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之名,是由古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元代始设甘肃省级建制,作为行政区划,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在陇山(六盘山)以西,故又简称陇。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它以独特的地理气候、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渊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丰饶的物产资源而饮誉神州大地。
辽阔的地域绚丽的风光
甘肃地处中国大陆的地理中心和西北内陆腹地之一,东经92°13′~108°46′,东西横跨近15个经度,有效纬线长度1600公里;北纬32°31′~42°17′,南北纵跨10个纬度,有效经线长1100公里,居中经区略东,中纬区略北。若以兰州地理坐标定位,正是中国所跨经纬有效网之几何中心。东邻陕西,通过陆路交通,可与华北、中原及沿海地区相连;西接青海、新疆,通过欧亚大陆桥可与独联体各国和欧洲相通;南靠四川,通过陆路可与西南地区相接;北与宁夏、内蒙古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从东南到西北呈一狭长带状或哑铃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有25公里,这一平面形态在中国版图上格外引人注目。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仅次于新疆、西藏、青海、黑龙江、四川、内蒙古,而居全国第7位。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沙漠和戈壁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4.99%。
甘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河谷、平原、沙漠和戈壁交织一起,错落分布。地貌构造主要属鄂尔多斯地台,阿拉善一北山地台,祁连褶皱系和西秦岭褶皱系。地表形态景象万千,三大高原地貌与秦岷山区交汇于甘肃,形成东南重峦迭嶂,山高谷深;中东部黄土深厚,沟壑纵横,呈多级阶状;西南部地势高耸,分布有现代冰川;河西走廊地势平坦,绿洲、沙漠、戈壁交错参杂,由此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1.青藏高原是第三纪以来迅速隆起的最雄伟的“世界屋脊”。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沿深大断裂构造线而迅速上升的青藏高原北侧及东北侧的边沿高山,使甘肃地形多呈北西一南东走向,凡由高山冰雪溶水补给水源的河流,均呈横切构造,形成平行同龄类型而极其壮观的青春型峡谷跌水,急流险滩,流泉飞瀑,湍激溅珠,跌落奔流,飞泻千里,形成神奇的高原“边缘型”风光带。绚丽壮观的风光资源多分布于这一边缘带,如名扬西北的牟尼沟、贵清峡、莲花山、太子山、孟达天池。大通河上的享堂峡、吐鲁沟等。甘肃又是黄河从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从第三台阶流入第二台阶的地带。不少地段落差大,河水奔腾不息,气势雄浑壮观。像在兰州周围百十公里内有八盘峡、盐锅峡、刘家峡、白银“小三峡”等奇峡深谷美景,并利用落差势能建造了众多水库和发电站,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甘肃亦有闲适、宁静、弧弯巨大的黄河首曲玛曲;黄河干支流沿岸还有旖旎的草原风光、黄土风情、丹霞地貌;而省城兰州是全国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孕育着丰富的黄河旅游资源。单是兰州市区的黄河三大古渡之一的金城关、黄河第一铁桥——中山桥、古老的黄河运输工具——羊皮筏子等就让中外游人惊羡不已。甘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一隅,高原面的相对高度一般在300米以内。大部分是平坦宽广的草滩,牧草丰茂,植被良好,是甘肃最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草原风光的精华之地。当游人身处甘南草原的蓝天白云之下,注视着远方一群群悠闲的牛羊和一顶顶藏胞的帐篷时,一种纯净的思绪就会冉冉升起。
2.黄土高原的西南缘,由秦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的陇西盆地及陇东盆地第四纪风成黄土堆积而成,切割为沟谷纵横、莽莽壮观的塬、墚、峁、坪的黄土地貌。如陇东的深厚黄土,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发育成的地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自然风光是千姿百态的:陇东大、中型黄土地貌(塬、墚、峁等)齐全,北部以墚峁为主,也有塬地;中部以塬为主,董志塬就在这里;南部以墚峁为主,塬地比重也较大;而其他黄土地区多以墚峁为主,塬地很少。黄土塬。地面平坦,边缘很陡。黄土墚是成长条状突起地形,平墚顶部平坦,峁墚顶部有明显的鞍地,黄土峁的峁顶面积不大,向四面倾斜,整个形状很像巨大的馒头。上古时代陇东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庆阳县三十里铺出土的“环江翼龙”化石和合水县板桥乡出土的“黄河古象”化石就是明证。专家称,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就分布在这里,这是由于地壳不断运动使土地隆起,出现了丘陵,再加上西北风吹沙东移,使黄土越积越厚(最厚处达250米,堪称世界之最),才形成现在的高原。就庆阳地区而言,有塬13个,5公里以上的沟壑531条,东西南北相距均200公里,形成了高原、沟壑、墚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并存的奇特地形地貌。然而陇西盆地比陇东规模大,基岩地层复杂,如在兰州附近既有前古生界的变质岩系,也有以后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及各期的花岗岩侵入体。而表层黄土景观则多为侵蚀类型,俯视则莽莽苍苍、浑然壮观。而子午岭、陇山、兴隆山等,都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子午岭是甘肃陇东的天然屏障,分布着大片的原始森林,还有上百万亩的人工林,树种以山杨、青、白桦、杜梨、白榆等为主,是进行生态观光游的极好去处。陇山地处甘川交界处,为石质山地,切割较深,谷窄流急,水利资源丰富,山峰多裸岩,山地阳坡为草坡,阴坡林木葱郁,是著名的森林风景区。兴隆山位于兰州市东南。是黄土高原上残留的原始森林分布区,也是陇中最著名的名胜游览区。而与之相应的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则为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如定西地区成效卓著的小流域治理,已成为旅游观赏的亮点之一。
3.蒙古高原之西南边缘低山,与青藏高原边沿的祁连山对峙。其间东西狭长的凹陷地峡,则是自古为中原民族与大西域之间惟一的通道走廊——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黄金路段(留后介绍)。南北两侧都是难以超越的横嶂地域。蒙古高原的自然风光神秘奇妙,是泛中亚型的大地物理景色。这里有西部镜铁山附近鬼斧神工的“高山水库”——七一冰川奇观,远望似银河倒挂,白练垂悬;近看则冰舌斜伸,冰墙矗立,冰帘垂吊,冰斗深陷,神秘莫测。这里有布隆吉雅丹地貌,它是由于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层形成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和风蚀洼地、残丘等神奇的地貌形态。这里有黄沙满目、苍苍莽莽、无边无际的戈壁瀚海,不过在沙丘中却有一弯新月形的碧海在沙海中清澈如镜,宛如少女闪亮的眸子,泉水虽被沙丘环抱,但绵历古今沙飞不枯,“泉映月而无尘”,堪称罕见的沙漠奇观。而阳关沙漠绿洲也让游人留恋忘返。此地有一个南湖乡,村村造园、户户栽树,种植杨、柳、桃、苹果、枣、葡萄等各类树木1.5万亩,尤以葡萄最佳,堪与吐鲁番的葡萄相媲美,使此地有“小吐鲁番”的美誉。这些茂密的树林连成一片,形成沙漠中的人造绿洲之美景。这里还有“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的祁连雪峰,不过山丹军马场中膘肥健壮的“山丹马”和他的主人会让你在茫茫草原上体验“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梦幻般的感受。祁连山腰森林茂密,山下草地如茵,密林深谷中温泉四溢,库水透明,繁花似锦,山鸡飞鸣,野兔疾跑,犹将你带进浓妆重绘的山水画屏中,回归大自然的绝佳境地非此莫属了。明人的“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便是对祁连山景致的形象描绘。
4.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其北为“华北型风光”特征,其南则为“华南型风光”特色。各有千秋,平分秋色。像位于过渡区中的陇南地区白龙江流域,南毗巴蜀,东贯中原。西源羌氐,北邻回蒙,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使山姿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伟,又具江南之灵秀玲珑。像西北最大的天然溶洞武都万象洞,洞中含洞,万象森冽,千姿百态,神奇莫测,实为天然造就的地下园林,它包含了中国四大溶洞的美妙神奇,令游人叹为观止;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文县洋汤天池方圆20公里,九曲108湾,形如葫芦,水天一色,碧波浩淼,气象万千,是集峻山、峭壁、碧水、奇树、异花、珍草等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有“陇南深山一明珠”之称;巍峨挺拔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县鸡峰山奇峰兀立,云遮雾罩,森林茂密,竹秀花奇,游人登临嵋峪主峰,极目远眺。那集山水石树洞为一体,聚神形色感于一身的多彩美景尽收眼底;康县的梅园沟,茶林碧绿,峰峦叠翠,四季如春;徽县三滩,奇峰竞秀,松柏峥蝾,美景天成;宕昌大河滩,幽谷似横,瀑布飞溅,林木茂盛,风光绚丽,人称“陇上小九寨沟”;甘肃最南部的文县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方圆18万公顷,山峦叠嶂,百川争流,草木荫郁,箭竹丛生,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奇禽异兽悠然栖息。被赞誊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其独特的北亚热带森林动植物园的迷人风光,令人恍如置身于江南水乡,倍感温馨;碧口水电站,两岸群山翠绿,库中碧波荡漾,人游其中,心旷神怡;宕昌的间歇泉,白如银链,飞流直下,神奇绝妙;白龙江两岸“高江急峡雷霆斗,枯木苍藤日月昏”,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这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将甘肃南部打扮得分外妖娆。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华夏民族祖先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区之一。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一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带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存的多种动植物,为原始人类生息繁衍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甘肃的陇东、河西就有处于原始群阶段的远古人类,他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使用粗糙简陋的打制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做抗争,这些人群大约是至今所知最早的甘肃居民。建国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墚,庆阳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等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刘家岔遗址是目前已知在甘肃境内出土石器数量最多、最重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约有1020多件,其中经过第二步加工的石器478件,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根据石制品的基本特征和古生物地层学的考证,刘家岔遗址的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早的阶段,距今约3万年左右。位于西峰市东约6公里的温泉乡巨家塬遗址,是代表陇东塬区最完整的一个剖面,也是地质地理和考古界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准地点,其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纳玛象、蒙古野马、披毛犀、赤鹿、原始牛等)均埋藏在赵家川内二级阶地下部灰绿色河湖堆积物中,说明早在数万年前,西峰一带曾有风光旖旎、湖泊相间、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风貌。
甘肃具有悠久而神奇的历史传说。据说,远在上古时期,燧人氏始教人钻燧取火、熟食之法,以化腥臊,而民悦之。嗣后,燧人氏发现成纪(今天水秦安县北15公里处)人伏羲氏智慧超人、英武伟岸、聪明殊绝,便让位于他。伏羲氏继承和发展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方法,并改变了人们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原始生活习惯,创造了烤、炙、蒸、煮等烹技。还教会人们织网渔猎,驯养百畜。他仰观天象,俯察地面,创画八卦,演绎卦义,初创了文字,代替了传统的“结绳记事”,促使甘肃较早地进入了人类文明阶段。
传说中的上古帝女娲氏也生于成纪,她“始作笙簧,又制嫁娶之礼,使同姓者不相婚配”,当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首领。她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组织。把原始社会推向靠“血缘家庭”维持的氏族制度时期。炎帝神农氏生于毗邻陇右的岐水,他在渭河上游“始制耒耜,教民务农”,发祥了华夏文明。传说中的黄帝也生于上鄞轩辕谷(今天水北道西南),并十九年令行天下。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促进了道教文化在泾渭河流域的传播。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这样的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崆峒山之别名)。”《庄子·在宥篇》也写道:“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黄帝孙颛顼帝曾游历河西,促进了河西绿洲的早期开发。这些历史传说虽然虚幻神奇,但至少反映出,甘肃确实具有久远而辉煌的历史。从今天甘肃境内发现的众多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我们的祖先为甘肃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