈祥和善,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理想。

麦积山西魏泥塑具有中外艺术交融的风格特征。这时的作品,以中小型为主,题材广泛,技法细腻,造型精美,风采各异,表现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美学特点。著名的西崖第44窟塑阿弥陀佛,可谓西魏颇具写实美的压卷之作。这尊佛像,结跏趺坐,高肉髻,发纹旋转宛如花冠,面容不癯不腴,秀美典雅;肌肤细腻润泽,富有弹性;长眉入鬓,凤眼下视;身穿袈裟,衣裙舒展自肩垂下,呈花状形覆盖佛座,极富装饰趣味,犹如中世纪法国宫廷贵妇的曳地圆裙。右足盘曲平置腹前,真实圆润,尤其那饱含深情的双眼和嘴角一丝神秘的微笑,更令游人生出无限遐思奇想。这件被世人称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传世佳作,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磨难,至今仍显得晶莹饱满,颜色如新,堪称中国泥塑之绝。

北周之后,麦积山泥塑艺术创造了敦厚壮实、珠圆玉润的风格,艺术手法趋向圆熟洗练,作品较为朴实和谐。现存该年代的几百身造像,大都脸庞圆满丰润,柔和亲切,体形匀称,衣带活风,华贵富丽。第62窟为北周的重要窟穴,窟内的12尊塑像神态各异,气韵生动。佛面慈蔼安详,体态丰腴端庄,华美而不俗。菩萨纤细窈窕,神情优雅,身前帐巾和璎珞交织穿插,层次分明,妥贴舒展,连宝冠、顶饰、手镯、臂铡等饰物都十分考究精美,显示了丝绸古国的习俗和西北民族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