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砚中的精品——洮砚
唐宋以来,中国有三大传统名砚并存:一是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的端砚;二是产于安徽省歙县(古称歙州)的歙砚;三是产于甘肃省卓尼县(古属洮州)的洮砚。洮砚自古以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而名扬神州大地,自古有“明窗试墨吐秀润,端州歙州无此色”之盛誉,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争觅之物。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鸪在《洞天清禄集》中盛赞洮砚说,中国砚料“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石得之不易,实为名贵。
制作洮砚的石料出自洮河岸边的卓尼县洮砚乡的喇嘛崖、水泉崖、扎甘崖,这里不光盛产绿玉宝石,而且风光绮丽,山高峡险、崖陡水急,堪称旅游胜地。因为洮河发源于甘肃南部与青海的西倾山相接处,由几条涓涓小溪汇集成河,经甘南山区、洮岷山区,悠然自在地向北流淌。当河水流到卓尼县的洮砚乡娃儿沟时,被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所阻,于是洮河像一条头戴钢钻的巨龙,身躯紧缩,硬是从两山相接的石缝中挤了过去,这时的洮河变成了一条仅有五六米宽的溪流,这就是洮河途经的第一峡——石门峡。由于洮河在此受阻,再也听不到它在上游时的那种欢腾咆哮的吼声。当地老百姓说,洮河是条巨龙,张牙舞爪地奔腾而来,至石门便悄然无声,像一位柔情乖顺的少女,变得温文尔雅、羞涩腼腆起来。龙王被石门制服了,被金锁锁住了,不再兴风作浪了,因而有“石门金锁”的雅名。洮水进入石门峡后,约半公里路程,峡谷才逐渐放宽,洮河如释重负,依然像在峡口以外一样,悠然自在地向北继续流淌,著名的洮砚就产于距石门峡以北数公里的喇嘛崖。这里三面环水。山色突变,一片墨绿,绿色中透出墨色条纹,怪不得古人说它“绿如蓝、润如玉”。洮河绿玉宝石就藏在突兀而起的这座绿色山体中,如同藏在一只巨大的绿色保险柜里,真是天造地设。游人登上山体远望。可见群山逶迤,洮河如带,松柏成荫,雄鹰翱翔,山水相映,给洮河平添了几分色彩和灵气。
洮河岸边出产的砚石主要以绿色石料为主。学名辉绿石,坚细莹润。色泽雅丽,深绿略现水波状纹路的,称“绿三猗石”,制砚最佳。洮石多取自石崖峭壁、水流湍急的洮河水底,凿石极其不易,使洮砚更成为珍品中的极品。这些石料若以品质而论有这样几种:色绿而带有水波纹的,叫绿漪石,古称“鸭头绿”,它质地坚硬,细润如玉,呵气凝珠,贮水不耗,为洮石中的上品;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的“黄膘绿漪石”,更为名贵,自古就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说;有绿中带深色墨点的“湔墨点”;有色绿而带朱砂点的“柳叶青”;还有色呈深绿、石质细润的“鹦鹉绿”,品种多样,各具特色。
洮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3~1085年),宋将王韶收复熙河络,幕僚中有许多文人,建议王韶取洮河绿石制砚,以砚之精品代贡品。王韶便物色能工巧匠开始在洮河岸边取石制砚,从此洮砚闻名遐迩。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其《元遗山诗笺》中写道:“县官岁贵六百万,得此砚来临洮。”明代文学家曹昭,发现洮砚发墨尽致,认为“甚难得也”。清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以及地方志《岷州志》、《洮河志》等都将洮砚列为砚中上品。现今北京博物馆中收藏有宋代洮砚一方,正面近墨池处镌刻着楼阁,有“蓬莱”二个隶书字;四周波浪纹中,刻有鱼龙水族形图案;底窝为一叶小舟形状——寓“慈航普渡”之意;舟上镌铭隶书两行:上行日“洮河之珍”,下行日“文绣藏宝”(文绣院,系宋代朝廷专门收藏天下奇珍异宝的地方)。据传,此砚为宋代皇帝御用。
洮砚的名贵之处,不仅在于雕刻精细,奇巧雅致,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且在于能巧妙利用石中黄膘,因势相形,雕成黄绿交替的艺术形象,生动活泼,自然传神,经砚雕艺人因材施艺、因色构图的雕琢,将千姿百态的山水、人物、鸟兽、花草等巧妙地安排在砚面上,集天地风物于一砚,展艺术精华在一方。也有的别具匠心采用透雕和高浮雕的手法,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历史传说巧妙地雕塑在砚面上,并配以诗词警句,显得精美华丽、古朴典雅,成为难得的实用工艺珍品和旅游纪念品。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多样,美观耐用,独具匠心,古有盛誉,洮砚成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赞颂、收藏之珍宝。自北宋熙宁年间,洮砚作为贡品受到皇家的青睐后,宋代文人如苏东坡、张来、秦观等都广有收藏,并各有名诗佳句赞颂之。宋代之后,洮砚更受世人钟爱,如诗人冯延登题为《洮石砚诗》云:“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晖。芸窗竟日无人到,坐看闲云吐翠微。”大文豪黄庭坚对洮砚也爱不释手,吟诗诵道:“久闻洮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纹刀。莫嫌文吏不识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前曾用过一方袖珍式洮砚,长宽各三寸,底部圆而突起,砚池浅凹,形似蝉腹,边面刻有谢翱的题记及砚铭,叙及得砚的经过。这方洮砚的铭文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稀苌弘骨。”这精粹的14字,以砚喻人,是对文天祥正气凛然、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精神和情操的绝妙写照。文天祥慷慨殉国后。此砚不见踪迹。后据梁绍壬《两段秋雨庵随笔》一书记载: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87年),杭州一渔翁在平江湖捕鱼时网得此砚,被名士壬仲瞿“以番钱(西方银币)二十元得之”,遂赠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袁得砚后,视为珍宝,特制紫檀木砚匣贮之,并约请诗友“各赋一章”,以示庆贺。这段鲜为人知的轶事感人至深,凝聚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富有传奇色彩。民国时期,岷县中寨乡乡长李茂林,曾将一方精制的洮砚赠给国民党第一行政督察专员,专员馈赠省主席郭寄峤,郭又上贡给蒋介石。此砚至今还在台湾,是中国名砚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方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洮砚这一传统工艺品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制砚工匠们继承传统工艺不断推陈创新,使洮砚雕刻工艺更加精巧,图案造型更为精细考究,花样设计更为新颖别致。品种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案有仿宋代的“抄手砚”、“太史砚”、“兰亭砚”等,有仿明代的“十八罗汉砚”、“金钟砚”、“古鼎砚”、“古琴砚”。有仿清代的“黄膘飞龙砚”、“清泉砚”、“孔雀砚”等10多种图形。还适应游人的需求,精制了小型袖珍砚、汉简砚、瓦当砚、古钱砚等众多砚型,还有古装仕女、敦煌飞天、名胜古迹缩影型等精品。深受当今文人雅士的珍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赵朴初曾赋诗盛赞洮砚:“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叱风雷振大干。”中华书局编审刘叶秋先生有诗曰:“见闻洮石生洮河,照眼晶莹耀绿波。大几明窗闲点笔,老夫诗兴籍君多。”
1994年初夏,岷县维新乡制作洮砚的著名艺人赵成德,在卓尼喇嘛崖附近的洞窟里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洮砚石后,遂发挥“东路派艺人精于雕龙的特长,经过三年的精雕细凿,制成了一方长1.22米、宽0.68米、重214公斤,具有时代主题的“洮砚王”——“九九归一”巨砚。这方洮砚,质坚而细腻,莹润如碧玉,所雕的群龙头首尾相衔,顾盼有情,舒卷自如,腾跃如飞。更令人称奇的是:用同一块石料分凿成的天然水印砚盖上,隐约可见一位和蔼可亲的沧桑老人在伫立观海,沉思默想,那飘拂的衣襟,汹涌澎湃的海水,烂然可望的朝阳。使人觉得不仅是一幅典雅优美的风情山水画,似乎也寓有群龙会首,万民思归,山河一统。国强民安之意。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时,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该砚于1997年6月7日从兰州起运,由甘肃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作为香港回归祖国的贺礼存放在香港。1999年,赵成德的洮砚开发公司制作的献给建国50周年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砚重达480公斤,利用浮雕技法刻有56朵牡丹,象征着春满中华和56个民族大团结,寓意深远,被视为珍宝。尤其是采纳多方专家意见,历经三年雕琢,在2001年4月完工的长2.43米、宽1.56米、厚0.39米、重达2.2吨的作为庆贺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礼物“东方醒狮”砚,更是创造了洮砚规模和艺术水平之冠。昂首雄立的醒狮,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其上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袖的雕像和江泽民所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馏金题字雕刻,鲜明地凸现了作品的主题。那50多幅反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实景图案,生动地展示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中华民族的卓越成就,内容丰富,场面壮阔,技艺精美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洮砚作为甘肃省特有的一种具有独特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地方工艺品,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友谊的使者。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丝路上的名贵酒器——酒泉夜光杯
提起夜光杯。游人马上就会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翰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百年来,杯以诗扬名,诗以杯传世,交相辉映,化为一体。以致谁也难以分清是由于《凉州词》绝妙,从而使夜光杯声震环宇呢?还是因为夜光杯名贵,从而使《凉州词》名传千古?
夜光杯具有耐高温、抗严寒的特点。斟满酒,不爆不裂;寒冬时。不冻不炸;盛酒时,色不变,味更浓。而且保管方式简单,使用完毕,不洗不刷,只要用干净布轻轻擦拭,装入盒内,避免沾积尘垢,谨防烟熏,就能长久保存天然的光彩色泽。
其实,夜光杯作为名贵饮酒器皿,早在西周时就闻名遐迩。相传西周穆王应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西王母送给周穆王一只“夜光常满杯”,此杯“若倾酒入杯,对月照映,反光发亮,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
现在我们常说的夜光杯,指的是“酒泉夜光杯”,为酒泉历史悠久的传统高档工艺品。它采用质地优良、色彩斑斓的祁连山老山玉、新山玉和黑水河玉等上等好玉石精工雕琢而成。这些玉石纹理自然,晶莹细润,软硬适度,可以随意雕琢。用它雕琢出来的夜光杯。杯壁薄如蛋壳,光滑透明,轻巧方便,将盛满美酒的夜光杯放在月光下。更显得玲珑剔透,晶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