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4441500000002

第2章 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2)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使我国两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我们在看到这些伟大进步时,也不要忘记经uc2尚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破坏生态失衡问题。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消亡的。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则在其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十分强调世界文明与其形成发展的气候环境地理的关系。指出在全球26个文明当中,衰落的尤其是那些消亡的文明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有关。

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环境生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增殖的速度几乎近于膨胀,这是造成一系列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的主要导因。人要发展就需更多的生存空间,对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相应增多,从而产生的生活垃圾也相应上升。尤其是我国现在处于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城市边缘,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城市中,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凸显,城市的环境恶化问题更是困扰着人们。工业的发展中排放的大量废弃物造成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而在农村中,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并且主要是通过燃烧作物秆体来取暖做饭,在燃烧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达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水土流失量已达100亿吨,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48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与此同时,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由于人为因素,重要的土地保护植被严重破坏,起不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滥砍、滥伐、滥开垦现象屡禁不止。

水生态失衡。我国境内有众多的河流湖泊,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24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加之工业化的发展使水资源受到了严重威胁。部分企业主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工业废水处理不达标或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尤其是在广大的城镇地区,由于管理环节比较薄弱,监督不到位。使得此种现象呈蔓延之势。

生物多样性呈锐减趋势。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的野生动物约有4000种(其中濒危脊椎动物约400种),濒危、受威胁野生高等植物约45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种数的15%以上。外来物种入侵危及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可见,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在一直寻求解决之道,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恢复本来的生态面貌。从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心。

早在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以江****为代表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指出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将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总书记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了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了文明的角度,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提并论,可见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文明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普遍较高的环保意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解决人与自然间的发展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与社会间的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就是针对要解决的环境生态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自然社会环境,其最后归宿还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包含的生态文明观为我们转变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我们必须将这一理念深入贯彻到每个公民心中,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做好环保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仅仅靠党的政策硬性规定,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去的传统思维中,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控制自然的思想。人们自以为对自然有着充分的优越性,可以通过发明新技术利用改造自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似乎都要服从于发展这个大局。对环境的关注自然而然地相对就少了,所以过去往往是为了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现在,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新的词汇,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渐渐走出传统,在这一问题上有了一次思想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讲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秩序。同时他也说思想走在行动面前,如同闪电走在雷鸣之前。要进行实践必须要有思想上的正确指导,所以说传统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武器,虽然这是在革命时代用来鼓舞群众的,但在当代它的意义仍然深远,运用到生态环境建设上具有同等效力。那就是要人人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关于人和自然的观念,用于指导个人行为,进而汇聚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这实际上展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前后发展的相继性。今天,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为了这一发展的实现,也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例如,绿色GDP的提出、生物循环经济的发展,等等。现在我们国家正在以这样一种制度化的方式规范经济发展,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种种环境问题起了思想指引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要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全面地了解自然,端正思想观念。

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财力准备。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地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到了那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已经完全克服,消除了异化,人们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这样一个社会里才没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已经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并且始终要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奋斗,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有其优越性,所以说我们现在具备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条件。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经出现就会立刻得到解决,也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不会再出现环境问题,因为这里不仅有制度性的因素,还有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水平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经过长足的发展,现在也开始关注于环境问题并着手处理,但是这个制度固有的矛盾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好这一问题。所以这个重任就在社会主义社会身上,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注意如何发展的问题,不能走传统发展道路,要改变以前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在前进中摸索新的发展方式。

【作者简介】王晓梅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参考文献

[1]张传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张红海,郭学军.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3]赵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