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4441500000044

第44章 对当前高校腐败现象的几点思考(1)

黄巧玲

【摘要】近年来,高校腐败问题日益凸显,腐败事件屡次见诸报端。高校腐败的表现主要有行政腐败、学术腐败和教学腐败。本文立足于腐败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分析高校腐败的成因,并根据这些原因从机制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腐败 原因 对策

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大师云集之地,是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钻研学术、追求真理的殿堂。大学应是莘莘学子勤奋学习,不断传承人类优秀文明并不断创造新文明的家园,而如今的高校被老师学生浮躁的学术之风、急功近利的氛围所笼罩。大学不应该发展成为今天一些人玩弄权势之地,而应是社会创新发展的源泉。腐败现象更使这片土地受侵蚀,使纯洁的象牙塔变质,锈迹斑斑。披露于报端的高校腐败事件屡见不鲜,如2009年9月13日和9月26日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原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受贿罪,被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2009年8月24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副厅级)高勇受贿案在湖北省汉江中级法院开庭审理;2008年10月27日,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金荣(副厅级)、浙江工程学院设计研究所原所长沈丁,被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可以看出发生在高校及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且涉案人员职务越来越高,受贿金额也越来越多。

一、当前高校腐败的几个主要表现形式

1.高校行政腐败

在腐败的众多领域中,行政腐败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美国学者杰拉尔德·E.蔡登在他的《建立官员腐败的一般理论》一书中指出:在所有政治系统中、在政府的每一层级以及在提供短缺的公共利益的服务中都可以找到腐败。

在今天社会上腐败风气蔓延的情况下,高校行政领域的腐败现象滋生。主要表现有:学校有关行政人员在学校基建、维修等工程以及学校机械设备等大宗物品采购过程中,不按规定招投标或搞假招标,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学校财务管理人员或直接贪污、挪用公款,或公款私存侵吞利息,或与社会人员相勾结进行诈骗,或违规操作,造成学校大量资金损失;学校内部机构、院系侵占截留国家拨付经费和外单位赞助资金等,私设“小金库”,集体滥发私分,或购买物资占为己有;甚至部分高校的一些管理学生的组织如团委、学生会、社团联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吃喝风盛行。

2.高校学术腐败

学术的领域本应该是纯净和自由的,因为它不以权利和金钱做后盾。但是在我国,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腐败再加上学术界不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刺激,高校学术界的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术腐败:①学术成果造假,近几年披露的高校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造假事件增多,甚至涉及一些院士。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的学术著作、学者、研究机构等日趋活跃在学术界的领域中。②学术“交易”盛行,在学术论文、著作的撰写、发表、出版过程中,一些人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审稿时拉关系;在职称申报、科研立项以及科研成果鉴定评奖中,材料“注水”、骗取课题、虚假炒作。③学术活动庸俗,有些高校的学术活动假借学术考察的名义而到处旅行,不仅没讨论出有意义的观点,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3.高校教学腐败

在21世纪我国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大学中真正静下心搞学问的老师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教授、老师忙着在外面讲课赚取外快,忙着申报课题,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样老师们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不少老师上课用的课件教案十年如一日,不曾变过,而被会议其他事情耽误的课程很少补上,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课也没真正学到什么,到期末的时候老师再划个范围告诉学生要考试的内容便草草了事。更有老师接受学生的贿赂,向学生透露考试题目,或者让学生考试过关。师风不正的现象在高校中很常见。

4.高校招生腐败

随着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大众的重视,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涉及高等教育的行业也越来越成为“致富”的行业。正如****中央党校林喆教授在其《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一书中提到:“最初高校教师十分满足于令人羡慕的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和由短期高考批卷带来的微薄的收益,很快地,人们发现,仅仅靠一年一度高考后的规范行为是肯定不能致富的。于是群策群力,挖掘二级学院的潜力,办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班。”一些高校为了扩大利润,还招了所谓的“黑大学生”,即招收没有通过网上录取,也无法注册学籍的学生。不少高校招生单位在招生过程中运用招生自主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为不符合条件的考生打开门禁,暗箱操作现象严重,严重妨碍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二、高校腐败的危害

1.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

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每年夏季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教育在一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而高校腐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却是不可忽视的损失。国家投资的教育经费一大部分流入私人口袋,而实际用到学生身上的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主要是要好的教师和好的环境,而高校腐败会造成教师队伍质量的下降,环境方面虽然教学楼越建越多,图书馆越盖越豪华,可是实际上很多设施是形象工程。高校的主要产品是学生,而且是要为国家培育优秀的人才,而不是鱼龙混杂的毕业生。这样的高校教育只能是国家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给国家社会带来无法承受的阵痛。

2.高校腐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教师接受学生贿赂,或者教师上课敷衍了事而在考试的时候又没有难度让学生很容易就获得学分,学生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动力。在我国,大学生是经历过高中三年艰苦磨砺才进入大学的校门,往往会产生这种心态,即高中过得太辛苦了,上了大学就应该好好享受。这样一部分学生经常逃课,在寝室打游戏,感觉是在弥补高中三年的压抑生活。在考试的时候,如果只要轻松复习便能获得学分,那么这些人便会更加肆无忌惮,荒废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进入社会又没有什么技能,又要经过长时期的转变磨合才能慢慢适应社会。这样就增加了个人适应社会的成本。高校腐败还把本应该用于学生身上的大量资金专用于私人用途,本应该可以用一笔经费请优秀的教授进入本校,或者改善图书馆的设施增加图书数目等,却被一些人贪污了,这样就造成了原本可以让学生获益的事而让另一些人获益,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腐败事件被揭发出来之后,会造成学生对教育的不信任。学生更注意的是教师的“身教”,假如连教师自身都腐败,学校领导也腐败,那么教育出来的学生呢?

3.高校腐败使教育质量降低

高校腐败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质量的降低,虽然中国高校在国际上一些权威报纸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目不少,可是真正做出实际贡献的却很少,教育缺乏创新,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各个高校都争着比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质量。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质量和能力,而不是仅仅几篇论文就能盖棺论定。腐败渗透到高校后,不少教授“教而优则仕”,走上行政岗位,而远离了他原本应该所在的位置。学生容易从学校毕业,“混文凭”现象也很常见。学生容易上大学,学生容易拿到文凭,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门槛越来越低,培育出的学生良莠不齐。

三、高校腐败的原因探讨

1.历史原因

一个民族今天的成败兴衰往往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有着莫大的渊源关系。正如我们今天讨论的腐败问题,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瑞典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研究了南亚若干国家的腐败问题后提出了“腐败民俗学”的概念。“这种民俗学对于人民处理私生活,他们怎样看待政府旨在巩固国家、指导及促进发展所作的努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容易使人民认为,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家庭的利益或他觉得应忠于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而我们中国历史上腐败问题有一种“贪渎文化”,这种“贪渎文化”的表现有:轻视公德重视私人关系是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一个特点,“礼尚往来”使人际关系中的利益交换覆盖着一层道德的薄纱。而这种“礼尚往来”却为腐败埋下了深刻的隐患。古代有“学而优则仕”的现象,更有“千里做官为求财”的赤裸裸表达,今天也有很多人通过走公务员或者参加行政工作这条道路达到自己发财的目的。无论是当今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还是高校中的腐败现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消极的一面密切相关。这些历史原因主要表现在:

(1)中国人重视人情而引发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中国人很重视这个“差序格局”,即由里及外,在格局的最里面一层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自己所有的利益和权力也是按照这个格局往外扩展。中国人重人情,正如林语堂所说的“中国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一旦别人送你了礼,你也必须以还礼的方式再送还给别人,这样在那些拥有一些权力的人身上,他们也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他们在这种重视人情的社会中会因为顾着“情面”而利用自己的权力去为那些人谋些利益。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别人送礼的过程中慢慢强化,渐渐发展为送钱、送车、送房,腐败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在教育领域中,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说帮亲戚的孩子托关系进入好的大学、好的高中等等很常见。而在高校,这种现象也难以免除。