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转到塑像背后就会发现,在宽阔结实的台基上塑有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上面清晰地镌刻着碑文:“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集七个军团之兵力入侵安息(今伊朗一带),在卡莱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第一军团突围,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于公元前36年前后,相继从大月氏匈奴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于今永昌县者来寨。汉称罗马为骊轩,故设骊轩县,赐罗马降人耕牧为生,化干戈为玉帛。骊轩人英勇善战,东晋时曾战败前凉大将和昊,威震陇右,后渐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碑文中所提到的者来寨,就是今永昌县城南10公里的焦家庄乡者来寨,据历史学家考证,此地原为“骊轩古城遗址”所在地。当地政府已在遗址前立起了石柱,用铁链围起加以保护,古城墙正中竖有一石碑,上刻“骊轩遗址”四个楷书大字。碑的后面也刻有碑记,简洁地叙述了建造骊轩县城的经过和历史。
据当地知情者说。者来寨现属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6社。70年代初期,古城墙有3层楼那么高,孩子们常去城墙上玩。一天。有一长者去取城墙土垫猪圈,可城墙上的粘土特别难挖,怎么也挖不动,于是就有人用火药炸开,没想到炸出了许多铜钱,足足有一小土车,当废品卖了。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当时遍地都可以找到的铜钱——这些极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却在这座村落里再也没有找到。另据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建国初他举家迁至此,当时这座古城遗址是一长宽约1000多米的四方城池,是他亲自量过的,后来他在城墙上取土造房,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城是外国人筑的。后来又陆继迁来一些人家,同样在城墙上取土造房,就把大部分城墙挖掉了。现在骊轩遗址古城墙残存不过30多米,高不过3米,当年曾经繁荣辉煌、中西商贾云集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逝,竟然由盛转衰成了历史遗迹。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发问:罗马帝国远征军怎么会从数千公里遥远的异国他乡,流亡到当时汉朝的骊轩县者来寨呢?这又是一支怎样的罗马军团,他们从何而来呢?这里就同游人一起拨开岁月的尘沙,拂去战争的硝烟,从2000多年前那场被斯大林称为战争史经典的“卡莱战役”开始,在历史学家的指导下探讨这震撼人心、牵动无数中外游人心弦的“永昌骊轩遗迹与古罗马东征军失踪之谜”吧!
2000多年前的“卡莱战役”是怎样的一场血战呢?相传,公元前60年,罗马大帝国由恺撒、庞培和克拉苏三大统帅共同执政,史称“前三头执政”,当时世界各地“条条大路通罗马”。公元前54年,克拉苏纠集七个军团,4.5万人,发动了东征帕提亚(中国古称安息,即现在的伊朗一带)的侵略战争,企图用武力征服神秘的东方,掠取黄金、珠宝和美女。当年冬季,克拉苏率大军渡过幼法拉底河。进而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诸要塞。威猛无敌的克拉苏一路所向披靡,于公元前53年5月杀到了帕提亚境内深处的卡莱。两军在其地激战后,帕提亚骑兵悻装溃逃。将罗马大军引进方圆百里、荒无人烟的草原深处,开始了名垂史册的卡莱血战。当时,貌似逃跑的帕提亚骑兵突然回师反攻,弓箭手乱箭齐发,强大的罗马军顿时乱了阵形,士兵成片地倒了下去。训练有素的罗马大军虽然有组织地迅速后撤,但已为时过晚。身后早已埋伏下的帕提亚的另一支大军又是万箭齐发,强大的罗马大军陷入绝境,精兵劲旅几乎丧失殆尽。残部从亚美尼亚撤退,沿途又遭帕提亚军队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这时,罗马军队第一军团军团长、克拉苏之子普布利乌斯临危受命,迅速组织以第一军团为主的6000精兵,从这场恶梦般的战役中杀出血路,突围脱逃了。这支受战争创伤的军队历经10多年的艰苦磨难,才流徙到西域,最后流亡到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被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
33年后,亦即公元20年,罗马帝国与帕提亚签定和约,在双方遣返战俘时,罗马帝国要求全部遣返30年前在卡莱战争中被俘的罗马军人。罗马当局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俘都回到了罗马,但当年在卡莱战争中突围出来的数千名罗马第一军团的将士却一个也不见回来。这支庞大的军队从地球上神秘地消失了。罗马军队的失踪成了世界史学上的一大悬案。有历史学家推断,这支2000年前“消失”的罗马军队有可能在战败后流落到中国西北腹地的某一区域。这一说法是否可靠呢?不知有多少中外历史学家为证实这一问题而呕心沥血,甚至耗尽毕生精力。如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先生,以史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承担了对这个千古悬案“谜底”的破译工作。关教授在1978年至1998年20年的时间中,穷尽后半生精力,把一个史学家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罗马军团的去向”的探索事业上。他在深厚的历史土壤中寻找着断根残须。在浩瀚的史料宝库中搜寻着轶篇散简。他几乎查阅遍了西汉后的史书,以中国史学家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执着地做着艰辛的探寻工作。他不顾年老体弱,先后10多次沿着“古罗马军团流亡走过的足迹”,上高山、走戈壁、踏沙海,行程上万公里,访问上千人次,考证了近百件文物遗迹,记录了5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骊轩城就是汉朝收编的最后一支罗马军团残部安置地。
国外亦有许多历史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古罗马东征军“失踪”之谜。20世纪70年代,英国有一位叫德效谦的史学家对这一课题作过大量研究后,曾写了长达30多页的《当代中国之骊轩城》一文。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西文化的结合产生了骊轩。时间推移到80年代,澳大利亚一位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历史学教授戴维·哈里斯热衷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古罗马军队失踪之谜的传闻像磁石一样也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来自异国的学者。他在一张公元9世纪绘制的古老地图的帮助下,利用假期多次赴永昌实地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参考消息》转载了一条来自法新社的令世人震惊的消息:“法新社悉尼9月28日电,一位澳大利亚人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很久以前消失了的‘罗马帝国’,城市现存于中国戈壁的边缘。”哈里斯的这一成果使他因此获得了意大利百科全书研究会颁发的维多利亚勋章。与此同时,当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也以《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为题,对此消息作了公开报道。不仅如此,游人还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这就是说,在公元前20年,也即在中国西汉王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前后,几乎是在古罗马向安息要求遣返罗马战俘的同期,西汉的版图上竟出现了一个被命名为“骊轩”的县,这个县就设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城之南。从《汉书》一直到《隋书》中的有关地理篇目里,也都准确无误地记载了“骊轩”这个县的存在。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出征西域,讨伐匈奴郅支单子,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陈汤等人在这里发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这种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进行防御的阵式以及修“重木城”的作法,只有罗马军队采用。为此历史学家们认为,这就是在卡莱战役溃退并已失踪了17年的一支罗马军队的残部。陈汤所率汉王朝军队“以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而告胜。于是,便有了历代史书所记载的汉王朝在今甘肃省金昌之南,即祁连山之北置“骊轩”县。专门为这批古罗马军队的战俘修筑了古城堡的记述。
有些学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大量的史料后,还认为:古罗马远征军残部从西向东,跨越数千公里之遥辗转到中国西部是可能的。因为早在3000多年前,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古“丝绸之路”已开通,这条路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再从天山南到达印度,经阿富汗、伊朗、阿拉伯半岛至地中海东岸,最后经冷海(地中海)到达意大利。当时,欧洲贵族都以穿着中国的丝绸服装为荣,以丝绸来显示他们的豪华富有。可见当时古罗马到中国的丝绸之路是畅通的。永昌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段,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此城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众多,这里有汉朝的鸾鸟古城,番禾(西汉称“骊轩”为番禾)古城遗址等,故而古罗马远征军残部从中亚到达河西走廊东段的丝绸之路重镇永昌生息不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游人到永昌县凭吊“骊轩古城遗址”,还会在周围的者来寨、杏花村、河滩村、焦家庄几个村落,见到一些具有欧洲民族人种特性的居民,他们大都是高鼻梁、凹眼窝,头发自然卷曲着,胡须、汗毛、头发都呈金黄色,而且身材比当地普通人长得更加粗壮、高大、魁伟,外貌酷似地中海人。生活在永昌县城西10公里处的河滩村里,有一位叫宋国荣的人便是其中代表。他1.82米高的个子,颇有些欧洲人的明显特征:高鼻大眼,眼窝深凹,披肩的长发,金黄卷曲。宋国荣介绍道:像他这样长相的人,在河滩村有20多户。
这个观点虽有大量事实依据,但尚缺乏考古资料应证。1993年5月,永昌县者来寨村即现“骊轩遗址”附近做过一次小规模的发掘,曾出土了瓷水壶、铁锅和铁鼎等几十件古代的器物。在者来寨村附近的杏花村,一位农民在开沟挖渠时,发现了1根丈余长的粗大的圆木,四周嵌有长约30多厘米长的木杆。文物专家称。这极有可能是古罗马军队“土城外修木城”的材料,这根极为奇特的木制品有可能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但是有关普布利乌斯和他的残部下落到底在哪里,仍扑朔迷离,还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考证工作。不过,考古学家们依据已掌握的史料记载,为寻找到骊轩古城的准确方位和确切遗址,正在深入细致地做着揭开这一历史谜底的准备工作。相信,在不久的时间内,古罗马军队残部在中国的最后下落这一牵动许多中外游人心弦的千古之谜,将会大白于天下。
大通河畔的“小故宫”——永登鲁土司衙门
鲁土司衙门坐落在大通河畔的永登县连城镇,建于明初,重修于清嘉庆年间。鲁土司衙门历经数百年的不断扩建、重建,形成了我国土司府第中少见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衙门占地约21514平方米,建筑群布局严谨,雄伟森严,颇具帝王气魄,有“小故宫”之称。房屋木质精良,骨架紧凑,朴素典雅,幽静深遂,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衙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一进数院,古建筑210间,建筑面积5088平方米,环境优美,1981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4年成立文物管理所,进行了有效保护。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物有:大照壁,辕门(已毁)、牌坊、六扇门、仪门(提督军门)、大堂、燕喜堂、神堂院和大楼(祖先堂)。在各院两侧配有整齐排列的廊房、厢房、配楼和角院等。东侧设有二堂、书房院、寝室院、佣人院、大厨房、大库房;西侧有仓院、大马号、妙因寺、中军院、忠节祠和小教场,后面是大官园也叫花园。土司衙门内曾收藏着珍奇异物及日用品,现绝大部分已散佚,尚存的仅有玉如意、木塔、清漆盘、明清瓷瓶、盔甲等少量之物。
连城鲁土司衙门建于明初,衰于清末。在富丽堂皇的衙门内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包括武装),土司不仅是这一带少数民族的政治首领,而且也是宗教首领。兄为土司、弟为勘布(僧侣),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