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28

第28章 寺庙塔墓(7)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曾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现已成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学者和中外游人参观、怀古、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极其宝贵的博物馆。尤其是其文化堆积厚、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延续时间长、保存完整、遗物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为甘肃东部及渭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排列了较系统的编年序列(出土的器物明显地反映出生产技术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从而演绎出人类进化的轨迹)。特别是把中国同时期文化年代提前了几百年,为进一步综合研究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等发展提供了较全面而又大量详实的史料。

走进大地湾,游人可以在清水河淌过的这条小河川中阅读到人类远古的文明,回悟到煌煌几千年人类历史的沧桑。生生不息的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实现着自身的进步,从而也扯起了一道灿烂文明的风景线。

地下画廊——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砖墓

在嘉峪关市东北20余公里的新城乡,向东延伸至酒泉市西部20公里处的丁家闸一带,方圆2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汇集着规模宏大的古墓群,散布着大小16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古墓,大部分墓室由画像砖垒砌而成。若将各墓室相连在一起,犹如一座巨大的“地下画廊”。因墓穴中每一块砖面上都绘有图画,故称为砖画墓。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群雄割据,战乱频繁,而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加之中原移民的大量迁入,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河西地区发现的大量壁画墓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尤以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为代表。1972年至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处的戈壁滩上发掘清理了8座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有6座是壁画墓,共保存壁画600多幅。壁画内容都是描绘当时现实生活的,这是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题材的重要特点。壁画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农桑、畜牧、井饮、屯垦、营垒、林园、狩猎、庖厨宴饮、奏乐博奕、车马出行、衣帛器血等多方面。壁画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劳动人民从播种到收获的一整套农业生产过程,有迄今发现最早的耙、耱的形象资料。壁画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采桑、屯垦、放牧、狩猎的画面,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城古墓区又发掘了2座画像砖墓,墓葬结构形制等与前8座墓相似。2座墓均有斜坡墓道,墓门上有高大的砖砌照墙,壁面上镶嵌着精雕细刻的各类花砖和彩绘画砖,画砖主要分布在前室的四壁和后室后壁上。上墓共有画砖108块,一砖一画。作画方法是先用墨线勾勒出人物、动物的轮廓,然后再用石黄、白、浅绿等颜色渲染,画面寓形寄意,造像朴实自然,绘画笔法娴熟,线条流畅,构图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示了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反映出魏晋时期民间艺术创作的发展水平,是魏晋墓室壁画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新城古墓中已发掘的墓穴大多为中小官吏和庄园主的家庭砖墓,有二室和三室,形制和结构大致相同。三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有的前室东西还各有耳室,分别表示牛羊圈、车屋、厨房和仓库,用以象征墓主人的宅院。大部分砖画分布在前室。中室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缩影,后室是棺室。砖画描绘了墓主人随用的服饰、佩套盒及丝帛等物品,建墓用砖可分印纹方形花砖、长方形砖、雕刻砖、画像砖等。墓门用条形砖叠造拱形卷,卷顶以上彩条形砖砌造门楼。墙面嵌砌有斗拱、人物、兽首、鸡、狗、羊等造型的雕刻砖。墓门用条砖封闭。同时,魏晋墓砖画的设色比河汉画复杂,大多采用勾填的画法,色彩的总体效果热烈而明快,具有绘画六法中的“随类赋采”的特点,构图简洁,朴实自然,因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绘画以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早于莫高窟艺术,无疑填补了绘画史上魏晋时期的空白,也是研究河西石窟艺术渊源的珍贵资料。

在新城已挖掘的魏晋墓群里,已有6号和7号墓室对游人开放。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6号墓常年开放。该墓的建筑构造是墓门朝东,八门转向南方,以45度坡挖一长20米、宽2米的斜坡形墓道和三座墓室,再以干砖垒砌而成。墓室内干砖顶形成大小不等的等腰三角形,顶端正好成一方形,呈覆斗形,用料精巧,地面铺有各式花纹砖。墓门墙照高11米,镶嵌有托梁赤帻力士、雷公、兽、鸡首人身及牛首人身等建筑造型砖,上面彩绘或雕刻有象征天门的星云纹饰阙门、镇墓的兵卒和青龙、白虎、朱雀、麒麟等仙灵神兽,表现了墓主人对“天堂”生活的向往,给人以雄伟、森严之感。墓室象征墓主人生活的宅院,前、中室以砖砌出阁门、突檐等多层楼阁式建筑,两侧耳室表示牛羊圈、车庑和仓舍等,后室为主人的“寝室”,发掘时曾较好地保存有两幅棺材和尸体。各室中共有壁画砖136块,民俗生活题材十分广泛。可以说6号墓是当时社会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官宦墓群,反映了墓主人从一个勤奋的游牧主逐步耕种、经商至发迹而终致富,步入仕途而晋升为官宦的一生,无疑是世族门阀的“阴间寝宫”,内容庞杂。壁画砖归纳起来主要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场面,包括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商贸等内容;农作活动中,有犁地、播种、耙地、耱地、场圃、扬场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壁画中的耙和耱是迄今发现的这两种农具的最早形象资料。二是描绘了奴婢们从事的屠宰、炊庖、起居、辎运等各种杂役和主人们宴饮美食的场面,约有40多幅。每一个画面都刻划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其中,前室和中室都描绘有烤、食羊肉串的场景,这说明在西晋时,河西人已用三股铁叉穿肉,在炭盆上烤食羊肉串了,这比南朝后期食谱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三是描绘了墓主人身为达官显贵时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画面有宴饮和伎乐的场面,乐器有古筝、笛、琵琶、手琴等。如中室西壁所绘二乐师奏乐图,一弹瑟琶,一吹箫,十分逼真生动。更令人称奇的是,墓葬中的彩绘画像砖虽径1600多年的历史,却依然保存完好。专家们考察后认为,由于在墓体中室顶部有一小洞,一条铜丝自上垂下。原为悬挂油灯之用。掘墓人在封墓前先点上油灯,再砌以七层砖封死,油灯燃烧尽墓中氧气后,使墓穴自然形成真空状态,以至于壁画和古物未被氧化。使之能保持原样。另外在6号墓中,最吸引人又让人感到费解的是独特的七个圆圈现象。墓室砖画中共有三组一砖4圆、一砖3圆,共7个圆圈的图案。有学者认为,7个圆圈代表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音乐家认为代表7个音阶;性学者认为代表三妻四妾;天文学家认为代表一个星期有7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得出有根据的准确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这里还有必要说说嘉峪关魏晋六博砖画。六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博戏,而在嘉峪关新城魏晋7号墓中室东壁彩绘砖画中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六博场面。六博戏法是二人对坐,面向棋盘。棋盘分12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子12枚,6白6黑,又用“鱼”2枚,置于“水”中。博时先掷采,后行棋。二人互掷采,白方见两画行棋,黑方见三画行棋。棋行到处,立即竖立起来,称之为骁棋,即入“水”食“鱼”。记载的标准是: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若已牵两鱼不胜者,名日被翻双鱼。彼家获六筹为大胜也。后来人们不行棋而专掷采,于是称掷采为博,故有“古之六博,即今骰子”之说。在7号墓中室东壁彩绘砖画描绘的六博画面是:图中间绘有一张褐色棋桌,桌上画一棋盘。棋盘纵12道,横4道,其交叉点明显。桌两端各跪坐一成年男子,身着红色长袍,头戴元宝帽。左边一人两手举起掷采,二琼已出手,悬在棋盘上方。右边一人惊恐万状,左手高举,右手伸向前,五指平伸,目不转睛,急于看出结果来。左边一人输一棋,扔出二筹,右边一人伸手去接状。这些造型惟妙惟肖,有如活人一样富有灵气和生活情趣。

魏晋墓壁画彩砖的出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并得到广泛的重视,壁画彩砖已先后到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受到了广大学者、专家的高度赞誉,慕名前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逐年增加,已成为一处热点景观。为方便游人,嘉峪关市政府已在新城墓区建有魏晋砖壁画博物馆,占地3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还设有仿古式展室和接待室,与古墓群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