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43

第43章 陇上名山(2)

游人若从崆峒山前山脚下的崆峒水库处,沿大坝斜坡的石砌台阶行走不远,便见一座山势险峻、林木葱笼的高大山体横亘眼前,碧波荡漾、清澈透亮的弹筝湖水静躺在山脚下,湛蓝的湖水映着远山的层层梯田和棵棵绿树,使游人观其景兴致盎然。行走约吸一支香烟功夫,山道迂回处隐约闪现出一座二重院落的庙宇,这便是黄帝问道广成子的“问道宫”。据说五帝之首轩辕黄帝统一中原后,见天下太平,逐渐不理政事,而是调剂身体,娱乐耳目,久而久之社会混乱不堪。这时,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超的仙人广成子,便前往寻求治国之道。轩辕二次拜见广成子,均未得到“至道”精髓,而是告诉他:“至道必先修身。”黄帝听此言,遂独居于崆峒山一茅屋,潜心沉思3月后,第三次去请教广成子,广被其诚心感动,于是将“修身”和“治理”天下之道传授给轩辕,黄帝领悟了其中的妙理,一心投入朝政大事,终使天下实现大治。问道宫是由亭、台、楼、阁组成的宏大建筑群,内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各种题吟笔迹,还有一些山水壁画。宫前的一巨大的元代石碑记述了元代敕修问道宫的史实。宫旁岩壁上还刻有“黄帝问道处”的醒目大字。从问道宫往上走,是崆峒山有名一险——大降差。在这似乎无路可攀的悬崖峭壁上,只有一条路,远望好象一条虚线,仔细辩认,才看出是很长的一排石级,镶嵌在山峰之间,这里坡度极陡。石级两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连着铁链,游人扶着铁链才能拾级而上。古人对这一咽喉地带有这样的描述:“一寸尽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离开“黄帝问道处”再向前行,走过前山售票处后,便可沿1756级台阶逐级而上。崆峒山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山势雄浑,石级陡峻,但至山顶却有坡度较缓的平面台地,即为“中台”。唐代始建、明代重修的滹沱寺就在中台,其上殿是硬山式建筑,正面塑有3尊高坐莲台的全身佛像,两侧是彩塑的十八罗汉坐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滹沱寺院东西厢房和前门是楼阁式建筑,红柱青瓦,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结构精巧,为典型的明代风格。上山不远,在拐弯处右侧有“王母宫”、“逍遥宫”及“子孙宫百子堂”和“观音阁”,宫阁上悬挂着信徒们制作的横幅,呈现出浓郁的民间宗教色彩。在这些宫殿里,善男信女成群结队,香火缭绕,钟声悠扬,甚是热闹。

在上山的台阶两侧还雕刻着历代盛赞崆峒山的佳联名句。虽然历经沧桑,但不少题刻仍清晰可辨,如“功名利禄秋云淡,勤登崆峒多参禅”;“峡谷清幽路蹉跎。心诚意笃拜圣佛”;“莫道石阶举步艰,诚心拜佛岂畏难”;“三步一喘劳骨身,千沟万壑寻真经”等,读来颇有寓意,使人感慨良多。踏上最后一级台阶,只见右边有一碑刻,上书毛泽东手写赞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一诗中关于崆峒山的两句脍炙人口的诗词题刻:“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中台是崆峒山顶五座台地之中心,地势平坦宽阔,站在台前可平视和俯视周围景色,崆峒佳景尽收眼底。中台建有大型停车场、崆峒避暑山庄,茶座、餐馆、商店随处可见。台上有小道通往东南西北四台,并连接后山公路。中台右侧为崆峒武术馆,名扬天下的崆峒派武术在此处生发光大。前行可到塔院。院内建有8角形楼阁式砖结构凌空塔,共7层,高31.2米,各角有砖雕佛造像,每层面各开小门。奇特的是塔顶长有数株百龄大松树,枝繁叶茂,为宝塔平添了不少景致。凌空塔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塔院内还建有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飞檐彩绘,恢宏庄严,为近年修复的建筑。出塔院右侧北行,走山间台阶小道,过朽木桥,即到千手千眼佛殿,这是一处崆峒山少有的纪念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的寺院。

登上主峰翠屏峰,眼前一片开阔。这里海拔2000多米,游人站在高峰之巅,仿佛置身在缥缈虚幻的仙境里,居高临下,鸟瞰全山,各处胜景,一览无余。崆峒山北峰山腰,圆石累累,状如满月,这是垂珠峰。香炉峰上平下细,兀立山巅。蜡烛峰如柱冲天,昂然挺立。

由主峰北下。行约1公里多路。便是幽静的北峰。峰头建有楼阁庙宇。风景秀丽。但是两峰间却有一条深不见底的涧谷。人们为了通过此涧,在两旁崖畔钉上铁柱,拉上几道铁链,上铺木板,搭成索桥。游人过往,索桥浮动,桥下深涧,雾气缭绕,故而得名“仙人桥”。后来景区人员为保证游人安全,就在崖壁挖出石窝,要过北峰,便手抓锁链,脚踩石窝,悬吊而过,因此又称“鹞子翻身”。凡游崆峒山者,大都会身不由己地参观一番此景或亲身体验一下“鹞子翻身”的滋味。

游人从东峰往上爬,是著名的险景“上天梯”。这里是登上绝顶的一条孔道。极其险奇。只见两侧峭崖壁立,中间只有2.6米左右的一道石峡,呈70度陡坡,仰视天空,仅仅一线蓝天。唐贞观中仁智和尚使人沿峡用巨型石条砌378级台阶,明代又在台阶两侧设置铁柱锁链,游人攀扶铁链可上下行走。经上天梯、磨针观、灵官洞等,可上到天台山绝顶。居高临下,香炉峰、雷声峰、归云洞等一览无余。绝顶之上,有一巨大的建筑群,叫“太和宫”,历来为崆峒山寺观之首,其殿宇富丽堂皇,辉煌壮丽,犹如封建帝王的皇宫,故而人又称为“隍城”。据说隍城现存的太和宫为秦始皇登临崆峒山时修建大殿的地方。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曾到陇西去察看防御工事,巡察后登上崆峒山,发现这座山是一处重要的防守要地,即命丞相李斯办两件事:一是请名匠刻石作碑,上写“秦始皇西来第一山”;二是命北地郡给山上拨银,修补庙宇,使隍城建筑飞金溢彩,规模宏伟。现在太和宫仅存塑像30余尊,壁画60多平方米。雷声峰在绝顶之南,多危崖,以磅礴之势直插云霄,真乃有“一峰突出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之气象。夏日里,雷声峰常烟云缭绕,如果碰上雷雨天气,则风吼雷鸣,响震空谷,如山崩地裂,夺人心魄,故而得名。据说,在明代时崆峒山大兴土木,集四方众多能工巧匠,自下而上,在各险要处依山取势建造了几处包括亭、台、楼、阁在内的小巧别致的庙宇和穿堂画廊。吸引众多游人墨客欣然前来观光题诗。

崆峒山还由于位置重要。地势险峻,有“雄视三关,控制五原”之说,故而自周秦西汉至唐宋,在军事战略上为西北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崆峒山附近留下了不少战争遗迹。史料记载,晋太元十九年,苻登与姚兴作战,引兵入马屯山;五胡十六国时,赫连定据平凉,畋于可兰;唐刘昌和段秀实守弹筝峡,拒吐蕃。当地民间传说杨六郎镇守三关口,穆桂英于此大破天门阵,还引平凉地名“一天门”、“养子寨”等为佐证,难怪李白有诗“世传崆峒勇”,杜甫有诗“崆峒足凯歌”了。所有这些战史、遗迹,都为神奇壮观的崆峒山增添了无穷魅力,吸引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前来凭吊先贤、陶冶情操。

崆峒山独特的地貌,使景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季山花烂漫,万紫千红;夏季山翠峰碧,浮苍点黛;秋季层林尽染,荡金流水;冬季白雪托峰,玉雕银砌。崆峒山还是一个动植物生长的宝库,满山遍野随处可见苍松、翠柏、云杉、青、五角枫、牡丹、芍药、灵芝、猴头等,其中紫果云杉树体高大,树龄极高,松身柏叶,籽实金黄,似孔雀开屏,俗称“孔雀柏”,在西北高原显得尤为珍贵。当然,更富有诗意的是那绿波荡漾、迎风起伏的林海涛浪。那万姿千态的青松,有的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搏斗,又像似与清风白云嬉戏;有的傲然挺立在险峰之巅,似乎显示它那无险不攀的高尚性格;有的像一顶墨绿大伞,支撑开来,等待游人前去乘凉。行进在松林里,常常听到奔腾不息的松涛,如不仔细辨认,游人一定会误认为附近有高山瀑布。另外景区内还有400多种动物栖息,时常出没林间,其中有秃鹫、金雕、雀鹰、白鹤、金钱豹等珍禽异兽。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精灵活跃在高山峡谷中。使崆峒山显得更加神奇诱人。

物换星移,几度沧桑。崆峒山,这座历史名山胜地经历1000多年的盛衰变迁后更具有历史品位和观赏价值。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拨巨资先后多次对山上建筑进行修缮,开通了盘山公路,增加了旅游设施,使这坐南雄北秀的“西镇奇观”更加璀璨夺目。

“花儿会”的宝地——莲花山

花儿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长期以来,汉、回、藏、土、东乡、保安的各族人民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中,共同培育了这一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并在演变流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在甘肃,主要的有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一年一度的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就是洮岷花儿歌手云集、应和对唱的盛会。

谈及莲花山,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每年的“六月六”花儿盛会。每年这个时节,方圆数百里十多个县的汉、回、藏、东乡各族男女歌手和成千上万群众竞相前来,云集山上,进行观光采风和花儿对唱。一时间,怡淡如画、清爽幽静的莲花山变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只见到处白帐顶顶、炊烟袅袅、搭台对垒,一片欢歌笑语,此起彼伏,回荡在青山白云之间……。

游人从康乐县城乘车西行,走1个多小时,便来到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的莲麓乡足谷川(距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约100余公里),这儿便是莲花山“花儿会”的主会场。倘若时间充裕,可以不必急着上山,先浏览一番足谷川的美丽景色。这里有成片的桦林,冶木河清澈透亮,还有古老的水磨房和榨油房,好一派田园风光,真可谓绿荫深处万家鸣,磨引溪流水清明,牧童牛背吹横笛,轻烟袅袅飘缥出。驱车上行,穿过松柏林。即可看见莲花山的主峰。

莲花山是岷山的一条支脉,主峰海拔3578米,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景色秀媚。因主峰石崖呈淡红色,它周围的山峰均为青山,宛如一朵莲花镶嵌在陇南山区的万顷碧波之中。因而取名“莲花山”。古人曾以“天削莲峰第一台,芙蓉四面望中开”;“西倾积石几千峰,不及莲花绝黛容”等诗句赞誉莲花山的秀丽风光。唐代诗人王维也在《新游莲花山》诗中,对莲花山的景色作过这样的描写:“孤巢鹤影凌空见,古寺鲸音隔涧闻。”莲花山林木繁茂,花草遍野,到处长满了松柏等多种乔木和灌木丛。连高耸笔直的险崖上也长满郁葱的松柏。春夏秋三季,鲜花开遍山野,微风吹来,花浪翻涌,秀色宜人。每至隆冬,深谷险峰白雪覆盖,银装素裹。若游人在盛夏初秋的清晨来到这里,当朝阳冉冉升起,第一缕金光照在莲花山主峰时,“莲花晨晓”佳景便会呈现在眼前,此情此景,游人怎么遐想都不为过:比作莲花,正好含苞待放,红彤彤的花蕾光彩夺目,水灵灵朝雾晶莹欲滴;尚未被光照的群峦,一片黛绿,郁郁葱葱,犹如绿叶相映,美不胜收;比作妙龄少女,似刚撩去羞涩面纱,梳洗妆扮完毕,婷婷玉立,楚楚动人,美丽中不失温情,娇羞里更显大方……

莲花山不光景色迷人。而且还有令人神往的美妙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原是一个莲花池,每到盛夏,王母娘娘就邀请众仙来这里避暑赏莲。有一年,王母娘娘到西天赴会,留莲花仙女一人看家,仙女不堪寂寞,与主管莲花池的莲童私定终身,结为恩爱夫妻。王母娘娘自西天归来,知道了此事,即派雷公雷母捉拿莲花仙女和莲童问罪。雷公雷母接令来到莲花池上空,一声怒吼,挥动雷火鞭。直向莲花仙女头上劈来。莲花仙女迅速一闪,躲了过去。雷公雷母又向莲童打去,莲花仙女不顾个人安危,回身一拉,救出了莲童。这时雷公雷母扔出五雷石,可怜这对夫妻双双死在莲花池中心,水面上浮起了一片殷红的鲜血。次年,莲花池水干涸了,池中央却生出了一座莲花似的山峰。这座山峰不断升高,便成为如今的莲花山。后人感知莲花山有灵气,遂逐年修庙建寺,现有转阁楼、东房顶、娘娘殿、祖师殿、牛王庙、马王庙、舍身崖等,峰巅有玉皇阁,气势雄宏,造型优美,常年香火不绝,钟乐悠扬。游人在此极目四望。茫茫云海无边无际,白浪滔天,群山逶迤,连绵起伏,天高地阔,令人心旷神怡。莲花山已成为甘肃省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莲花山名扬陇原,不仅因为它风景秀丽,更因为它是“花儿会”的宝地,甘肃民间花儿会以此为最盛。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这儿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会,歌手聚集,商贾纷至,人流如潮,歌声似海。“一转山的莲花山,漫开花儿透心甜,十天九夜口不干”,便是这盛况的生动写照。

莲花山周围群众善于以歌代言,便将山歌昵称“花儿”,用花儿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但花儿会源于何时,却众说纷纭。不过莲花山有一个神话故事可解此说。相传,远古年间,冶木峡深邃莫测,有条黑蟒神出鬼没,残害生灵,庶民怨声载道。龙年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会,邀请众仙。昆仑山金花娘娘驾云起程,带上千年修炼的一朵莲花去赴宴,路经冶木峡,只见烟雾翻滚,黑气冲天,阻住去路。接着一条黑褐色巨蟒张牙舞爪向她扑来,娘娘将莲花一抖,生出万道霞光,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河畔,将黑蟒稳稳压在山下。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感其恩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上修建庙宇。庆贺时,有的主张唱戏,有的主张诵经,有的主张赛马。终因民族不同,语言各异,无法表达众人心愿。正当人们争执之际,一阵悠扬嘹亮的歌声从天空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两位仙女撑着花伞,轻摇彩扇,足登莲花,口唱花儿,翩翩起舞。人们被这美妙的歌声迷住了,情不自禁地跟上唱起来,莲花山沉浸在花儿的海洋中。“六月莲花艳阳天,遥望山势如雪莲;仙女传歌留妙音,花儿绵绵万古传。”当然,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帮助游人了解莲花山花儿会的由来。是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天。广成子曾云游到此地,莲花仙女伴随而来。仙女爱慕民间英俊少年,被广成子打落凡间,化作莲花山座。当地各族群众,敬慕莲花仙女对美丽生活的追求,决定修庙纪念。当庙宇刚建成,人们还在商量如何庆贺之时,忽听天上传来仙女歌音,莲花山对面的姊妹峰上出现了一对年轻的姑娘,她们一手拿着莲花,一手轻摇彩扇,在青山白云间载歌载舞,因为山风吹落了她们手中的莲花叶儿,所以她们每一曲终了,都拖着“花呀,莲叶儿”的尾声。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初一,人们见此情景,恍然大悟,每年六月初一到初六,当地人民便按期陆续前来莲花山唱歌祝贺,就这样莲花山花儿会便世代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