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老而文明;甘肃,富饶而美丽;甘肃,神奇而多姿。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早在7000多年前,渭河流域的大地湾就出现了文字、地画、彩陶、古建筑等,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先河。周、秦之时,甘肃东南地区出现了精美的青铜器和原始农业耕作,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陇原大地上蜿蜒1600余公里,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文物胜迹遍布全省。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天水伏羲庙、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成县(西狭颂》和嘉峪关、阳关、玉门关等,都是古代文化和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伟大结晶,犹如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陇原大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彩。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部,地域辽阔,地形狭长。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造就了陇原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山姿水色既具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又兼有南疆之灵秀旖旎。在纵横上千公里的土地上,银装素裹的冰川雪峰。葱葱郁郁的原始森林,浩瀚无垠的沙漠戈壁。绿草如茵的千里牧场,奔腾澎湃的黄河巨流,碧波荡漾的天池湖潭,万象森冽的地下溶洞,喷珠溅玉的流泉飞瀑,雄浑壮观的黄土高坡,神奇梦幻的丹霞奇观,这一处处天设地造的自然美景。共同绘就了甘肃美妙神奇的山水风景画卷。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数千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甘肃的文明进步。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陇原大地充满了古朴浓郁的神秘色彩和人文神韵。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绚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共同构筑了甘肃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旅游日益受到世人推崇的今天,挖掘、整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推介甘肃独特的旅游产品,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甘肃旅游资源大省的形象,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甘肃,让甘肃名胜更快地走向世界,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发展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纪之交,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国家旅游局在西北五省区“十五”规划思路座谈会上指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甘肃省政府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努力把甘肃建成旅游业大省的奋斗目标,并逐年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这一切都为甘肃旅游业大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旅游业要大发展,必须首先大力宣传甘肃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提高外界知名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甘肃观光、投资、开发。
基于这样的认识,由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主任、专门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赵颂尧教授和文史部副主任、导师组副组长关连吉教授策划并牵头,组织了陇南地区外事旅游局杨伟良等3位热爱旅游事业、具有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的青年学者、研究生,在翻阅大量文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走进甘肃旅游胜地》一书。该书可以当作散文集来读,也可以当作览胜书来看。作为一本散文集,试图运用文学手段,突出旅游文化,尽力将文字写得华丽些,把景色描绘得生动些,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作为一本览胜书,编著者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尽量用事实说话,把从甘肃的历史古迹,到新时代的文明,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实的浓郁风情,从造化神奇的自然景观,到钟灵毓秀的人文趣事中,选取富有代表性的名胜进行浓墨重绘,试图做到尽甘肃之美于一篇,汇山水人物成一册,将陇原大地上最有风采、最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呈现给读者。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编著者广泛参阅了旅游界、学术界同仁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描绘个别景致的过程中还摘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资料,有些在书后作了专门说明,但还有许多未能一一注明,在这里,我们谨向有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尽管我们力图想把这部书编写得更精彩、更有价值,为中外游人更好地展示甘肃的名胜风采。然而,由于编著者学识、水平有限。加之鉴赏力不高。可能还有一些名胜未能选入,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缺陷、疏漏甚至错讹之处,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特别是专家和旅游爱好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1年5月文字写得华丽些,把景色描绘得生动些,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作为一本览胜书,编著者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尽量用事实说话,把从甘肃的历史古迹,到新时代的文明,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实的浓郁风情,从造化神奇的自然景观,到钟灵毓秀的人文趣事中,选取富有代表性的名胜进行浓墨重绘,试图做到尽甘肃之美于一篇,汇山水人物成一册,将陇原大地上最有风采、最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呈现给读者。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编著者广泛参阅了旅游界、学术界同仁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描绘个别景致的过程中还摘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资料,有些在书后作了专门说明,但还有许多未能一一注明,在这里,我们谨向有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尽管我们力图想把这部书编写得更精彩、更有价值,为中外游人更好地展示甘肃的名胜风采。然而,由于编著者学识、水平有限。加之鉴赏力不高。可能还有一些名胜未能选入,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缺陷、疏漏甚至错讹之处,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特别是专家和旅游爱好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