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夜光杯以色泽论,有翠绿、鹅黄、黄绿、墨绿、羊脂自等品种,色彩斑澜,五颜六色,美不胜收。那白的似冰饰,黄的如鹅绒,绿的赛翡翠,墨绿的象荷叶,五光十色,光亮照人。这些夜光杯工艺精细,制作繁杂,一般要经过选材、造型、雕刻、定形、抛光等31道工序。可制成民间式的喇叭口酒杯,古典式的齐口平底杯,圆筒式的西洋式高脚杯,雕花杯、金丝边杯等。其造型生动,风格独特,杯壁薄而透明,雕刻精巧别致。酒泉夜光杯由于久负盛名,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和游人的喜爱,是国内外市场上抢手的旅游工艺品,现不仅畅销全国,而且已远销欧、亚、美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除酒泉夜光杯外,武山山丹工艺厂、陇西大理石工艺厂等厂精制的双龙杯(仿古杯)、玉茶碗(三泡台)、夜光杯及彩雕玉制笔筒等各种玉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质地细密、色泽碧绿、纹理天然、光滑透明、古朴典雅、纤巧精细而名传华夏。
享誉神州的传统手工艺品——保安腰刀
在甘肃,在西北,一提起保安族,就使人联想到保安腰刀。作为一种积石山保安族独家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保安腰刀真可谓工艺考究、刀刃锋利、样式美观、独具风格,不仅是保安、东乡、藏、蒙古等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同时又是他们随身携带的装饰品。时至今日,保安腰刀的名气越来越大,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保安腰刀选用优质钢材,用传统的锻打与淬火法精心打造磨制而成。刀柄多用梅花牛角。迭压红铜、黄铜、铝片等金属,然后挫磨成各种堆金迭银、层纹交错的图形。刀鞘外包裹黄铜或红铜,饰以各种图案,并安装有扣环,以备佩带。腰刀本身长十几厘米,一刀一鞘,或一鞘双刀。其品种有30多种,以刀型、刀柄、刀鞘的不同样式,而各有其名,如:什样锦、宝剑刀、铜扁鞘、西瓜头、圆角满把、细罗、双罗、红罗等,玲珑剔透,各有千秋。龙其是“什样锦”,在尺寸、样式、刃口、纹路上精心琢磨,刃柄上用各种金属、甲骨、玉石等垒叠而成装饰,并夹有红、黑、绿、白等各色梅花。图纹美观。色泽鲜亮;刀鞘上插一把小巧玲珑的银色或紫铜镊子。新颖别致。保安腰刀和谐地饰绘金黄、湛蓝、翠绿、墨黑、银白、深灰等各色于一体。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饰纹,不啻为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
保安腰刀的工艺技术,据传说是保安族从青海省同仁迁居到循化时,从一个修理火炮的“黑火匠”那里学来的。最初学会的也只是一般的打刀子技术,后来定居大河家后,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工艺。在样式、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方面不断提高,经长期的反复实践才达到现今比较完美的工艺水平。
保安腰刀的生产。因属家庭手工生产,其技术工艺一般都是通过父传子、兄传弟,亲戚、邻居相互学习而流传和发展起来的,其经营者多为个体,基本上都没有与农业生产分离。经销基本上以订货为主。所以说保安腰刀是保安族智慧的结晶,保安腰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保安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腰刀不仅可用作防身。而且也可用于屠宰牛羊的屠具,吃肉时的餐具,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同时它也是保安人民爱不释手的佩带装饰品。并且,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保安腰刀已作为独特的民族工艺纪念品远销国际市场,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与喜爱。
中国雕漆艺术珍品——天水雕漆
雕漆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制品,相传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代就有雕漆盘和雕漆盆的制作工艺了。公元1961年,雕漆工艺传到了天水,由于天水工艺厂生产的雕漆器具在继承古代传统雕漆工艺的基础上,又从雕塑、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形成了浑厚的西北风格。现在。天水雕漆工艺日臻完善,其雕漆制品已获得国家外贸“免验”出口的信誉,远销英、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的“热门”商品。
天水雕漆之所以成为珍品,在于它的每件制品都要经过木工、漆工、石刻工、镶嵌工、描金工的精心制作,一件屏风和一张沙发需分别经113道和185道工序。讲究的雕漆台面要反复刷漆数十遍,仅漆层就达数毫米之厚。雕漆的生产周期长,最快的也得半年左右,甚至有一年以上时间的。
天水雕漆器具多以东北红松、椴木和小陇山盛产的天然漆为主料,配以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山东绿冻石、北京黄石和珊瑚、象牙、珍珠、螺钿等精制而成。它采用的装饰方法多为石刻镶嵌(又名花嵌),用五光十色的石料及象牙、玉石等配料雕刻成人物、花鸟、走兽、文物等镶嵌在围屏或桌面上,并交替运用镶银、贴金、印锦、胎花、描金、彩绘等装饰方法使之更显得立体感突出,生动逼真。另外,也有少量产品为彩漆屏绘和雕填。彩漆屏绘是用生漆调入漆颜料,直接在漆面上作工笔重彩画。雕刻则是在器具漆面上先雕出图案,再填入配有颜料的油漆,使图案平面平展如初,天衣无缝。不管用哪种装饰方法,一般都讲究布局满堂。如名扬中外的“松鹤花鸟屏”。各种形态、色彩的松、鹤及梅、菊竹、水仙、玉兰、牡丹、月季、百合花和山雀、孔雀、蜡嘴、绣眼、锦鸡等花鸟协调地占满五扇屏面,显得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充满祥和、繁荣景象。在制作技艺上,注重立体和映衬的巧妙结合,像闻名遐迩的“黑漆六扇文物屏”,主体上雕工细作的24件历史文物以画边上一万多颗微型田螺等作陪衬,再经装上金线,显得黑白分明,线条鲜亮,金碧辉煌,衬托得文物犹如真品一般生动传神。在画工上,力求人物花鸟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如大型画屏“群仙祝寿漆屏绘”,虽然画面上绘有群仙、王母、瑶池、仙女等造型数十样,并有多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但由于形态、神情各异,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天水雕漆品种繁多,已制有雕漆屏风、木碗、手杖、茶盘、笔筒、梳妆匣、小桌凳、挂盘、烟具、花瓶、茶几、躺椅、古式书架等数十种。器面布满多彩的图案,油漆乌黑光亮,起底平整坚实,雕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显得古朴典雅、高贵豪华,既是耐用的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雕刻绝技艺术品——兰州雕刻葫芦
雕刻葫芦是兰州独特的工艺美术品。它是一种在葫芦上刻上山水风景、人物花鸟、动物造型、诗词书法等,再涂上松墨而成的精美的传统工艺品。兰州雕刻葫芦因意境新、刻工细、图案美而堪为“惊世绝艺”。
兰州种植葫芦历史悠久,很早民间就有雕刻葫芦的习俗,据《皋兰县志》记载,清代时兰州雕刻葫芦的技艺已十分精湛了。到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兰州民间艺人王鸿平和崔家娃最先在带皮的葫芦上刻制戏剧脸谱。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擅长书画的秀才李文斋刮光葫芦皮,精工磨亮后,刻上书画和人物造型。因其制作精巧、图画美观而远近闻名。雕刻葫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创新,技法更加纯熟,工艺水平日臻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
兰州葫芦形状大小像鸡蛋,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光洁滑润。艺人们用精巧的技艺把各种图案刻在葫芦上,别具特色。刻针不带颜色,凡远近、明暗、浓淡等效果,都以清晰的单线条体现,不借色彩渲染,其手法有如中国画的白描。有的还在葫芦上自刻书法或仿刻历代名家书法,颇有笔墨情趣。近年来,以阮文辉为代表的雕刻艺人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将雕刻和绘画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在雕刻时针刀并用,即可用特制的钢针刺破葫芦表皮,镌刻书画。涂以松墨;又可用小刀刺破硬壳,并描绘山水风光、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并配以诗词文字。这样,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等手法来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和皴擦技艺,从而仿刻出历代名家的泼墨、写意山水风格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其雕技娴熟,刻工精细,线条滑润,造型独特,雕刻传神,尤其是微刻工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程度,像微雕《飞天》120身,飞天舞姿婆娑,布局疏密有致,呼应得当,还有唐诗三百首,中国四大经典名著等,刻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葫芦上。其构思之新颖、雕技之精巧、色泽之和谐、神形之自然,令人叫绝,堪称珍品。
现在,雕刻葫芦已成为兰州市出口工艺品之一,行销亚洲、欧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量达几千件。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兰州雕刻葫芦这种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美术工艺品会受到更多中外游人的钟爱。
金城风味小吃一绝——兰州牛肉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丰衣足食,并开始走向大规模的跨区域旅游,“美食”已成为旅游享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饱览风景名胜后,尽情品尝特有的地方风味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因此,饮食文化也是一种旅游文化现象。
在甘肃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上,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陇原人民利用当地特产,不断继承、挖掘和创造了各种精美绝伦的名馔佳肴,具有西北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名点菜肴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当游人陶醉于陇原的名山胜水后。边追忆古老的丝路神韵,边品尝精美的甘肃风味小吃,一定会使旅游生活锦上添花。
甘肃地方风味小吃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这里就说一下兰州的清汤牛肉面吧。
牛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当地人们描述它是“一红、二绿、三白、四黄、五清。”即牛肉面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软透黄,光滑爽口。
兰州清汤牛肉面,由兰州回民马保子创制于清末民国初年。这种牛肉面以质量佳绝、风味独特而名扬天下。著名学者张鸿汀在《兰州古今注》里将马保子清汤牛肉面列为上品,倍加称赞。如今,兰州风味牛肉面馆不仅星罗棋布于兰州的大街小巷,而且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比比皆是,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马保子清汤牛肉面的操作和经营有独到之处。当顾客坐定。便端来一小贡碗滚烫的牛肉汤。清清的汤面漂着几片碧绿的香菜,几滴晶莹的香油珠,轻啜一口,香味上窜于脑门,下及五脏六腑,徘徊于颊齿之间,真似陈年佳酿,醇和鲜香,令食家喜不自胜。顾客品着汤便点起“戏”来,什么“荞麦棱”呀、“毛细”呀、“大宽”呀、“韭叶”呀、“一窝丝”呀……这些都是面条的名目。据说,揉好的仅四两重的面块,经拉面师傅一下子可扯出数十米长的“毛细”型面条。一碗这样的牛肉面在于,色、香、味、型俱佳。汤清、萝卜白、肉红,面条细的如丝,薄的如绢,撒上绿莹莹的香菜和蒜苗丝。调上红亮如云霞般的辣椒油,真可令人大开胃口。
“蓬灰和面面成线,苦练技巧最关键。”清汤牛肉面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面粉和成揉面。师傅拉面时,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软绵长,粗细均匀,宽窄合适。
马保子清汤牛肉面的汤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选用草原绿洲出产的肥嫩牦牛肉连骨在特大罐形铁锅内熬成汤,兑入羊牛肉汤、鸡汤,澄为清汤,并以草果为主加花椒、干姜、桂皮、料酒等10数种调料,调配得恰到好处,则肉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配制好的汤贮入缸内,晾澄一夜,以备次日清晨用。用牛后腿腱子肉切丁。加酱油煸炒,用肉汤煨烂,捞出,两样备用。用时,澄清过的汤在锅中翻滚着,加肉丁和萝卜片,浇到捞出锅的热面条上,再调上油泼辣子、香菜、蒜苗丝、醋,即可食用。
马保子清汤牛肉面讲究信誉、不重赢利,有口皆碑。其经营的牛肉面质优量好,历经数十年而不衰。据说,1945年一位美髯公由重庆来兰,下飞机不到一小时,便悄悄溜到东门马保子清汤牛肉面馆,打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腔,饶有兴趣地品尝了两碗清汤牛肉面,并且赞不绝口。会账之后,才被人发现原来是于佑任先生。诗人的雅兴、名士的风度,给这个特色牛肉面馆增添了无穷风趣和遐思,至今传为佳话。
而今,兰州牛肉面已成为当地大众和来兰观光游客必食之名吃。无论是装璜豪华的宾馆饭店,还是临街简便的小饭馆,到处都挤满了品尝牛肉面的食客。那热腾腾、芳香四溢的牛肉面,会让你馋涎欲滴,回味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