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超
【摘要】******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探索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主要有: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建设积极性等。这些宝贵成果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建设 开创者
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美好理想。远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言论,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局限,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才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为推动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号召,并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和谐社会”一时成为流行话语,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或模式供我们选择参考,需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进行探索,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汲取有借鉴价值的养料。
一、注重调查研究——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对实地调查,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把一个经历了几千年****统治的社会建成社会主义,以******为代表的党中央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国情,经过“一化三改”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标志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当家做主愿望的实现,激发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由于受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搬苏联,但高度集中政治经济的发展模式本身具有不能克服的弊病。
为避免重蹈苏联国内出现的各种弊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听取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汇报,对经济建设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今天仍面临着处理好这些关系的重要任务。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由于对发展速度要求过高和盲目冒进,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局面并导致了很多问题,还有部分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等问题,出现少数学生****、工人罢工、农民闹事等事件。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干部陷入慌乱,部分群众思想认识出现混乱。对此,******详细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实质,写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明确提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法是民主和说服教育,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论述仍是判断今天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的两篇重要文献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历史发展并没有沿着******的正确探索进行,却陷入“******、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斗争”直至出现两条********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些错误完全背离了《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做出的正确论断。其原因是由于******为实现不损害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避免“国变色党变修”的目标,但没有认真做调查研究工作,很多重大政策出台的主要依据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实际。因此,直至其去世也没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反而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通过正反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切实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是能否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一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全面真实地掌握具体情况,为科学决策正确决策提供保证。
二、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前提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内外各种强大压力,******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事实充分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成为决定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示》中指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人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人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正是坚持和遵循这一方针,我们没有被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苏联的不合理压力打垮,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主权,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国防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也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后来总结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尽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以粗放型为主,资源环境破坏严重,自上个世纪末以来能源危机问题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严峻的客观现实以及西方国家经济向集约发展转变曾经走过的弯路,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初级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型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级发展模式。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制约瓶颈是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直接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仍然受不平等国际贸易的剥削。考察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外援实现本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占有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却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产品的核心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附,拆除制约发展的根本障碍。
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
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把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概括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认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需要强制、****的方法,后者却只能采取民主、说服教育的方法。”这一论述是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同时借鉴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导致国家出现骚乱教训的前提下提出的正确认识。根据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指出革命时期大规模疾风骤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具体分析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经济部门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还需要逐步探索适当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这两种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之间积累和消费的分配问题还需要逐步解决使之更合理等矛盾。只有正确解决这些矛盾,才能实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发展文化,顺利结束过渡时期。
稳定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要实现稳定就要正确解决不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动态稳定。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高度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稳定三者之间总体相适应。但当前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资源紧张、环境恶化,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领域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社会诚信和道德出现危机,贪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部分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出现危机等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是与改革发展相伴而生的,都关乎建设发展全局,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导致社会出现动荡。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表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解决社会矛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实现协调有序发展。
四、调动人民建设积极性——和谐建设的根本动力
贯穿《论十大关系》一文的思想主线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此就要正确处理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人民建设积极性是国家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和谐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让人民建设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才能根本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已经不能仅仅凭借增加收入等物质利益激励方法来调动人民建设积极性。要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需要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例如: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供领导保障,健全执政体制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转变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还有要从各个方面保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总之,要从党的领导、执政建设,社会思想宣传教育,法律制度建设,社会协调机制建设,利益表达反馈机制建设,人民各种素质提高等多方面来实现人民心情舒畅,民主、集中、法治三者相互促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康利超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参考文献
[1]******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日报,200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